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林照真教授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全球最有規模的公共服務網BBC發跡於英國;最噬血的小報文化、狗仔隊運作,同樣源自英國。這種情形其實並不奇怪,兩種媒體各有其新聞理念,也各有不同市場與服務的閱聽眾。BBC以國家資源,提供公共的新聞服務,堅守新聞的正確性,已深獲全球閱聽眾的信任。小報以發行與廣告為獲利來源,滿足人性中的偷窺慾望,也有基本的受眾。

然而,不管是什麼性質的媒體,他們的報導都深深影響社會的每一份子。英國SMC(Science Media Centre)就是抱持這樣的理念,去面對所有媒體。換言之,什麼樣的媒體都不放棄。國內民眾對於SMC多半感到陌生,這並不是個大機構,甚至是一個不到十人的民間組織,但卻能有效結合以英國為主的科學家與媒體,進行科學紮根媒體的工作。

英國SMC經過16年的努力,終於有了一些成果。至少,已有媒體相信,記者在報導新聞事件時,不能缺乏應有的科學觀點。另一方面,也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家相信,透過媒體報導,更能善盡科學家應負的社會責任。

英國SMC辦公室距離倫敦尤斯頓車站(Euston Station)不遠,大樓內的辦公室招牌也不起眼,他們卻每天積極進行科學深化媒體的工作。英國SMC資深媒體經理湯姆.薛爾頓(Tom Sheldon)1提到,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務媒體,希望可以在媒體和科學家之間扮演溝通的橋樑。

根據薛爾頓提供的資料,目前他們服務的媒體人數總數是320人,包括主跑科學、健康,與環境的所有英國記者。除此之外,他們還建立了擁有2,700人的科學家社群,以及1,200位與媒體有關的研究機構等新聞公關人員。

湯姆.薛爾頓負責說明英國SMC的主要工作。他提到MMR三合一疫苗事件的新聞案例。這是一個和民眾切身相關的新聞,究竟嬰兒是否需要接種MMR三合一的疫苗?MMR會不會導致自閉症?當社會出現這樣的恐慌,確實需要可以安定人心的專業意見。

媒體失序 科學家不語 期SMC為科學紮根

英國各主要媒體關注嬰兒是否需要接種MMR三合一疫苗事件,引發媒體高度關注,英國SMC就會在這樣的事件鋒頭上,協助媒體報獲得科學觀點的報導。圖 /英國SMC提供。

可以了解,民眾非常想知道正確的答案,尤其事涉嬰兒健康,自然是英國全國高度關切的新聞話題。像這樣具有「爭議性」的新聞事件發生時,科學界的看法不一,負責報導的媒體人員也會非常困擾,不知道什麼樣的意見是對的。這時,英國SMC可以扮演的角色就出現了。

這個新聞讓人不禁聯想英國一個很有名的調查新聞報導事件,也是和嬰兒有關。1954年時,德國一家藥廠將旗下名為「沙利竇邁」的鎮靜藥物申請專利,指其能用來治療懷孕婦女的害喜症狀。但在1961年時,一名澳洲醫生發現這種藥會導致胎兒畸形發育,孩子出生後缺手缺腳,沙利竇邁這才開始退出市場。

但災難已經無法收拾,全世界約有八千名沙利竇邁畸型兒出生。英國《周日泰晤士報》從1968年開始撰寫揭露醫藥業者如何向醫師和病患推銷沙利竇邁的新聞,卻為時已晚,更何況當時還要對抗「媒體未審先判」的法律限制,這些報導遲至1977年才見報。最終,媒體的報導雖為受害家庭爭取賠償,成為新聞報導的典範;但媒體報導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等等缺失,新聞界仍深深反省。

有關醫藥和人體健康的問題,與每個民眾息息相關,但民眾的理解未必正確。因此,英國SMC每天關注英國媒體的報導。他們每天大量閱讀媒體報導的議題,如果認為科學家可以提供建議,薛爾頓等人就會立刻寄信給一、二十個相關領域科學家。科學家陸續回覆時,他們就會把建議放上SMC網站,或是傳給新聞記者。

以「瘦身」議題為例,薛爾頓說明,儘管他們可能無法影響媒體的報導,但因為SMC直接聯絡《鏡報》記者,所以可以在版面最右邊的直欄位中,加上具有科學觀點的報導(下圖紅框處)。雖然版面很小,讀者還是有機會看到相關科學見解。

媒體失序 科學家不語 期SMC為科學紮根

即使是英國小報的記者,也是SMC服務的對象。圖/英國SMC提供。

這是個看起來容易,卻不易達到的過程。對英國SMC來說,能把科學觀點加進來的報導就是好的,他們會在這期間不斷與英國科學家聯絡,並且提出問題請科學家提出書面回覆,網路上的email信件不斷往返。經過16年的努力,英國科學家從不願與媒體聯絡,慢慢了解自己嚴謹的科學見解,對社會有多麼重要。於是,已有數千個科學家願意簡要寫下自己的意見。這時英國SMC只經過簡單的文字編輯,就傳給新聞記者與上傳自己的SMC網站。

相信科學,對於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來說,還是非常值得努力的一件事。過去人們相信科學家,認為科學可提供標準答案。近來,社會科學學者不斷反省科學研究的正確性。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 ,他認為「科學就是一個不斷否證的過程」。換言之,科學家間,對同一主題,也會出現不同的科學見解。

以全球暖化的國際性議題來說,英國內部就曾出現激烈的科學辯論。有些科學家主張全球暖化由人為因素造成;有的認為是大自然的鐵律,不應由人類短暫的生命來觀測。如今,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與減碳的關聯性,漸漸獲得更多科學家證實,這即是科學不斷否證、驗證的過程。

這件事情過後,英國SMC已不再討論「全球暖化是否由人為造成」的爭議,而是根據世界知名氣候變遷智庫所發表的實證研究報告,邀集各方專家呈現多元觀點。薛爾頓說,這是把重點放在與民眾切身相關的新聞事件上。又像是他們關心電子香煙、動物權的討論,非常關注媒體出現的錯誤報導。只要看到錯誤的報導,也會主動和記者聯繫,希望可以提供一些科學上的協助。

對英國SMC最大的挑戰,就是突發新聞發生時,他們必須更快注意新聞報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英國SMC並不迴避社會上的爭議事件。薛爾頓說,他們非常強調科學觀點,也明白社會上對他們有些批評。但他們認為,能體認自己工作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同時間看我們台灣,在媒體型態上一樣是存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媒體,也有公共電視。只是,台灣的媒體發展順序與英國相反。英國是先有BBC公共媒體,再發展出不同的商業媒體。台灣則是先有商業媒體,發現問題後才設立一個規模較小的公共電視。即使這樣,台英間的新聞自由理念相通;然而,台灣新聞媒體的科學厚度,顯然比英國弱勢。

目前台灣媒體已經沒有科學記者了,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台灣媒體間,科學有一定的知識門檻,自然和商業媒體追求的收視率、閱讀率相違背。所以,除非有特殊原因,媒體有關科學的報導數量非常少。即使出現相關報導,常常都是來自外電,國內記者的原生報導非常有限。

如果以和民眾有關的科學議題來看,健康、醫藥等新聞數量其實非常多,其中的錯誤率相當高,也因此可以理解,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闢謠專區,必須經常澄清民眾深信不疑的醫藥新聞,像是:網路流傳吃「向天果」可以治療三高慢性病,這是真的嗎?食藥署以官方立場否定「關於坊間流傳『向天果』有助降三高、穩定血糖血壓血脂、改善血脂沉積、修復組織、清熱排毒、壯陽益精、抗衰老、增強免疫力、改善前列腺肥大」等訊息。食藥署並且提醒民眾,這類訊息內容沒有相關的資訊來源,而且也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

媒體失序 科學家不語 期SMC為科學紮根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闢謠專區,經常回答民眾關心食品健康等問題。圖/轉貼食藥署闢謠專區

從上述可知,食藥署強調的「科學論述」,應可做為民眾的重要參考依據。像是民眾問到:聽說咳嗽藥水喝多了會成癮,這是真的嗎?食藥署的科學論述則是:「止咳藥水種類繁多,並非所有止咳藥水都會成癮。」部分止咳藥水含有阿片類止咳成分,如阿片酊(opium tincture)、阿片樟腦酊(camphorated opium tincture )、可待因(codeine),除非長期大量服用才有成癮的可能性,一般情形下,遵照醫師指示使用並無成癮問題。

由於醫藥假新聞常常以標題吸引人,以問號逃避報導責任。目前只要一出現在內容農場或是社群平台上,食藥署就會進一步關注,若有誤時就會澄清。但新聞若是將發生主流媒體上,主流媒體的報導影響力自然大於內容農場與社群媒體,但主流媒體如何適度引進科學觀點,則是目前的主要問題。

目前國內透過科技部計畫的支持,台灣SMC成立已有一年多,但由於國內媒體市場規模很小,媒體惡性競爭後造成新聞正確性下跌,一直遭到國內傳播學者批評。同時,國內的科學家對媒體失去信任,要想重建雙方的信任感,絕對需要長期經營。這樣的工作必須同時獲得媒體記者、科學家的支持參與,才可能奏效。由此來看,台灣SMC實比英國SMC面臨更大的挑戰。

行筆至此,內心非常感慨。當媒體失去社會對其之信任,科學家知識份子也變得退縮、不語,這都是社會多麼大的損失。所以,關鍵還是在媒體,媒體必須自我反省改變、重建社會信任。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英國SMC會說自己是以服務新聞記者為成立宗旨的原因了。

註釋

[1] 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與哲學家,提出科學必須具備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的科學哲學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