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李家安助理研究員

塑膠廢棄問題影響了全球生態並進入人類食物鏈中,而成為世界各國欲積極解決的問題之一。為探討塑膠進入循環經濟的各種可能與具體路徑,環保署主辦第五屆「永續物料管理國際研討會」以「從廢棄物到價值物-重新定義塑膠價值,邁向循環經濟」為主題,邀請臺灣、歐盟、日本、紐西蘭等代表與產業專家,交流討論永續管理塑膠的新思維。

多位各國代表與產業專家與會暢談塑膠價值重新定義之可能性與具體做法。圖/環保署

永續物料管理國際研討會 塑膠問題新解方!

首先由歐盟成長總署政策官阿尼斯迪斯‧菲洛普洛斯(Anestis FILOPOULOS)說明目前歐洲對於塑膠的管制策略,在2018年時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通過了「歐盟新塑膠回收政策」,該政策要求在2030年前歐盟境內塑膠包裝需採可回收材質(recyclable),並應減量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single-used plastics),禁止「微塑膠製品(micro-plastics)」的生產與使用。

根據歐盟統計歐洲的海洋垃圾有80%都是來自於塑膠,該政策針對塑膠提出幾項具體措施 ,第一項為特定產品的限塑令(例如棉花棒、一次性餐具及吸管等等);第二項為減少一次性塑膠產品消費(例如塑膠食品容器及寶特瓶);第三項為延伸生產者責任制(Extended Producers’ Responsibility, EPR),生產者將支付塑膠產品之回收及處理費用,若生產者願意開發相關替代品則可以獲得額外補助;第四項為回收目標,至2025年止,歐盟會員國需透過存款退款計畫(該計畫運作方式類似我國玻璃瓶退瓶機制),回收90%的寶特瓶。第五項為標示強化,特定產品需要明確標示產品廢棄處理方式(例如衛生紙、濕紙巾等等);第六項為提升消費者意識,歐盟會員國有義務讓消費者認知一次性塑膠製品和棄置漁網的負面影響,以及塑膠循環再利用和廢棄物管理相關知識。

永續物料管理國際研討會 塑膠問題新解方!

歐盟的調查報告指出,歐洲人民普遍同意生活塑膠製品會影響健康和環境。圖/主辦單位提供簡報

接著荷蘭環境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 Netherlands)國際合作資深顧問赫爾曼·赫文(Mr. Herman Huisman)也開始分享荷蘭如何讓塑膠進入循環經濟,荷蘭透過提出循環經濟的轉型議程來推動循環經濟,該議程是全國性的協議, 針對生物質(Biomass)與食品業、塑膠業、製造業、建築業、消費性商品等五個優先項目價值鏈,擬定具體執行措施。生物質與食品業減少剩食跟尋求新的蛋白質來源;塑膠業於2030年後不再焚燒塑膠並擴大化學品回收;製造業則重複使用關鍵材料,並確保其可用性;建築業於2030年後達到混土100%回收再利用;消費性商品則延長產品使用壽命,並禁止一次性用品生產。透過以上具體作法,荷蘭政府已訂出2030年減少50%的原物料使用,到了2050年則達成循環經濟兩個目標。現階段荷蘭已有340個產業代表共同簽署綠色協議。

永續物料管理國際研討會 塑膠問題新解方!

產品前端的綠色設計到後端的回收再利用,都是資源能否從線性轉型到循環經濟的關鍵。圖/主辦單位提供簡報

從國外經驗看循環經濟推動做法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也接著分享目前臺灣發展循環經濟面臨之現況。目前臺灣仍屬於一種線性經濟,要邁入循環經濟需要一個系統性的方法,要設計出能夠永續管理的商業模式,循環經濟要能夠循環一定要有商業模式。關於最近火熱的洋垃圾進口問題,葉欣誠教授認為這是一種詞彙上的問題,一般民眾還是以廢棄物的角度去看回收料,而不是以一種資源的角度。最後葉欣誠教授也提出社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的概念,認為循環經濟應該導入社會投資報酬率。除了計算傳統財務上的「投資報酬率」之外,應該進一步去分析其他不同層面的價值,例如經濟價值、社會價值、與環境價值等。

我國行政院環保署廢管處賴瑩瑩處長,接著說明臺灣對於塑膠在循環經濟上的發展策略。目前我國主要推動生產、消費、回收、循環等四大面向。生產上,導入從搖籃到搖籃(C2C)綠色產品設計(例如洗髮乳瓶身由回收料製成)並與產業簽署綠色協議。消費上,除了政府帶頭進行綠色公共採購之外,也針對塑膠材質展開一系列限塑政策。回收上,透過EPR四合一回收計畫,從社區、回收業者、政府、回收基金等四個面向來推動資源回收。循環上,透過回收塑膠顆粒再製為環保鞋盒以及PET磚提升廢塑料經濟價值。

然而,除了國內外制定的各種循環經濟政策和目標,世界各地也開始出現許多循環經濟的實踐案例,如在日本德島的上勝町已經開始實踐零廢棄物。來自零垃圾學院的坂野晶理事長接著分享,一個52%以上人口超過65歲的小鎮如何達到零廢棄物。理事長提出小鎮達到零廢棄物的三個關鍵,第一個為替居民提供清運協助,協助收集與搬運經認證之廢棄物到集中站。;第二個為所有家庭都有有機堆肥機;第三個垃圾分類達到45種,在車站甚至高達60種,垃圾回收站不僅不讓居民反感反而成為小鎮的教育及交流空間。除此之外,該小鎮還有Kuru-Kuru以物易物商店、工藝中心以及零廢棄物認證商店,不僅達到零廢棄也能創造額外的經濟價值。

永續物料管理國際研討會 塑膠問題新解方!

源頭就進行塑膠減量,遠比後端努力進行回收來得重要且有效率。圖/主辦單位提供簡報

除了日本,臺灣也開始有非營利組織在推動無塑行動,國際環境保護組織綠色和平在校園發起無塑行動,綠色和平主任顏寧表示,透過無塑園遊會的方式來推動減塑行動,共有47所學校願意加入,並有高達17所學校願意提供相關減塑數據,總共省下5,472個塑膠容器、35,377個塑膠杯、53,010個塑膠袋。

產業界也針對塑膠問題提出具體行動。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何婷芬組長分享,該中心為了解決海洋廢棄物並思考資源循環之可能,提出了「海廢再生專案計畫」,並成功將廢棄漁網重新再製成眼鏡。該技術透過廢棄漁網蒐集、清洗去除雜質、熔融造粒到最後的模具射出,成功產出海廢再生眼鏡。讓大家重新思考廢塑膠資源化的各種可能。

最後在企業界方面,龍頭量販家樂福也針對減塑推動一系列措施,家樂福公共事務服務部陳依芳經理表示,目前減塑措施可以分成三個層面,在消費者端推動不塑之客活動,提供自備容器者優惠。政策端配合政府推動押金環保袋,30日內憑發票可以退押金。廠商端推動商品包裝採可分解之塑膠容器。除了針對塑膠減量,家樂福也提出反食物浪費活動,將醜蔬果再利用,透過蔬果裁切小包裝等方式,重新包裝賣相不佳的蔬果再行賣出。

本次永續物料管理國際研討會除了讓各國相互交流推動循環經濟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創造塑料媒合的潛在商機,以及塑膠循環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