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電子報

第五十四期
重要會議資訊分享:影響氣候、生物多樣性、環境的COP29、COP16|研究預測塑膠廢物 | 颱風與全球升溫關聯
年底,國際舉辦了多個全球性公約會議,這些公約會議的決議,不僅影響國際,也影響台灣未來政策。我們整理了兩個重要的締約方大會專家意見,分別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6屆會議(COP16),以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9屆會議(COP29),協助社會各界科學溝通、理解這兩場重要的國際會議如何影響台灣。

第五十三期
這些領域為何獲獎 | 碳費已公布,但討論不該停 | 抗生素的抗藥性成世界級難題,台灣怎麼做 | 研究被疑造假,將有何影響?
這期電子報,想和你分享諾貝爾頒布生醫、物理、化學獎,這些研究為何獲獎?有多重要?碳費公布日期在即,趕在此前,科學界還有一些建議。

第五十二期
最新研究評出偏頭痛最有效藥物 | 安慰劑效應機制新研究,或有助疼痛研究
九月,我們邀請專家,就北部缺電爭議、小米粽食安事件兩個時事熱點,提供專家意見。同時也關心不同偏頭痛藥物效果差異、安慰劑止痛機制兩個最新研究。我們希望在資訊混亂之時,為輿論補上科學依據這一塊拼圖,同時挖掘對公眾健康醫療有重要價值的科學新資訊。

第五十一期
借鏡國外,台灣如何想像基因技術的未來? | 環境部訂新水質標準,如何更合理?
八月的尾聲,我們邀請台灣的專家,分別就環境部最新公布的飲用水PFAS含量標準草案、紐西蘭立法與更新基因技術法案的提案、新型核能小型機組的可行性報告,提供專家意見。我們始終相信,在這些規範或法案發生之前,需要有完整的、有科學依據的溝通,才能為社會帶來良善的改變。

第五十期
關注奧運中的性別風波以及淨零實踐,探索科學溝通如何助公眾參與討論
「巴黎奧運」無疑是本月媒體關鍵字,SMC關注奧運拳擊選手所遭遇的不公待遇,邀請專家以科學證據回應,供公眾思考與討論性別、睪固酮濃度以及運動表現是否有關聯。此外,我們還錄製了一期podcast,討論奧運這種大型活動如何實踐「淨零」。8月中,我們舉辦了第二屆「科學家大會」,邀請SMC合作過的科學家們一起討論科學溝通與公共表達的重要性。

第四十八期
環境部為何建議避免種樹?美國乳牛持續染疾,最新研究加速發布
7月的最開始,我們關注到一份環境部行文:建議為減少空污而避免種植某些樹種。這與以往公眾的認知不同。真的有特定的樹木會汙染空氣嗎?我們邀請不同領域專家回應。SMC持續關注美國乳牛感染禽流感病毒,7月8日,一篇研究分析乳牛感染的禽流感病毒,有了新發現,我們邀請專家提供意見,供公眾參考最新的資訊。

第四十七期
AI也有幻覺;口服K他命如何治療憂鬱症;帕金森氏症更簡易的預測方式 | SMC合作科學家累積已超過1000位,持續解析科學新資訊
這個月我們發現,不知不覺,SMC的合作台灣科學家已經累積超過1000位了!最近兩週專家解析:AI幻覺是什麼?帕金森氏症可以提前預知了?口服K他命為難治型憂鬱症病友帶來了什麼新希望?回顧6月的科學講座,現場觀眾讚嘆不已:「很難得有人可以在一個半小時內,把一個這麼複雜的議題講得如此清楚!」

第四十六期
首例人類感染H5N2死亡、登革熱新治療方向、最新碳移除報告出爐 | 我們的首期半月刊

第四十五期
我們關注氣候變遷政策、大腦新研究、乳牛禽流感、PFAS | 面對最新研究與時事,SMC力求提供有證據的科學資訊| 不放棄任何溝通機會:學生、學者、企業家,我們都在乎
5月份,SMC為提供記者與公眾有價值的科學資訊,持續整理專家們的專業意見、舉辦記者會。我們關心氣候變遷政策與國家報告,在乎阿茲海默症的最新進展,還嘗試讓更多人知道,遠在美國的乳牛禽流感,生活隨處可見的PFAS物質,是否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第四十四期
食安、地震、失智症研究,台灣人最關切的新聞議題,我們用科學的方式參與 | 在書店聊能源議題,在國海院和科學家分享科學溝通,SMC線上實體都在線
四月,因應台灣公眾最關注的議題,寶林茶室飲食中毒案例、規模7.2的花蓮大地震,還有社會持續關注的長者失智症議題,SMC的夥伴迅速聯絡專家提供參考意見,及時為媒體和大眾提供可靠的科學資訊。我們還走進了國家海洋研究院,開展「公眾與媒體溝通工作坊」,和研究員們聊聊如何做科學溝通。

第四十三期
時事議題深坑火災、麻疹、人工生殖,SMC不漏接|最新研究蟎的生態區位、全球氣候速度,SMC沒錯過
在過去的兩個月,SMC團隊的夥伴們因應發生在台灣的最新研究和時事議題,邀請了各界專家作出回應,包括對深坑大火和麻疹疫情的科學分析,以及台灣加入UNFCCC的可能影響;我們也密切關注人工生殖法的修法,針對第一場修法公聽會,我們查詢研究文獻、整理出可參考的科學資訊。

第四十二期
SMC的2023年成果分享,國際如何看台灣的科學溝通;2024首場記者會獻給解開台灣沒有本土茲卡疫情傳播之謎的最新研究
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在這個月初順利落幕,選戰過程有許多討論與爭議,SMC也在航照圖、核能政見,以及巴氏量表的議題上,為大眾提供專家說法,讓我們在選舉的討論中,有更多根據科學的觀點。今年的第一場記者會由我們協助中興大學趙黛瑜教授舉辦,這篇最新發表的研究,可能解開台灣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與傳播環境,但卻無本土疫情的謎團。年節將至,SMC彙整我們過去一年的「影響力報告」,與大家分享。

第四十一期
COP28國際矚目,SMC邀集台灣學者解析報告|AI可以輔助寫判決書了?看看專家怎麼說|SciComm Today第二季講座開跑,快來報名!
為期半個月的COP28是12月的氣候大事,我們邀請台灣專家分享他們對今年會議決議「COP28阿聯酋共識」的看法。我們也中文摘譯COP期間的兩個重要報告,同時整理臨界點相關的名詞解釋。另外,本月SMC與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合作,舉辦「生成式AI輔助寫判決書,智慧司法的時代即將來臨?」講座,與大家一起釐清使用生成式AI在法律實務上可能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第四十期
高雄將用沃爾巴克氏菌防治登革熱,SMC邀台英專家談國際經驗;SciCom Today 孩子與科學家對話激盪出逗趣火花!
我們忙碌地為即將到來的COP28氣候變遷大會做準備,並且已經發布了關於COP28的資訊簡介,會陸續在COP28大會期間發布相關資料。此外,台灣考慮未來使用沃爾巴克氏菌作為防治登革熱的策略,有什麼優勢與可能的風險?我們提供台灣和英國專家的見解,以增進公眾對這一創新方法的認識。

第三十九期
12位台灣科學家加入SMC諾貝爾獎記者會,解析得獎研究;禽流感該怎麼解?台灣專家解釋國際研究成果給你聽!
每年10月的諾貝爾奬記者會是SMC的招牌,今年三場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記者會結束後,有高達132篇新聞報導台灣科學家解析的諾貝爾獎新聞。與此同時,全球的禽流感疫情持續延燒,台灣的家禽與雞蛋產業也受影響,最新研究也嘗試解開H5病毒擴散的趨勢,並研究採用基因編輯技術對抗禽流感的可能性。

第三十八期
SMC舉辦記者會談外來入侵種報告的警示;專家解析缺蛋下的進口蛋如何保鮮與調整雞蛋產業體質;一起期待10月諾貝爾獎記者會吧!
9月第一週,國際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發佈一份全球外來入侵種評估報告,台灣SMC與國際SMC夥伴都舉辦記者會來解析。近期沸沸揚揚的「雞蛋」議題,我們也即時提供專家的觀點。10月即將迎來2023年的諾貝爾獎記者會,我們將邀請專家解析得獎研究,讓大家知道這些科學研究為何足以改變世界。

第三十七期
SciCom Today 系列講座開跑,為你說出科學溝通的浪漫故事!兩場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記者會,認識城市中的白鼻心及綠地與躁鬱症的關聯。
SMC在8月推出我們策劃已久的SciCom Today 系列講座,特地規劃7場台灣當前時事的主題,與更多人溝通科學。此外,本月我們舉辦了兩場和生活環境非常密切的線上記者會,都是台灣專家的最新研究,分別是城市中的白鼻心現況,以及發現台灣綠地與躁鬱症的關聯性研究。

第三十六期
台灣SMC科學家大會圓滿落幕,百位科學家與英紐SMC共襄盛舉;為什麼全球面臨高溫威脅、台灣登革熱疫情延燒?氣候與蚊媒防治專家說給你聽!
我們在7月6日舉辦首屆的「科學家大會」正好遇上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週,如同當日的烈陽,每位科學家都熱情參與整場活動的交流與討論。忙著與國際交流之餘,我們仍不忘全球面臨高溫威脅,邀請到防災與氣候專家,分享對破紀錄高溫的觀點。

第三十五期
核廢水排放在即引擔憂,台紐澳SMC開記者會說分明;巴比妥爭議延燒,SMC邀專家教大家如何看懂檢驗方法
福島核廢水排放設備已完成,台灣與太平洋周邊國家都感到擔憂,本月台灣SMC與澳洲和紐西蘭SMC合作舉辦「日本核廢水排放科學記者會」,邀請核能與洋流專家就監測與科學證據,說明可能的影響。而本月台灣發生疑似巴比妥非法藥物的風波,藥物檢驗報告被不當解釋,台灣SMC緊急請臨床檢驗與分子檢驗領域專家,釐清檢驗方法的限制與判讀結果的方式。

第三十四期
森林砍伐怎麼影響物種競爭?搶先看SMC與中研院沈聖峰團隊第一手資訊;SMC即時擊破太陽能板會影響降雨的謠言
5月初,我們看到社群與媒體上出現「廣設太陽能會影響下雨」的討論,SMC搶在第一時間,邀請大氣科學及建築環境的專家提供正確的科學觀念,媒體與查核組織紛紛跟進報導,減少這項錯誤資訊的傳播。緊接著23日我們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沈聖峰團隊,一起舉辦最新研究發布前記者會,分享「森林砍伐導致的日夜溫差對夜間動物影響」。

第三十三期
SMC塑膠微粒系列記者會第二發:台灣水資源面對塑膠的挑戰
塑膠微粒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密切,繼2月記者會討論塑膠微粒與人體健康後,4月我們邀請了台灣研究近海、河口與沙灘的專家,揭示塑膠微粒與水文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讓您了解塑膠微粒與台灣水資源環境的現況及挑戰。本月是清明時節,稻熱病容易威脅農作物,PLOS Biology期刊發表最新研究發現可抗病的作物基因,我們特別邀請專家解析台灣的稻熱病現況與應對策略。

第三十二期
SMC Global正式成立,串連國際力量推動正確科學訊息;IPCC AR6與台灣淨零之路重磅報告釋出,深度減碳才是解決之道
全球SMC共同籌備已久的SMC GLOBAL網站正式啟用,透過網絡串連,協助各國成立SMC,讓公眾更理解科學家的研究,以及正確報導科學的重要性。本月IPCC發佈AR6總結報告,中研院專家也發布台灣深度減碳研究專書,我們辦理IPCC AR6 與「淨零之路」兩場記者會,與媒體同步關注此議題,把重要減碳資訊提供給大眾。

第三十一期
SMC快遞全球首份「碳移除」報告給台灣媒體;對塑膠微粒總有誤解,快跟科學家們update最新的觀念吧!
農曆年前,SMC緊跟國際發布「全球碳移除」報告資訊,將全球首次移除二氧化碳的研究現況,帶給台灣的媒體。我們還舉辦「塑膠微粒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證據」線上記者會,並摘譯WHO報告重點,讓記者掌握精確資訊,寫出有利公眾討論的報導。SMC也收到多場演講邀約,希望與大家分享科學新聞在現今媒體環境的重要性。

第三十期
2023跟SMC一起旺兔順利!熱騰騰的2022年度報告出爐,搶先看SMC促成科學報導上的改變
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我們於農曆年前完成官網改版、追蹤禽流感疫情、美國核融合技術突破、COP15生物多樣性公約、臺灣發布淨零關鍵戰略、阿茲海默症新藥核准等議題,並即時舉辦淨零記者會,邀各方專家為大家說明。

第二十九期
SMC解鎖第一場發布前記者會!COP27終於達成「損失與損害」協議,但是...
11月埃及舉行COP27期間,國際SMC舉辦「全球碳預算」記者會,台灣媒體積極參與報導,與國際共同呼籲減碳的急迫性與升溫風險。本月也是SMC首次在最新研究發布之前,協助陽明交通大學聯正章研究團隊舉辦記者會,讓記者有更充裕的時間來書寫新聞。

第二十八期
SMC諾貝爾奬記者會的效應破紀錄!11月接力關注國際大事COP27
今年我們舉辦的諾貝爾醫學、物理與化學獎記者會,專家出席人數、參與記者人數與報導篇數都創新高。我們也在關鍵評論網的邀請下合作「動物實驗」專題,清楚說明動物實驗的必要性與新進展。而11月在埃及將登場的COP27,SMC邀請專家把會議重點一次說給你聽。

第二十七期
國際SMC大會9月倫敦登場!各國SMC出妙招讓科學家與媒體合作~諾貝爾獎來臨
9月初璽尹飛往倫敦參加英國SMC成立20週年全球會議,與德國、澳洲、紐西蘭、西班牙、肯亞等夥伴交流科學傳播的經驗,更與即將成立韓國SMC的參訪團建立聯繫,希望未來亞洲能有更多SMC夥伴。緊接著10月我們也準備迎接諾貝爾獎的到來。

第二十六期
SMC早科學專欄開播囉!快來一起聊科學~人工角膜為眼疾患者帶福音,最新研究告訴你
SMC在「全球串連早安新聞」有專欄囉!快追蹤「全球串連早安新聞」的Podcast頻道一起關心科學大事!本期精選氣候危機、再生能源與塑膠污染,還有最新生物醫學研究的專家說法。

第二十五期
論文造假毀掉阿茲海默症後續研究?SMC記者會告訴你不是這樣der ! 猴痘研究近況報你知
阿茲海默症研究造假的消息沸沸揚揚,我們邀請專家在記者會上說明,研究造假對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有怎樣的影響?此外6月底台灣出現第一例境外移入的猴痘患者,我們隨即於7月初舉辦「猴痘最新研究解析記者會」,邀請4位專家講解猴痘最新研究近況,讓大眾更理解猴痘疫情。

第二十四期
SMC TALK首場活動成功落幕啦!熱浪暴雨乾旱跟氣候變遷有沒有關?最新研究告訴你

第二十三期
SMC募款計畫啟動&臺灣該如何與病毒一起生活?
2022年的4、5月份SMC經歷兩個重要時刻:一個是IPCC發布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與減碳」,另一個則是「臺灣疫情爆發」。這兩項重大議題,SMC發揮我們的功能,為大眾與媒體提供更多COVID-19與氣候變遷的重要資訊。閱讀更多 »

第二十二期
面對氣候變遷衝擊,台灣準備好了嗎?
聯合國IPCC發布最新氣候變遷報告,受到全球重視。為了正確傳達相關的科技資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總計結合近20位科學家參與解讀分析,也與國內多個科學團體合作。期盼國內媒體朋友一同報導,讓民眾更加了解,氣候變遷與臺灣關係密切,臺灣不應自外於國際社會。。閱讀更多 »

第二十一期
Omicron變種病毒會影響疫苗效果嗎?
Omicron變種病毒席捲全球,我們邀請了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吳弘毅、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以研究說明Omicron對新冠疫苗的影響。閱讀更多 »

第二十期

第十九期
科學研究與大眾媒體的交集--SMC在諾貝爾獎的溝通
諾貝爾獎是國際盛事,但要在第一時間,將足以影響世界的科學研究,深入淺出的傳遞給所有人,不僅考驗媒體,也挑戰專家。因此我們在頒獎後半小時,邀請專家上線接受媒體聯訪。閱讀更多 »

第十八期
SMC可提前收到即將發布的國際期刊研究!
我們會在研究正式發布之前的5-10天收到論文的資訊,因此能獲得珍貴的幾天時間,提前準備將最新的重要科學研究介紹給台灣媒體,希望更能夠趕上新聞發布的時間。閱讀更多 »

第十七期
COVID-19專區上線,還有哪些最新科學資訊與研究?
你最想知道的Covid-19科學資訊都在這!感染了Covid-19怎麼治療?感染過了還會再中嗎?我們該怎麼預防?要不要打疫苗呢?閱讀更多 »

第十六期
媒體和科學家可以如何協做科學新聞?
目前蓬勃發展的新媒體平台為科學傳播帶來新的挑戰,但是否可能為傳播者和科學家帶來協作的新契機?除了顧及科普內容的智識性,還可以怎麼做,讓科學傳播真正走入社會和人群呢?閱讀更多 »

第十五期
對抗假新聞,我們可以做什麼?
假新聞的傳播及影響就像瘟疫,即使盡可能偵測與澄清假新聞,仍有許多問題,例如人們抗拒接受正確的資訊、很難訓練大眾破解假新聞等。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更積極對抗這場瘟疫呢?閱讀更多 »

第十四期
科學新聞才不是小事
對你來說科普是什麼?

第十三期
訊息的魔幻力量:不斷傳散的偽 科學與謠言
假訊息究竟有什麼魔力?除了傳散得又快又廣,還不一定能用正確訊息來澄清,這和我們處理訊息的心理機制有什麼關係呢?一起瞭解產生謠言的溫床,從中思考可能對抗的方法。閱讀更多 »

第十二期
完美科學新聞存在嗎 ?研究與實務的交集點
SMC邁入第4年,在科學新聞產製過程中搭建專家與媒體之間的橋樑。為持續改善運行方向,SMC專訪科學記者陳建瑋,從實務工作者的經驗中,找尋SMC還能協助媒體和專家哪些事?閱讀更多 »

第十一期
科學新聞跟你想的一樣嗎?
科學新聞的難題,來自於科學與媒體雙方的差異。藉由探討臺灣與英國的科學新聞生態、科學新聞背景,以及科學記者的訓練差異等,理解臺灣可以如何借鏡英國SMC的經驗,往理想的科學新聞邁進。閱讀更多 »

第十期
「不確定」就是不科學嗎?
科學家、媒體與公眾三方看待科學的角度不同,所認知的科學不確定性又有何落差?為了更好的科學溝通,科學不確定性的概念需要在三方之間流轉,再度顯現了轉譯的必要性。閱讀更多 »

第九期
正在發生的全球暖化你相信多少
資訊爆炸的今日,氣候變遷懷疑論者以貼近公眾的語言散佈訊息,媒體若不慎就易誤用平衡報導的真義,使民眾錯認「科學界的共識」。不同觀點的陣營持續拉鋸,急需科學家與民眾溝通。閱讀更多 »

第八期
科學家與媒體的平衡與槓桿
只要牽涉到科學新聞,少不了科學家和記者之間的衝突。可以如何讓雙方共同努力,來報導正確且重要的科學新聞呢?閱讀更多 »

第七期
不再是平行線:基改議題上的科學家與媒體
一部科幻電視電影,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BBC所製播的《金色麥田》,為2002年英國科學家與媒體開啟一次大規模的討論。閱讀更多 »

第六期
躍上新聞舞台的基改研究
談起基改作物,很多人可能聯想到對健康的潛在威脅,但你還記得這樣的聯想從何而來嗎?法國科學家席哈理倪,七年前發表「大鼠長期食用基改玉米」的研究。閱讀更多 »

第五期
科學的權力遊戲:基改食品的風險爭議
GMO引起廣泛爭議,英國也難置身事外。然而在各式輿論中,我們聽見公眾、聽見媒體、聽見企業與政治人物的聲音。閱讀更多 »

第四期
科學報導-媒體與專家如何共舞
繼上期提到MMR疫苗的媒體爭戰在英國延續多年,英國SMC對此召開的跨領域會議帶來什麼啟示?閱讀更多 »

第三期
錯位的新聞報導
媒體報不報導科學,科學家願不願意面對媒體,對社會有何影響?新聞與科學都探求的真相,有共同點嗎?閱讀更多 »

第二期
為什麼要科學家對媒體說話?
媒體報不報導科學,科學家願不願意面對媒體,對社會有何影響?新聞與科學都探求的真相,有共同點嗎?閱讀更多 »

創刊號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是什麼?
隨著科技進步,科學進展與公眾認知之間的落差,逐漸成為1990年代末各國陸續發生嚴重科技爭議事件的起始點。各國政府都面臨因溝通失能,而造成公眾對其治理喪失信心的危機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