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電子報

第三十四期
森林砍伐怎麼影響物種競爭?搶先看SMC與中研院沈聖峰團隊第一手資訊;SMC即時擊破太陽能板會影響降雨的謠言
5月初,我們看到社群與媒體上出現「廣設太陽能會影響下雨」的討論,SMC搶在第一時間,邀請大氣科學及建築環境的專家提供正確的科學觀念,媒體與查核組織紛紛跟進報導,減少這項錯誤資訊的傳播。緊接著23日我們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沈聖峰團隊,一起舉辦最新研究發布前記者會,分享「森林砍伐導致的日夜溫差對夜間動物影響」。

第三十三期
SMC塑膠微粒系列記者會第二發:台灣水資源面對塑膠的挑戰
塑膠微粒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密切,繼2月記者會討論塑膠微粒與人體健康後,4月我們邀請了台灣研究近海、河口與沙灘的專家,揭示塑膠微粒與水文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讓您了解塑膠微粒與台灣水資源環境的現況及挑戰。本月是清明時節,稻熱病容易威脅農作物,PLOS Biology期刊發表最新研究發現可抗病的作物基因,我們特別邀請專家解析台灣的稻熱病現況與應對策略。

第三十二期
SMC Global正式成立,串連國際力量推動正確科學訊息;IPCC AR6與台灣淨零之路重磅報告釋出,深度減碳才是解決之道
全球SMC共同籌備已久的SMC GLOBAL網站正式啟用,透過網絡串連,協助各國成立SMC,讓公眾更理解科學家的研究,以及正確報導科學的重要性。本月IPCC發佈AR6總結報告,中研院專家也發布台灣深度減碳研究專書,我們辦理IPCC AR6 與「淨零之路」兩場記者會,與媒體同步關注此議題,把重要減碳資訊提供給大眾。

第三十一期
SMC快遞全球首份「碳移除」報告給台灣媒體;對塑膠微粒總有誤解,快跟科學家們update最新的觀念吧!
農曆年前,SMC緊跟國際發布「全球碳移除」報告資訊,將全球首次移除二氧化碳的研究現況,帶給台灣的媒體。我們還舉辦「塑膠微粒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證據」線上記者會,並摘譯WHO報告重點,讓記者掌握精確資訊,寫出有利公眾討論的報導。SMC也收到多場演講邀約,希望與大家分享科學新聞在現今媒體環境的重要性。

第三十期
2023跟SMC一起旺兔順利!熱騰騰的2022年度報告出爐,搶先看SMC促成科學報導上的改變
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我們於農曆年前完成官網改版、追蹤禽流感疫情、美國核融合技術突破、COP15生物多樣性公約、臺灣發布淨零關鍵戰略、阿茲海默症新藥核准等議題,並即時舉辦淨零記者會,邀各方專家為大家說明。

第二十九期
SMC解鎖第一場發布前記者會!COP27終於達成「損失與損害」協議,但是...
11月埃及舉行COP27期間,國際SMC舉辦「全球碳預算」記者會,台灣媒體積極參與報導,與國際共同呼籲減碳的急迫性與升溫風險。本月也是SMC首次在最新研究發布之前,協助陽明交通大學聯正章研究團隊舉辦記者會,讓記者有更充裕的時間來書寫新聞。

第二十八期
SMC諾貝爾奬記者會的效應破紀錄!11月接力關注國際大事COP27
今年我們舉辦的諾貝爾醫學、物理與化學獎記者會,專家出席人數、參與記者人數與報導篇數都創新高。我們也在關鍵評論網的邀請下合作「動物實驗」專題,清楚說明動物實驗的必要性與新進展。而11月在埃及將登場COP27,SMC邀請專家把會議重點一次說給你聽。

第二十七期
國際SMC大會9月倫敦登場!各國SMC出妙招讓科學家與媒體合作~諾貝爾獎來臨
9月初璽尹飛往倫敦參加英國SMC成立20週年全球會議,與德國、澳洲、紐西蘭、西班牙、肯亞等夥伴交流科學傳播的經驗,更與即將成立韓國SMC的參訪團建立聯繫,希望未來亞洲能有更多SMC夥伴。緊接著10月我們也準備迎接諾貝爾獎的到來。

第二十六期
SMC早科學專欄開播囉!快來一起聊科學~人工角膜為眼疾患者帶福音,最新研究告訴你
SMC在「全球串連早安新聞」有專欄囉!快追蹤「全球串連早安新聞」的Podcast頻道一起關心科學大事!本期精選氣候危機、再生能源與塑膠污染,還有最新生物醫學研究的專家說法。

第二十五期
論文造假毀掉阿茲海默症後續研究?SMC記者會告訴你不是這樣der ! 猴痘研究近況報你知
阿茲海默症研究造假的消息沸沸揚揚,我們邀請專家在記者會上說明,研究造假對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有怎樣的影響?此外6月底台灣出現第一例境外移入的猴痘患者,我們隨即於7月初舉辦「猴痘最新研究解析記者會」,邀請4位專家講解猴痘最新研究近況,讓大眾更理解猴痘疫情。

第二十四期
SMC TALK首場活動成功落幕啦!熱浪暴雨乾旱跟氣候變遷有沒有關?最新研究告訴你

第二十三期
SMC募款計畫啟動&臺灣該如何與病毒一起生活?
2022年的4、5月份SMC經歷兩個重要時刻:一個是IPCC發布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與減碳」,另一個則是「臺灣疫情爆發」。這兩項重大議題,SMC發揮我們的功能,為大眾與媒體提供更多COVID-19與氣候變遷的重要資訊。閱讀更多 »

第二十二期
面對氣候變遷衝擊,台灣準備好了嗎?
聯合國IPCC發布最新氣候變遷報告,受到全球重視。為了正確傳達相關的科技資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總計結合近20位科學家參與解讀分析,也與國內多個科學團體合作。期盼國內媒體朋友一同報導,讓民眾更加了解,氣候變遷與臺灣關係密切,臺灣不應自外於國際社會。。閱讀更多 »

第二十一期
Omicron變種病毒會影響疫苗效果嗎?
Omicron變種病毒席捲全球,我們邀請了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吳弘毅、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以研究說明Omicron對新冠疫苗的影響。閱讀更多 »

第二十期

第十九期
科學研究與大眾媒體的交集--SMC在諾貝爾獎的溝通
諾貝爾獎是國際盛事,但要在第一時間,將足以影響世界的科學研究,深入淺出的傳遞給所有人,不僅考驗媒體,也挑戰專家。因此我們在頒獎後半小時,邀請專家上線接受媒體聯訪。閱讀更多 »

第十八期
SMC可提前收到即將發布的國際期刊研究!
我們會在研究正式發布之前的5-10天收到論文的資訊,因此能獲得珍貴的幾天時間,提前準備將最新的重要科學研究介紹給台灣媒體,希望更能夠趕上新聞發布的時間。閱讀更多 »

第十七期
COVID-19專區上線,還有哪些最新科學資訊與研究?
你最想知道的Covid-19科學資訊都在這!感染了Covid-19怎麼治療?感染過了還會再中嗎?我們該怎麼預防?要不要打疫苗呢?閱讀更多 »

第十六期
媒體和科學家可以如何協做科學新聞?
目前蓬勃發展的新媒體平台為科學傳播帶來新的挑戰,但是否可能為傳播者和科學家帶來協作的新契機?除了顧及科普內容的智識性,還可以怎麼做,讓科學傳播真正走入社會和人群呢?閱讀更多 »

第十五期
對抗假新聞,我們可以做什麼?
假新聞的傳播及影響就像瘟疫,即使盡可能偵測與澄清假新聞,仍有許多問題,例如人們抗拒接受正確的資訊、很難訓練大眾破解假新聞等。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更積極對抗這場瘟疫呢?閱讀更多 »

第十四期
科學新聞才不是小事
對你來說科普是什麼?

第十三期
訊息的魔幻力量:不斷傳散的偽 科學與謠言
假訊息究竟有什麼魔力?除了傳散得又快又廣,還不一定能用正確訊息來澄清,這和我們處理訊息的心理機制有什麼關係呢?一起瞭解產生謠言的溫床,從中思考可能對抗的方法。閱讀更多 »

第十二期
完美科學新聞存在嗎 ?研究與實務的交集點
SMC邁入第4年,在科學新聞產製過程中搭建專家與媒體之間的橋樑。為持續改善運行方向,SMC專訪科學記者陳建瑋,從實務工作者的經驗中,找尋SMC還能協助媒體和專家哪些事?閱讀更多 »

第十一期
科學新聞跟你想的一樣嗎?
科學新聞的難題,來自於科學與媒體雙方的差異。藉由探討臺灣與英國的科學新聞生態、科學新聞背景,以及科學記者的訓練差異等,理解臺灣可以如何借鏡英國SMC的經驗,往理想的科學新聞邁進。閱讀更多 »

第十期
「不確定」就是不科學嗎?
科學家、媒體與公眾三方看待科學的角度不同,所認知的科學不確定性又有何落差?為了更好的科學溝通,科學不確定性的概念需要在三方之間流轉,再度顯現了轉譯的必要性。閱讀更多 »

第九期
正在發生的全球暖化你相信多少
資訊爆炸的今日,氣候變遷懷疑論者以貼近公眾的語言散佈訊息,媒體若不慎就易誤用平衡報導的真義,使民眾錯認「科學界的共識」。不同觀點的陣營持續拉鋸,急需科學家與民眾溝通。閱讀更多 »

第八期
科學家與媒體的平衡與槓桿
只要牽涉到科學新聞,少不了科學家和記者之間的衝突。可以如何讓雙方共同努力,來報導正確且重要的科學新聞呢?閱讀更多 »

第七期
不再是平行線:基改議題上的科學家與媒體
一部科幻電視電影,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BBC所製播的《金色麥田》,為2002年英國科學家與媒體開啟一次大規模的討論。閱讀更多 »

第六期
躍上新聞舞台的基改研究
談起基改作物,很多人可能聯想到對健康的潛在威脅,但你還記得這樣的聯想從何而來嗎?法國科學家席哈理倪,七年前發表「大鼠長期食用基改玉米」的研究。閱讀更多 »

第五期
科學的權力遊戲:基改食品的風險爭議
GMO引起廣泛爭議,英國也難置身事外。然而在各式輿論中,我們聽見公眾、聽見媒體、聽見企業與政治人物的聲音。閱讀更多 »

第四期
科學報導-媒體與專家如何共舞
繼上期提到MMR疫苗的媒體爭戰在英國延續多年,英國SMC對此召開的跨領域會議帶來什麼啟示?閱讀更多 »

第三期
錯位的新聞報導
媒體報不報導科學,科學家願不願意面對媒體,對社會有何影響?新聞與科學都探求的真相,有共同點嗎?閱讀更多 »

第二期
為什麼要科學家對媒體說話?
媒體報不報導科學,科學家願不願意面對媒體,對社會有何影響?新聞與科學都探求的真相,有共同點嗎?閱讀更多 »

創刊號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是什麼?
隨著科技進步,科學進展與公眾認知之間的落差,逐漸成為1990年代末各國陸續發生嚴重科技爭議事件的起始點。各國政府都面臨因溝通失能,而造成公眾對其治理喪失信心的危機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