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媒體和公眾建立共同語言—科學研究與媒體的跨界工作坊。
與科學家建立共同語言—定期辦理媒體與科研人員工作坊。
蒐集社會大眾對於現行科技爭議事件中媒體報導的看法。

最新科學文章

本月初因台南一位3歲女童過斑馬線時車禍身亡的事件,交通部於上週三函請各縣市政府推動「行人專用時相」,引起大眾關注路口設置行人專用時相,能否保護行人安全的議題。其實國外有相關研究以及美國運輸研究委員會(簡稱TRB)的國家合作公路研究計劃(NCHRP)報告提到設置行人專用時相,應考慮到該地區居民遵守交通號誌的程度、路口的車流量是否會因此過度延遲、是否仍有紅燈允許車輛轉彎的情況而造成行人的危險等。專家怎麼看台灣設置行人專用時相應該考慮的重點呢?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研究團隊,今(24)日在專門發布生態與生物學研究的《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系列》期刊發表最新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沈聖峰與研究第一作者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詹仕凡,於線上記者會分享此篇研究成果。沈聖峰指出,這篇研究與哥倫比亞大學及國立成功大學合作,是全球首次有研究提供實證,解釋森林砍伐導致的日溫差加劇,影響物種競爭的機制。

今年3月,英國倫敦舉行的第三屆人類基因編輯國際高峰會議中,日本九州大學林克彥(Katsuhiko Hayashi)教授領導的團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在3月15日刊登在《自然》(Nature)期刊。該研究將雄性小鼠的體細胞轉變成卵母細胞,經體外培養成熟,以另一隻雄鼠的精子受精後,發育成為胚胎,再移入代理孕母子宮,成功產下七隻仔鼠。這個技術代表了什麼樣的突破?在生醫與動物科學又可以有什麼應用呢?

2023年5月24日上午7:01分,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系列》發布台灣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森林砍伐山區的溫度變化較高影響夜行動物的競爭優勢〉。研究發現森林砍伐造成的日溫差加劇,使夜行性的埋葬蟲,需同時面對夜間溫度過低不利於自身繁殖生存,以及白天溫度升高有利於日行性的麗蠅獲取資源,導致埋葬蟲可獲得的資源變少的雙重打擊。這也是首次有研究證實,日溫差變化加劇,會影響活動模式不同的物種之間的競爭關係。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對這篇研究的觀點。

近期受到醫界與社會大眾關注與的「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草案,對於法案中的科學實證是否入法、法案用詞定義的共識以及關鍵條文認為需再多加討論凝聚共識,由於法案攸關全民醫療權利保障,加上多數民眾對再生醫學在醫療上的應用不熟悉,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相關醫學領域的學者針對「再生醫療法的實證醫學釐清」的討論,期望依據實證醫學的意見,讓議題依據科學證據討論,同時也協助民眾未來在面臨醫療需求決策時,有更多的判斷基礎知識。

昨(15)日台灣晚間11點,國際期刊《自然醫學》發表一篇由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大學與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所做的「抵抗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基因」研究。結果顯示一位哥倫比亞男性具有COLBOS突變基因,有可能限縮Tau蛋白在大腦的聚集,而提供了抵抗遺傳性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效果,這也是全世界第二篇研究找到能抵抗遺傳性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基因。專家認為台灣可利用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也許有機會找出台灣人特有能抵擋阿茲海默症病程的遺傳基因特異性序列。

今(2023)年5月15日國際期刊《自然醫學》發表一篇由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大學與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做的研究。研究分析了來自哥倫比亞的 1,200 位有PSEN1 基因突變且因此得到罕見遺傳性阿茲海默症的人,找到一位哥倫比亞男性雖然有罕見遺傳性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大腦也有出現阿茲海默症的跡象,通常在40-50 歲時會開始影響認知能力,但這位男性卻在67 歲時才出現認知障礙。作者提到研究結果顯示,這位男性具有COLBOS突變基因,有可能限縮tau蛋白在大腦的聚集,而提供了抵抗遺傳性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效果。這是全世界第二篇研究找到能抵抗遺傳性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基因,這些國外的研究案例為什麼重要? 對阿茲海默症病患與家屬可能有什麼幫助?有可能在台灣人身上找到這樣的基因嗎?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徐嘉琳副教授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張淑媛教授等人組成研究團隊,在今年1月18日發表於(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雜誌)《EMBO reports》期刊的研究〈IFN-stimulated metabolite transporter ENT3 facilitates viral genome release 〉發現,腸病毒71型、SARS-CoV-2等多種病毒,會利用巨噬細胞的「第三型核苷轉運蛋白」(ENT3),作為入侵到細胞質的途徑。並透過細胞與小鼠實驗結果顯示,移除或降低ENT3蛋白的表現,能有效抑制病毒的複製能力。研究結論認為,這一發現有助於研究抑制病毒複製與作為新藥開發的方向。專家表示,這篇研究展現出病毒與免疫互動時,計中計的複雜性,拓展了未來在研究兩者互動的想像。研究中的兩項結果皆為全新發現,並指出病毒如何巧妙利用特定的免疫反應,增加自身的生存優勢。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楊慕華的研究團隊,在今(2023)年4月7日發表一篇於《生醫科學雜誌》(Advanced Science)期刊的研究發現,誘導頭頸癌細胞「鐵凋亡」(ferroptosis)可提升腫瘤的免疫治療效果。研究發現一種新的潛在癌症治療方法,主要是透過誘導癌細胞的鐵凋亡(Ferroptosis)機制,能引起頭頸癌細胞(HNSCC)出現發炎的微環境與PDL-1的表現,從而有效提高免疫治療的效果。研究結論認為,這一發現具有提高免疫治療成功率的潛力,將有助於未來發展出新的治療策略。

4月底農委會提出兩項與動物保護及保育相關的法案修正預告,我們看到網路上眾多有關此次修法與動物保護的討論,因此整理了討論的重點並邀請專家根據自身研究的經驗,分享觀點,希望藉此次修法的機會,讓更多人看見研究動物福祉與研究野生動物的科學家們的專業意見,有助於促進基於科學觀點的公眾討論,也讓相關修法單位有更多機會採納多元的意見。

近期網路輿論討論「廣設太陽能板可能會導致乾旱」,其主要的論述有兩個。第一個論述是,太陽能板會反射光和熱至大氣層,讓台灣上空沒有冷空氣,以致於水氣無法凝結為水滴;第二個論述引用《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期刊2016年的研究,說明大規模太陽能板會導致熱島效應,減少降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釋,當前網路輿論的討論是否符合科學研究已知的現況。

美國愛荷華大學醫學院腎臟科教授黃朝榮(Chou-Long Huang)研究團隊與陽明交通大學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連正章的研究團隊合作研究生物體內如何調節滲透壓變化,並於本月18日在國際期刊《臨床研究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發表與感知滲透壓的神經機制有關的最新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研究團隊說明,此研究結果有助於我們了解中樞神經如何感受體內滲透壓的變化,進而把此一訊號藉由下視丘傳遞給腎臟,以達到體內水分的衡定性。

更多文章

SMC 影響力

0
合作專家
0
媒體記者
0
回應文章
0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