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喪偶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的影響」專家意見
「端粒長度和大腦MRI老化特徵的關聯研究」專家意見
「如何看待最新AI生成文本技術:GPT-4」專家意見
「IPCC AR6總結報告」重點摘要
海水增溫使全球海洋珊瑚礁生態系缺氧 新聞稿
最新科學文章
幾乎所有科學證據都在敦促「人類應該要減碳」,而且不只是減碳,更是快速、大量的「深度減碳」。但深度減碳與減碳有什麼不同?目前台灣提出的淨零路徑是不是能夠落實2050淨零排放?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將在3月31日出版「淨零之路:臺灣的雙贏策略」研究專書,指出當前淨零路徑的不足之處,並提出更積極的淨零建議。反之,更積極的淨零措施,會不會加深社會經濟衝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此研究專書提供看法。
紅斑性狼瘡是全身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目前仍然是症狀最多樣且複雜的風濕病。陳斯婷團隊近期的研究指出,免疫細胞表現一種特殊的基因名為NLRP12,能夠調節身體的發炎反應,並且反應紅斑性狼瘡病人的免疫細胞活化程度。研究結果顯示NLRP12基因有潛力可作為了解紅斑性狼瘡疾病嚴重度的指標,以及新的藥物研發方向。
今(2023)年3月23日台北時間凌晨03:00,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發表一篇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組的魯迪.威斯登多爾普(Rudi G. J. Westendorp)教授團隊作的研究,發現喪偶之痛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的影響不同。這份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喪偶後的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喪偶的男性持續六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都高於喪偶的女性。台灣有這樣的研究可以提供我們作為照護喪偶長輩的參考嗎?
今(2023)年3月23日台北時間凌晨03:00,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發表一篇由牛津大學托比瓦拉(Anya Topiwala)等人作的的研究,結果顯示,端粒長度與大腦MRI的一些神經退化疾病的特徵有關。從這主題的研究,兩位研究端粒的專家解析,我們應該怎麼理解人DNA的端粒和老年疾病的關係?增加端粒數量能減緩退化性神經疾病嗎?
OpenAI在今(2023)年3月14日正式推出GPT-4,比起先前的GPT-3.5回答問題更精準,還可以請GPT-4解讀圖片。OpenAI共同創辦人Greg Brockman也用youtube影片示範GPT-4的特點與限制。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最新人工智慧生成文本的技術和應用呢?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翻譯IPCC總結報告決策者摘要原文:〈氣候變遷2023:總結報告決策者摘要 〉(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的重點供大家理解最新IPCC AR6總結內容。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3年3月20日台北時間21:00,發布〈氣候變遷2023:總結報告決策者摘要 〉(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總結報告再次彙整前三個工作組報告的重要科學證據,提出自2014年至今,氣候物理機制、氣候調適、氣候減緩各項研究最重要的科學證據,作為氣候政策的基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錄本次報告決策者摘要重點,並邀請專家提供對此份國際重要報告之觀點。
《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今(17日)發表海洋化學的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周文臣教授也參與其中,並證實多個珊瑚礁生態系皆處於缺氧的海洋環境中。研究結果發現,過去海洋缺氧多發生在溫帶海域,但現在熱帶海域也已出現海洋溶氧量不足的現象。周文臣研究團隊在這次調查中證實,臺灣東沙環礁、太平島等五處珊瑚礁生態系皆處於中重度缺氧的生存環境中。這份研究由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主導,並有臺灣、日本、巴拿馬和波多黎各組成跨國團隊,橫跨全球12個地點選定32個不同的珊瑚礁生態系,蒐集在日夜變化下海水中溶氧的情況。
最新研究發現,因氣候暖化的關係,全球多個珊瑚礁生態系皆處於缺氧的環境中。今(2023)年3月17日《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發表一篇全球珊瑚礁生態系的研究調查,台灣研究學者也參與此項跨國研究,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周文成教授所領軍的研究團隊,主要調查分佈台灣海洋國土的東沙環礁和太平島共五處測量點。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全球暖化讓海洋升溫加劇溶氧量降低,珊瑚礁正處於中重度缺氧的生存環境中。全球規模最大的海洋研究機構: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簡稱SIO)主導這項跨國海洋研究調查計畫,並由美國、台灣、日本、巴拿馬和波多黎各組成的跨國團隊,橫跨全球的12個地點共32個不同的珊瑚礁生態系,蒐集在日夜變化下海水中溶氧的情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針對此篇最新研究,邀請到參與此研究的台灣學者、珊瑚礁生態與海洋化學領域的專家分享他們的觀點與意見。
今(2023)年3月15日台北時間凌晨00:00,《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一篇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生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Ecology)馬可斯.納登主持的研究,結果顯示,空氣中的臭氧濃度增加會干擾果蠅的求偶行為,降低交配的成功率。台灣專家指出此研究中看到的是實驗室中的果蠅,臭氧干擾野外果蠅的求偶有可能更為嚴重,但實際野外的變數太多,還有待生態學家或族群演化學家作野外調查才能確認。
今(2023)年3月10日,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一份由美國維諾納州立大學的雅各.海因斯副教授(Dr. Jake Hines)的最新研究,利用現今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加上不到50美元日常唾手可得的零件,打造出一台作者稱之為「螢光鏡」(Glowscopes)的自製簡易螢光顯微鏡,可以觀察帶有螢光的斑馬魚胚胎心臟節律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部分結構,最細可以分辨10微米。台灣許多偏鄉學校或缺乏經費的機構沒有足夠的螢光顯微鏡,科學教育的主題、普及可能也因此受限,此研究結果可能提供台灣持續開發簡易科學教育器材時的參考,也能幫助公民科學家收集科學數據。
站內搜尋
SMC 電子報
熱門科學文章
標籤雲
COVID-19 (172) 新型冠狀病毒 (89) 新冠疫苗 (42) 疫苗 (42) 食品安全 (38) 謠言破解 (34) AI (30) 科學新聞 (30) 塑膠 (29) 科學溝通 (29) 智慧機械 (27) 循環經濟 (26) IPCC (26) 新冠肺炎 (25) 氣候變遷 (21) 塑膠微粒 (20) 變種病毒 (19) 太陽能 (18) Omicron (17) 疫苗保護力 (17) 減碳 (16) BNT (15) 能源 (14) 資訊安全 (13) 科學家與媒體 (13) 生物醫學 (12) 雞蛋 (12) 離岸風電 (12) 諾貝爾獎 (12) SMC (11) 非洲豬瘟 (11) 海洋 (10) 新冠病毒 (10) 莫德納 (10) 癌症 (10) mRNA疫苗 (9) 淨零排放 (9) 氣候變遷衝擊 (8) 論壇活動 (8) 老化 (8) AR6 (8) 5G (8) 阿茲海默症 (8) T細胞 (8) 科學傳播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