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幾乎所有科學證據都在敦促「人類應該要減碳」,而且不只是減碳,更是快速、大量的「深度減碳」。但深度減碳與減碳有什麼不同?目前台灣提出的淨零路徑是不是能夠落實2050淨零排放?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將在3月31日出版「淨零之路:臺灣的雙贏策略」研究專書,指出當前淨零路徑的不足之處,並提出更積極的淨零建議。反之,更積極的淨零措施,會不會加深社會經濟衝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此研究專書提供看法。
紅斑性狼瘡是全身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目前仍然是症狀最多樣且複雜的風濕病。陳斯婷團隊近期的研究指出,免疫細胞表現一種特殊的基因名為NLRP12,能夠調節身體的發炎反應,並且反應紅斑性狼瘡病人的免疫細胞活化程度。研究結果顯示NLRP12基因有潛力可作為了解紅斑性狼瘡疾病嚴重度的指標,以及新的藥物研發方向。
今(2023)年3月23日台北時間凌晨03:00,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發表一篇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組的魯迪.威斯登多爾普(Rudi G. J. Westendorp)教授團隊作的研究,發現喪偶之痛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的影響不同。這份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喪偶後的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喪偶的男性持續六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都高於喪偶的女性。台灣有這樣的研究可以提供我們作為照護喪偶長輩的參考嗎?
今(2023)年3月23日台北時間凌晨03:00,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發表一篇由牛津大學托比瓦拉(Anya Topiwala)等人作的的研究,結果顯示,端粒長度與大腦MRI的一些神經退化疾病的特徵有關。從這主題的研究,兩位研究端粒的專家解析,我們應該怎麼理解人DNA的端粒和老年疾病的關係?增加端粒數量能減緩退化性神經疾病嗎?
OpenAI在今(2023)年3月14日正式推出GPT-4,比起先前的GPT-3.5回答問題更精準,還可以請GPT-4解讀圖片。OpenAI共同創辦人Greg Brockman也用youtube影片示範GPT-4的特點與限制。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最新人工智慧生成文本的技術和應用呢?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翻譯IPCC總結報告決策者摘要原文:〈氣候變遷2023:總結報告決策者摘要 〉(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的重點供大家理解最新IPCC AR6總結內容。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3年3月20日台北時間21:00,發布〈氣候變遷2023:總結報告決策者摘要 〉(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總結報告再次彙整前三個工作組報告的重要科學證據,提出自2014年至今,氣候物理機制、氣候調適、氣候減緩各項研究最重要的科學證據,作為氣候政策的基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錄本次報告決策者摘要重點,並邀請專家提供對此份國際重要報告之觀點。
《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今(17日)發表海洋化學的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周文臣教授也參與其中,並證實多個珊瑚礁生態系皆處於缺氧的海洋環境中。研究結果發現,過去海洋缺氧多發生在溫帶海域,但現在熱帶海域也已出現海洋溶氧量不足的現象。周文臣研究團隊在這次調查中證實,臺灣東沙環礁、太平島等五處珊瑚礁生態系皆處於中重度缺氧的生存環境中。這份研究由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主導,並有臺灣、日本、巴拿馬和波多黎各組成跨國團隊,橫跨全球12個地點選定32個不同的珊瑚礁生態系,蒐集在日夜變化下海水中溶氧的情況。
最新研究發現,因氣候暖化的關係,全球多個珊瑚礁生態系皆處於缺氧的環境中。今(2023)年3月17日《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發表一篇全球珊瑚礁生態系的研究調查,台灣研究學者也參與此項跨國研究,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周文成教授所領軍的研究團隊,主要調查分佈台灣海洋國土的東沙環礁和太平島共五處測量點。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全球暖化讓海洋升溫加劇溶氧量降低,珊瑚礁正處於中重度缺氧的生存環境中。全球規模最大的海洋研究機構: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簡稱SIO)主導這項跨國海洋研究調查計畫,並由美國、台灣、日本、巴拿馬和波多黎各組成的跨國團隊,橫跨全球的12個地點共32個不同的珊瑚礁生態系,蒐集在日夜變化下海水中溶氧的情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針對此篇最新研究,邀請到參與此研究的台灣學者、珊瑚礁生態與海洋化學領域的專家分享他們的觀點與意見。
今(2023)年3月15日台北時間凌晨00:00,《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一篇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生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Ecology)馬可斯.納登主持的研究,結果顯示,空氣中的臭氧濃度增加會干擾果蠅的求偶行為,降低交配的成功率。台灣專家指出此研究中看到的是實驗室中的果蠅,臭氧干擾野外果蠅的求偶有可能更為嚴重,但實際野外的變數太多,還有待生態學家或族群演化學家作野外調查才能確認。
今(2023)年3月10日,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一份由美國維諾納州立大學的雅各.海因斯副教授(Dr. Jake Hines)的最新研究,利用現今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加上不到50美元日常唾手可得的零件,打造出一台作者稱之為「螢光鏡」(Glowscopes)的自製簡易螢光顯微鏡,可以觀察帶有螢光的斑馬魚胚胎心臟節律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部分結構,最細可以分辨10微米。台灣許多偏鄉學校或缺乏經費的機構沒有足夠的螢光顯微鏡,科學教育的主題、普及可能也因此受限,此研究結果可能提供台灣持續開發簡易科學教育器材時的參考,也能幫助公民科學家收集科學數據。
2023年3月9日凌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布塑膠微粒最新研究,並提提海洋中塑膠微粒正不斷增長。研究團隊追蹤1979到2019年間海洋塑膠污染的數據,發現從2005年之後海洋塑膠的數量快速增長。據估計,2019年全球上層海洋的塑膠微粒數量約171兆個,換算成重量約是230萬噸。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海洋塑膠微粒的議題。
台灣時間3月5日下午(紐約時間3月4日晚間)聯合國宣布通過「公海條約」(The High Sea Treaty)。這份條約是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之後,40多年再次針對「公海」的規範達成共識。公海條約是達成生物多樣性公約2030年30X30的生態保護承諾的關鍵,這是因為全球有近70%的海域屬於公海,而此前尚無在公海設立保護區的任何法源依據與機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此提出觀點。
今(2023)年3月1日《環境科學與科技通訊》期刊發表一篇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大學環境工程科學系提摩西.湯森(Timothy G. Townsend)教授的團隊所做的研究,指出廁所用衛生紙可能是廢水中「永遠的化合物」,也就是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來源,而近期歐盟也在研擬禁用PFAS。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助研究員李承軒認為PFAS化合物接續被禁用,替代的化合物已陸續被開發、合成並實際應用,但我們對於這些替代品的相關知識仍未研究透徹,替代化合物是否會成為下一代的新興污染物而引起不同層面的問題,必須持續關注。
今(2023)年3月1日《環境科學與科技通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tters)期刊發表一篇研究,指出廁所用衛生紙可能是廢水中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來源。研究分析來自各地(美洲、非洲與西歐)的廁所衛生紙樣本中所含的PFAS化合物,以及美國佛羅里達州當地汙水廠中的淤泥,檢驗出衛生紙樣本中PFAS種類最多的其中一種化合物〔6:2 diPAP〕。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如何看待PFAS污染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在今(2023)年3月1日,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一份最新研究,「Droplet superpropulsion in an energetically constrained insect」。研究發現,葉蟬(leafhopper)會將尿液集中在尾部後,透過尾部的特殊構造:尾針(anal stylus)會將尿液像是打棒球一樣的揮擊出去。研究顯示,這個機制可以幫助葉蟬每天排掉相當於自身體重300倍的廢棄物,是一種非常節省能量消耗的作法。研究試圖去找出一隻比小拇指指尖還小的昆蟲,如何完成生物工程學與物理學壯舉的方法。
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陳斯婷教授與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及全人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曹彥博團隊,今年2月1日發表於《臨床研究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期刊的研究,研究結果提出NLRP12基因可以做為預測紅斑性狼瘡疾病的潛在生物標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了四位研究自體免疫疾病與機轉的專家,給予專業意見。
近期有許多討論口罩降解會產生懸浮空氣中的塑膠微粒,且這些產生的塑膠微粒可能會傳播新冠病毒。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找出相關研究並邀請空氣污染採樣與環境流行病學的專家,提供對此議題的專業看法。說明目前仍無直接證據可證實,口罩產生的塑膠微粒會作為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以避免民眾過度解讀或擔憂,而這些擔憂主要是過度連結與強調以下兩篇文獻資料的結論。
WHO說明這份報告評估的三個重點有三個。
1.人類暴露於奈米塑膠微粒的食物、飲料、飲用水和空氣,以及與人類健康有關的暴露途徑數據。
2.根據發生率、毒理與暴露情況,去檢驗奈米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3. 盡可能找出任何能確實減少接觸奈米塑膠微粒的機會,並找出研究數據之間的差距以建議未來研究的方向。
今(2023)年2月7日台北時間早上六點,國際期刊《內科醫學年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一份最新研究。研究團隊發現,「糖尿病前期」的成人補充較多的維生素D,與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有關,研究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補充維生素D的組別,發生糖尿病的相對風險降低約15%。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糖尿病臨床與研究領域的專家解析,專家們指出研究使用的是高劑量維生素D,不適用於一般人,且高劑量的維生素D可能增加高血鈣、高血尿或腎結石的風險。
今(2023)年1月13日台北時間凌晨零時,國際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發表一份最新研究,由瑞士日內瓦大學的情感科學中心(CISA)研究員賽巴斯欽·貝茲-魯戈(Sebastian Baez-Lugo)博士與奧爾加·克里姆茨基(Olga Klimecki)博士的研究發現,老年人在負面的社會情感事件(例如:別人受苦的影片)影響下,大腦靜息狀態網絡「resting-state brain networks」的情緒調節和恢復過程會發生改變,研究認為這些變化與焦慮、消極想法,以及過度沉溺在某些負面情緒,反覆回想過去的事(又稱:反芻性思考)有關。這將有助於了解老年人的同理心相關功能,以及在社會壓力下,情緒恢復能力較差的可能原因。
氫能因為具有能長期儲存、容易調度、發電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的特質,而成為全球關注的化石燃料替代能源。從「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與「關鍵戰略」將氫能視為獨立的戰略,設定執行目標,也看出政府逐漸將氫能視為一項重要的能源選項。然而要將氫能作為落實「淨零」的關鍵,臺灣準備好了嗎?
1月20日凌晨00:00以牛津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舉辦記者會發布「全球碳移除」報告(The 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這份報告是全球首次有研究團隊全面評估移除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的現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譯報告重點,供大家參考。
1月20日凌晨00:00以牛津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舉辦記者會發布「全球碳移除」報告(The 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這份報告是全球首次有研究團隊全面評估移除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的現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整理報告摘要,並邀請台灣專家分享台灣的碳移除技術的進展。
2022年,SMC結束了國科會補助計畫的身分,成立了台灣科學媒體協會,以運作獨立和資金獨立的組織型態,正式落地台灣。這一年,我們以正式SMC的身分,首次參加了兩年一度的國際SMC大會,也是第一次,我們有機會與其他七個國家齊聚一堂,分享台灣成果,交換國際經驗。
今(2023)年1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謝仁俊講座教授與腦科學研究所陳麗芬教授團隊的研究,登上國際腦功能學術領域的經典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人腦圖譜)封面,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謝仁俊與陳麗芬教授的研究團隊於線上記者會分享此研究細節與成果。
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講座教授謝仁俊與腦科學研究所陳麗芬教授研究團隊線上發表於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人腦圖譜)的研究,登上2023年1月的人腦圖譜期刊封面。研究發現,鋼琴家和聲樂家的大腦中,與情緒相關區域(例如杏仁核)的連結,較一般非音樂家更多,顯示了長期的特定音樂訓練會加強大腦中以經驗為基礎的白質神經網絡連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大腦影像、大腦結構與認知神經心理的專家短評此研究重要性。
今(2023)年1月13日,國際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發表最新研究,由瑞士日內瓦大學的情感科學中心(CISA)研究員賽巴斯欽·貝茲-魯戈(Sebastian Baez-Lugo)博士與奧爾加·克里姆茨基(Olga Klimecki)博士的研究發現,老年人觀看了會引起負面情感的影片(例如:別人受苦的影片)後,會改變大腦的靜息狀態網絡在調節情緒和恢復的機制,研究認為這些變化與焦慮、消極想法,以及過度沉溺在某些負面情緒,反覆回想過去的事(又稱:反芻性思考)有關。這將有助於了解老年人的同理心相關功能,以及在社會壓力下恢復能力較差的可能原因。
今(2023)年1月13日台北時間凌晨零時,國際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發表一份最新研究,由瑞士日內瓦大學的情感科學中心(CISA)研究員賽巴斯欽·貝茲-魯戈(Sebastian Baez-Lugo)博士與奧爾加·克里姆茨基(Olga Klimecki)博士的研究發現,老年人在負面的社會情感事件(例如:別人受苦的影片)影響下,大腦靜息狀態網絡「resting-state brain networks」的情緒調節和恢復過程會發生改變,研究認為這些變化與焦慮、消極想法,以及過度沉溺在某些負面情緒,反覆回想過去的事(又稱:反芻性思考)有關。這將有助於了解老年人的同理心相關功能,以及在社會壓力下,情緒恢復能力較差的可能原因。
即使在疫情期間,癌症仍是大多數國家最主要的死因。預防是防治癌症的首要工作,減少危險因子的暴露將可避免癌症發生;透過早期發現癌症,可讓癌症更容易被治癒,並且無須花費龐大的醫療費用。然而,疫情迫使眾多城市實施封鎖政策,民眾亦擔心感染,讓醫院和衛生單位減少癌症篩檢服務,這將引起更高的癌症死亡率。
今(2023)年1月6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百健(Biogen)藥廠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合作開發的新阿茲海默症藥物「Lecanemab」(美國上市藥品名:Leqembi),消息一出獲高度關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認為正確理解阿茲海默症研究進程與新藥資訊對患者至關重要,特邀請五位專家解析。
百健(Biogen)藥廠與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合作開發的新阿茲海默症藥物「Lecanemab」在今年1月6日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對阿茲海默藥物開發有什麼影響?我們該如何看待研究報告呢?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專家解析。
今(2022)年5月3日,國際期刊《自噬》(Autophagy)發表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許翺麟特聘教授主持的研究,發現限制攝食可延長線蟲壽命的關鍵,在於一種蛋白酶,簡稱SAM-1,這種蛋白酶可以調控與細胞自噬作用有關基因表現的多寡。過去雖然已經知道限制飲食可以抗老化的效果,與細胞自噬有關,但不清楚詳細調控機轉。這篇研究從線蟲身上找到較詳細的機轉,為後續研發抗老化或延長壽命的藥物方向,點亮一盞明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台灣研究線蟲的相關專家發表看法。
野鳥為禽流感病毒的主要天然宿主,候鳥的遷徙使疫情快速擴散,而台灣正好位於候鳥東亞澳遷移路線的下游,於2022年9月日韓兩國均有禽場爆發禽流感疫情,病毒沿著候鳥遷徙路線從歐洲一路傳進亞洲和非洲,候鳥遷徙會途經日韓兩國再來到台灣,這個過程提高禽流感病毒帶至台灣的風險。加上台灣禽場密度高,周圍多鄰近水鳥棲息的濕地環境,而且水禽場多屬於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空間,使得野鳥容易將禽流感病毒傳入禽場內感染家禽,造成疫情爆發。
COP27會議11月20日於埃及夏姆錫克落幕,一如會前各方預期,這次比較可能有具體進展的討論集中在「資金」。大會最終決議文件「夏姆錫克實踐計畫」也直指,當前全球氣候資金規模距離目標有大幅落差。
目前全球禽流感疫情已擴及到台灣,台灣多縣市的養畜場及野鳥排遺檢出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HPAI)病毒。H5N1疫情嚴峻,台灣是否能有效防堵國內疫情擴散,有賴政府實際執行的防疫策略與監測方針,透過台灣學者的看法與討論,提供決策者與民眾更多具參考價值的科學資訊與實證建議。
美國能源部在台灣時間12/13(二)晚間23:00(美東時間EST 12/13上午10:00 )舉辦記者會,說明透過「國家點火設施」首次完成一個可控制的核融合實驗,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技術突破。在這次實驗中也已達成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的「淨能量增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核能研究的最新進展。
台灣時間12月19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UNCBD)的COP15正式落幕。這次會議延續於2020年期滿的愛知目標,訂定第三次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十年目標。受到COVID-19影響,原訂在2020年舉辦的COP15延宕至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分享台灣生物多樣性的狀況與觀點。
2022年12月7日至19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將於加拿大蒙特婁登場,各國政府代表將於這週齊聚一堂。
紐西蘭科學媒體中心請專家針對紐西蘭生物多樣性下滑的趨勢發表看法,並詢問他們期待COP15能有什麼進展以及背後的原因。
在陽明交大腫瘤惡化卓越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吳韶芩的小鼠動物模型中,可以看到在餵食高脂飼料(high-fat diet, HFD)後,表現過量的口型蛋白基因轉殖小鼠(STOM transgenic mice)的體重與脂肪組織重量,會比一般小鼠更重,但只要恢復正常飲食,口型蛋白基因轉殖小鼠的體重與健康狀況就會恢復正常。研究顯示,口型蛋白會參與脂肪生成過程的訊號調節,包括脂肪細胞的分化、脂肪的產生、儲存、分解和分泌。
每年氣候峰會開幕之前,許多國際學研單位會陸續發布氣候變遷的最新研究與評估報告。這些報告以「實際掌握的科學資料與證據」告訴大眾,我們離暖化有多近,也讓國際社會知道距離限制全球升溫在攝氏1.5度有多遠。除了了解全球的情況,各國也需要依靠這些科學證據,釐清國內主要的排放源,評估減碳政策成效,才能對症下藥。
今(2022)年11月23日台北時間凌晨零時,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Amsterdam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懷孕女性的大腦灰質容積降低,白質的微結構改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此研究雖然證實先前發現懷孕的確會改變大腦,但仍有限制,還不知道大腦變化對神經細胞功能的影響,以及是否影響母嬰行為。
本研究與「一孕傻三年」、「懷孕會變笨」這些「道聽塗說」的傳統的關聯,似乎也是大家會對此篇研究記得或傳誦的主要原因。但先前亦有回顧文獻指出上述這些說法的不正確,意即女姓懷孕並不會變笨。專家認為,此篇研究發表的最大貢獻是激起更多有興趣且有資源的研究者來一起投入,並願意為了驗證此類研究,願意打破傳統約束,以更多新手準父母為研究對象,看能否提供不同或共同的結論。
一則謠言標題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得出結論,因COVID疫苗接種而遭受嚴重傷害的風險比因COVID-19住院的風險高339%」,文中宣稱「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一項新研究發現,mRNA COVID-19疫苗接種的風險遠超過好處,科學家發現打輝瑞Covid-19疫苗的人,遭受嚴重不良事件(例如:心臟驟停、中風或死亡)的可能性,平均比COVID-19住院的可能性高339%。」
台灣時間11月20日晚間,COP27發布最終新聞稿以及決議文件,說明這次會議的結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請台灣專家提供觀點,分享他們對這次COP27的觀察。
今天(11月15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連正章特聘教授與台北榮總王署君研究團隊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數位生命科學》(eLife)的最新研究,發現小鼠大腦中特定神經細胞的活性,會影響慢性疼痛引起的焦慮或憂鬱。研究結果有助於我們了解慢性疼痛與行為、情緒之間的互相影響,並且提供一個針對疼痛過度敏感反應的可能治療方向,未來可能幫助因為慢性疼痛而困擾的患者。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研究團隊解析此研究。
今(2022)年11月15日,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期刊《eLife》最新刊登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連正章特聘教授與台北榮總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研究團隊注射中性或酸性的食鹽水至小鼠的後腿肌肉,作為引發慢性疼痛觀察的模型,測量小鼠對觸覺或刺痛的反應是否更敏感,再以強迫游泳實驗、社交行為實驗等,觀察小鼠焦慮、憂鬱的負面情緒症狀。研究也使用藥物和化學基因方法抑制特定腦區杏仁核的神經元活性,發現可以達到讓小鼠止痛、減緩焦慮和憂鬱行為的效果。
全球碳預算是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所發佈的年度研究,發表在《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期刊(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研究團隊由跨國科學家組成,其目標為準確的評估氣候變遷中,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在大氣、海洋和陸地生物圈之間的分佈。本文為此報告的摘要。
今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德國萊比錫馬克思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所長,斯萬特.帕博(Svante Paabo)。他研究大約30萬年前首次出現在非洲的現代人,和更早遷出非洲的古人類族群之間的關係,他的發現使我們更能理解人類如何進化、以及我們的祖先智人在人類進化史中扮演的角色。
全球碳預算是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1]所發佈的年度研究,發表在《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期刊(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研究團隊由跨國科學家組成,其目標為準確的評估氣候變遷中,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在大氣、海洋和陸地生物圈之間的分佈,以更好的了解全球碳循環、作為制定氣候政策、預測未來氣候變遷的科學基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世界各國逐步邊境開放,解封出入境條件,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月25日再次提醒各國對COVID-19勿掉以輕心。國際期刊《刺胳針》(Lancet)今年九月中針對近三年的COVID-19疫情,提出一份全球總檢討報告,回顧COVID-19疫情以來,全球應對疫情時,眾多決策層面的重大失敗與檢討改進方針。透過報告與專家看法,重新審視全球與台灣被疫情衝擊下,有哪些實際作為與可改進之處。
藥物的研發常涉及複雜天然物化學結構的修飾,如何利用理想的化學反應快速獲得目標產物,同時避免副產物的生成,則是化學家致力的目標。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即頒予符合上述需求的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克服傳統有機化學反應的限制,可高效率的結合兩個分子融合成單一化合物。
今(2022)年10月24日台北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了最新研究。研究團隊利用小鼠作社會決策行為實驗(SDM, social decision-making),觀察小鼠受到性別、熟悉另一隻小鼠的程度、另一隻小鼠饑餓的行為等複雜因素影響時,是否會觸發分享食物的機關,作出有利於另一隻小鼠的行為。專家指出,雖然本研究是小鼠實驗,但是人類的社會神經科學實驗有更多、更複雜的變項需要仔細地控制,個別差異很大且難以捉摸,小鼠實驗可以提供社交障礙心理治療的方向,有助於深入瞭解社會情緒障礙的疾患病因,找到治療的解方。
即將到來的冬季,「能源能否穩定供應」成為歐洲在能源要走向淨零排放的一大挑戰。不同的能源選擇都有其優點與挑戰,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歐洲的能源供應情勢,並討論是否可能是台灣未來發展的借鏡。
《科學月刊》自1970年成立至今53年,每月出刊,累積了超過六千人次的台灣科學家,撰寫了超過四千萬字的科學知識介紹與評論。本月10/29(六),科學月刊即將舉辦50紀錄片的首映記者會,超過30位專家誠摯給予建議與鼓勵。
自2022年9月27日起,有媒體外電報導的標題:「研究顯示:每天喝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風險」、「研究曝每天喝酒「這個量」:可降低失智風險」。報導內容指出:「喝啤酒居然能防癡呆!澳洲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適量的飲酒能夠有效降低失智症的發生機率,研究人員指出,適量的酒精可以減少大腦斑塊的形成,而大腦斑塊正是失智症的病徵之一。」
2019 年底之前,全世界沒有人預料得到,即將出現COVID-19這樣嚴重的傳染疾病,席捲全球造成653萬人死亡。科學家為了要能了解未知的疾病,並處理妥善用藥的難題,動物實驗是無可避免的研究途徑。而科學家們為了人類與動物的健康福祉做研究的同時,也希望兼顧實驗動物的福利。實驗動物的用與不用,是人對倫理的拉扯,但醫療上的迫切需求,促使我們必須對實驗動物更加負責,並且在發展出完整可運用的替代方法前,落實對實驗動物的動物福利與照護。
大部分的生物醫學研究會使用實驗動物做研究,另外有些研究正在發展不使用實驗動物的替代方法。目前台灣與國外皆有持續的發展並更新基於3R(替代replacement、減量reduction,和精緻化refinement)的實驗動物替代方法,然而,使用其他方法替代活體實驗動物,雖有其優點,也有限制與挑戰。
一則謠言標題為「口罩致癌」,謠言宣稱:癌症的根本原因是缺氧,這會在人體中產生酸性狀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與MyGoPen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希望能依實證醫學研究的精神,釐清民眾在傳言中產生的疑慮。此次解析將會即時提供給MyGoPen完整引用。
研究胚胎發育與相關疾病的困難點之一,是無法直接在子宮或活體進行細部的觀察,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離體胚胎發育模式顯得格外重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早在2017年時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與英國劍橋大學的團隊,分別發表了以幹細胞產製合成胚(synthetic embryos)的研究。
國際上對減碳的呼籲與訴求增高,「淨零」、「碳權」等概念也受到各界的關注。跨國企業自主提出減碳目標,也要求供應鏈需要分擔減碳的責任,達成產品、產線的碳中和。農委會更宣示台灣2040年要達成農業部門的淨零排放,台灣農民有機會一起參與減碳過程嗎?
今(202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在點擊化學(Click Chemistry)研究有重大貢獻的美國學者凱洛.柏托西(Carolyn R. Bertozzi)、丹麥學者墨登.莫代爾(Morten Meldal)及美國學者貝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集六位台灣專家即時解析,專家們皆認為得獎者是眾望所歸,近年頒布的獎項鼓勵化學家使化學反應更有利於操作、效率更好。
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 2022 年諾貝爾化學學獎授予凱洛琳.柏托西(Carolyn R. Bertozzi)、墨登.莫代爾(Morten Meldal)、貝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
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旨在讓困難的研究過程變得更容易處理。貝里.夏普利斯和墨登.莫代爾為化學的鍵結形式「點擊化學」奠定了基礎,讓分子結構單元能快速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凱洛琳.柏托西則將點擊化學提升到一個新的思維,開始應用在生物體中。
今(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約翰·克勞澤(John Clauser)、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三位學者透過糾纏光子的實驗,確立了違反貝爾不等式的證據和開創性的量子資訊科學。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集五位台灣專家解析,專家們表示,此獎項代表了物理領域的哲學討論是可以用實驗的方式,互相辯證的。
2022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 2022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約翰.克勞澤(John F. Clauser)、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他們在糾纏光子的實驗中,確立了違反貝爾不等式的證據和開創性的量子資訊科學。
今(2022)年的諾貝爾生醫獎,由瑞典籍的遺傳學家帕博(Svante Pääbo)獲得殊榮,以表彰他在已滅絕古人種與人類演化上的貢獻。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集三位專家解析,專家認為,此獎項頒給完整的人類古遺傳學研究,是開啟了研究人種之間基因交流、演化至今的分析,對基礎的遺傳學研究是一大鼓舞。
2022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斯萬特.帕博(Svante Pääbo),以表彰他對已滅絕的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演化的發現。
百健(Biogen)藥廠與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合作開發了新阿茲海默症藥物「Lecanemab」。藥廠發布的新聞稿提到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相較於安慰劑,使用Lecanemab治療 18 個月時,CDR-SB量表(global 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scale)中認知下降的程度減少了27%。目前還未公開相關報告和數據。究竟為什麼這支藥物Lecanemab此次可以獲得重大關注?與先前阿茲海默症藥物相比有何不同?
近期兩項有關胚胎發育的重大研究成果,無疑是繼2017年以來,再次締造以幹細胞合成胚胎的另一個新里程碑;此一突破拓展了科學家探討早期懷孕過程、不孕症、器官產製與移植等研究的視野,甚至可望減少相關研究的動物使用量。儘管如此,這項研究仍存在瓶頸與未來科學家或相關單位可以進一步思索的空間。目前研究胚胎發育與相關疾病的困難點之一,是無法直接在子宮或活體中進行細部的觀察,因此建立一完善的胚體外培養系統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9/27日上午,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飛行器成功撞小行星「迪迪莫斯」(Didymos)的衛星「迪莫弗斯」(Dimorphos)。這個計畫是為了將來面對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時,有機會改變小行星的軌道,避免地球受到衝擊。
當我們想要選擇更能幫助減碳的農法,有沒有什麽數據可以幫助評估?該怎麼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減碳呢?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可能的評估指標。
9月17日21時41分與9月18日14時44分,連續發生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震。中央氣象局研判9月18日所發生的地震,才是本次的主要地震。但本次地震從9月17號晚間至9月19日,已發生154個地震。在主震前共有73個前震,在154個地震中,有10個芮氏規模5以上的地震(包含主震)。目前我們看到輿論對於地震的成因、影響有多種不同的觀點。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該如何理解這次的地震?
2022年9月19日23:00,國際期刊《自然-能源》發布最新回顧研究,〈理解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微觀結構-性能-性能關係的進展和挑戰〉。鈣鈦礦是發展相當快速、轉換率高的太陽能發電材料,但因其相較於矽基太陽能較容易降解,因此矽基太陽能仍是一般裝設太陽能時的大宗。這份最新研究則發現有三種關鍵的微結構,對鈣鈦礦太陽能的降解有關鍵影響。研究團隊也呼籲,未來應投注更多資源關注微結構的缺陷,以提高對於太陽能的微結構、特性與發電效能三者之間關係的理解,並認為這將是未來提升太陽能效率的關鍵。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這個最新發現是否有助於台灣發展更有效率的太陽能模組?
9/13日網路輿論與新聞,因NHK的「時事專欄」所發佈的2022年颱風路徑圖上,颱風都未朝台灣方向前進。因而網路輿論熱議「颱風都躲開台灣」、「颱風遇到台灣就繞道而行」、「颱風不敢挑戰中央山脈」。也有部分新聞提到,從2019年底至今,已經有三年沒有颱風登陸台灣。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連年沒有颱風登陸的原因與可能影響,以及該如何理解這個現象較為正確?
這項研究由Lancet期刊邀集全球各領域專家組成之委員會所提出,希望提出客觀的評估結果和建議,其觀點並未窄化於關注病毒或個體健康,更加寬廣地解析全球化社會和疫情之關聯,寄望在後疫情時代可以重建一個包容、公平且可以持續發展的世界。
台灣的農業基因體學和遺傳技術如基因編輯的研發有豐沛的基礎量能,但仍未有基因編輯之精準育種法規制度。可借鏡相關制度先進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澳洲的法規制定視為傳統育種,搭配早期諮詢及上市前評估制度輕度監管,以釋放基因編輯在精準育種研發及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能量。
今(2022)年9月5日,台灣媒體引用一篇研究沖泡後的茶包是否釋出塑膠微粒的文章:「Plastic Teabags Release Billions of Micr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s into Tea」,然而報導受限於時間,難以完整討論研究成果,僅大略說明茶包的常見材質。考量塑膠微粒議題在台灣社會相當受民眾重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針對該議題與研究給予專業意見,希望為公眾討論提供更多具科學根基的觀點。塑膠微粒是否危害健康,專家們表示,研究是在特定操作方法下得到的結論,還無法以此研究論沖泡茶包會造成塑膠微粒危害健康的風險,目前也還未有研究能說明微塑膠對人體的健康影響。
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登一篇研究,「較早時段的限時飲食,對肥胖成人的減重、減脂與心臟代謝健康的有效性」指出,較早時段的限時飲食,比起12小時或更長時間內進食,更能有效的達到減輕體重。《每日郵報》也對此篇研究做了報導,但卻淡化了這篇研究與eTRE飲食方法的限制。為了讓大眾更正確的理解此篇研究與「較早時段的限時飲食」的限制,台灣科技媒體中邀請了保健營養與運動營養領域的專家對此篇研究提供他們的專業看法。
目前的器官移植手術中,雖然角膜移植手術已經是近期成功率較高的,但因為捐贈的角膜數量有限,需要角膜移植的病患常常要等待許久。本月一篇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的研究有助於解決此問題,研究團隊運用生物工程技術做出角膜,成功的移植給人類病患,提供一種可行的角膜替代方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請益生物工程、眼科生物力學以及眼科醫療的專家,解析這項結合了生物工程與臨床應用的技術進展和潛能。
今(2022)年6月23日,國際期刊《癌症免疫治療雜誌》(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發表了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黃怡翔領導的肝癌團隊所做的研究,這篇台灣的研究實際分析肝癌患者在免疫治療後的效果,以及糞便中腸道菌相的關聯。由於目前接受免疫治療的癌症患者中,有治療效果較好的,但也有患者在免疫治療後幾乎沒有效果。專家表示,若能在治療前推估病患對免疫治療的反應,將有機會協助醫師擬定更好的治療策略,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與成本。
8月31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新聞稿指出反聖嬰(La Niña)現象很可能會持續至今(2022)年年底,這是本世紀第一次連續三年出現反聖嬰現象。根據WMO的預報,這個始於2020年9月的反聖嬰,持續至2022年11月的可能性為70%;持續至2023年的可能性是55%,仍高於不發生反聖嬰也不發生聖嬰的可能性(40%)。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反聖嬰現象對台灣有什麼可能的影響?
一則謠言標題為「第四劑 COVID-19 疫苗的新研究發布」,並引用來自網傳的節目影片,謠言宣稱:主流媒體美國ABC電視台 終於承認----第4劑疫苗接種可能會關閉您的免疫系統!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與MyGoPen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希望能依實證醫學研究的精神,釐清民眾在傳言中產生的疑慮。此次解析將會即時提供給MyGoPen完整引用。
中國禁止對台灣出口天然砂對晶圓製造是否會有影響?專家說明,晶片原料的確來自石英砂,但自然界的含量極多,原料取得容易。此外,目前世界製造矽晶圓的5大廠商,生產工廠分布在多國,並非只有在台灣,中國禁止對台灣出口天然砂對於矽晶圓量產的影響不大。
對付新冠變種病毒,近日有兩種不同的次世代二價疫苗引起關注,分別是莫德納公司研發針對原始新冠病毒株與 Omicron BA.1的次世代二價疫苗,簡稱mRNA-1273.214,目前英國在8月15日已通過使用審核。另一款則是美國向莫德納公司預購的mRNA-1273.222,是專門對抗Omicron BA.4以及BA.5變種株的次世代二價疫苗。
最新研究成功的合成出小鼠胚胎,可以實際觀察神經系統早期發育階段,有望減少部分實驗動物的使用,解開早期哺乳類胚胎發育過程的謎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哺乳類動物的胚胎早期發育過程十分相似,此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讓科學家研究哺乳類胚胎早期產生神經系統疾病或發育失敗的原因。
今(2022)年8月25日台北時間深夜12點,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最新研究,讓胚胎研究的技術得到重要突破。Magdalena Zernicka-Goetz的研究團隊使用從多種不同的幹細胞,合成小鼠的胚胎。在這項研究之前,雖然有一些胚胎相關的結構被產製出來,但是還無法完全模擬胚胎發育的每一個階段。這份研究顯示出Goetz所合成的小鼠胚胎包含跳動的心臟,神經管和腸管等結構,可以不用使用實驗動物而用於瞭解在早期的胚胎發育過程中,大腦和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發展。但還無法以這份系統來研究胚胎發育後期的階段。
碳匯指的是二氧化碳儲存量大於排放量的地方,也會將這些地方稱為碳儲存庫,例如海洋、森林、濕地等等,土壤更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匯,可以長期的將碳固定在土壤之中。透過土壤固碳、採用低碳農法減少二氧化碳重新排放到空氣中,也是目前政府積極推動農業減碳的重要方向。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釋關於土壤固碳的重要概念。
今(2022)年8月23日,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發表了最新研究。研究團隊做了三個實驗,首先是剝奪受試者睡眠一晚,以問卷評估受試者的利他意願,並用fMRI影像評估這些人的大腦活動,發現睡眠剝奪後抑制了大腦中與社會認知相關的網絡。第二個實驗先評估受試者睡眠品質,分析受試者作答利他主義問卷的結果,這兩個實驗都觀察到受試者表示自己幫助他人的意願較低。第三個實驗分析捐款行為與夏令時間少一小時睡眠的關聯,發現失去一個小時的睡眠後,捐款金額降低10%。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發表看法。
英國的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在8月15日,批准莫德納公司研發的次世代二價新冠疫苗(mRNA-1273.214)作為後續接種的疫苗追加劑,是全球第一個通過此款新型二價疫苗的國家。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則決定讓莫德納、輝瑞等疫苗公司,開發專門對抗Omicron BA.4/5變種株的二價疫苗(mRNA-1273.222),而暫不考慮由「原始株+ Omicron BA.1」設計的二價疫苗(mRNA-1273.214)。
台灣是否應趕緊跟進授權這支「原始株+ Omicron BA.1」設計的二價疫苗?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請感染醫學的專家發表看法。
綠色和平組織為了解陸域微塑膠分布狀況與其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其研究團隊與專家學者合作後,發布此份調查報吿。報告中選擇以陸域動物的排遺,以及棲地水樣本作為調查微塑膠分佈的依據,並選擇臺灣黑熊、臺灣水鹿、金門歐亞水獺、黃喉貂、石虎、櫻花鉤吻鮭為調查對象。研究發現臺灣陸域野生自然環境皆已受到塑膠污染,且指標性保育類野生物種有從自然環境中攝入微塑膠的風險。臺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該怎麼理解這份報告?
2022年8月22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發布最新研究〈海洋生物的氣候指數〉。基於氣候變遷正在影響海洋生態的變化,並使生物多樣性喪失,這份研究評估物種的氣候風險,作為制定保護策略的參考。這份研究一共評估24,975種物種的預期氣候風險。考量氣候條件、物種的敏感度、調適度與脆弱度,研究發現到2100年,在IPCC氣候模型的高排放情境下,有86.7%的物種面臨高風險或嚴重風險,且對於高級掠食者的威脅最大,與此同時可供物種調適危險氣候的「氣候避難所」範圍正在縮小。研究團隊也預估若在低排放情境下,幾乎可降低所有物種的風險,但不同類群的生物受益程度不同,其中軟體動物、條鰭魚類(Actinopterygii)、頭足類動物獲益最大。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這份研究所評估的狀況是否與台灣相近?
今(2022)年8月23日,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了最新研究,研究團隊使用高清晰度的經顱交流電刺激(HD-tACS)共150位年齡65至88歲的受試者,每天刺激20分鐘並給受試者看20個單字,請受試者立即回想這些單字,來測試他們的短期記憶力。研究發現特定頻率的刺激特定的大腦區域,可以改善記憶單字的能力。研究作者提到此研究中使用非侵入性的方法來改善記憶,可能有助於改善高齡化族群的日常生活。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台灣研究認知神經科學與記憶、經顱腦電刺激,以及老年醫學等的相關專家,發表看法。
今(2022)年8月11日,國際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了最新研究。研究團隊從豬皮中萃取出膠原蛋白,並以化學方法改良,提高膠原蛋白的強度和穩定度後製作成人工的角膜,並且使用微創手術移植入病患眼部後24個月,觀察到病患的最佳矯正視從原本的0.1改善到0.4。台灣的生物工程、眼科生物力學以及眼科醫療領域三位專家,分析了研究突破的亮點,以及必須謹慎追蹤後續研究的重點。
研究發現的關連性,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作者自己也在結論中提到,有鑑於觀察性研究的設計可能無法有效控制未觀察到的變數,會導致估計的偏差或倒果為因的情況(例如有骨質疏鬆症的人會更傾向攝取較多牛奶),所以建議謹慎的解讀研究結果。作者也於研究限制中說明,應該要把飲食中是否有重金屬或有機汙染物,納入考量,但此篇沒有納入。
2022年8月11日23:00,《通訊—地球與環境》期刊發布一篇最新研究〈從1979年開始北極暖化速度比全球快近四倍〉。研究團隊分析1979年至2021年間北極圈的觀測數據,估計在這43年間,北極海以每十年增加攝氏0.75度的速度升溫,是全球平均升溫速度的四倍。在北極海靠近歐亞大陸的區域,升溫速度更達每十年攝氏1.25度,是全球平均的七倍。過去研究普遍認為北極放大效應約為2-3倍,這份研究的估計結果高出許多。研究團隊認為海冰的流失增加,可能加劇「北極放大效應」,也認為過去的氣候模擬可能低估了北極放大效應。
在2050淨零排碳的訴求下,為符合國際供應鏈的要求,如何獲得碳權?怎麼達成碳中和?成為熱門的話題。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接受我們的訪談時,曾提出目前碳費與碳交易制度規劃上,可供反思之處。
無論如何,將猴痘歸類為MSM疾病或性傳染病都是錯誤訊息。雖然性與愛撫行為確實可能會提高皮膚傷口、黏膜或呼吸道分泌物等密切接觸的風險,這也是為何WHO幹事長譚德塞會提到「減少性伴侶」以作為阻斷傳播鏈的手段。不過,若因此將猴痘理解成「性傳染病」,將使社會大眾誤會傳染途徑,而疏於防範親密行為以外其他人與人密切接觸的風險(如照顧感染者),或欠缺對少數群體具文化敏感度,而不利於欲實現之公衛目標,如提高疫調準確性、鼓勵個案通報與追蹤、防堵疫情擴大等。
Science期刊於7月21日指出,Sylvain Lesné與Karen Ashe發表於2006年Nature期刊的阿茲海默症論文疑似造假,媒體報導中提到,科學界可能因此被誤導研究方向16年。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造假不可取,但即便造假屬實,對阿茲海默症研究的影響有限。阿茲海默症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全世界數千個實驗室過去一百年累積的成果,並非單一實驗室可以操控。
07/25台灣媒體引述歐洲新聞台(Euronews)報導,指出歐洲連日高溫與熱浪,可能會阻礙太陽能板發電。新聞指出,太陽能板多數在理想溫度攝氏25度的氣溫下測試效能,這也是最佳發電條件。若高於這個溫度,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會開始下降。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釋台灣的太陽能板發電效率。
網傳謠言引用了一篇收錄在PubMed Central的文獻,提到這篇文獻可以證明手機5G造成了COVID-19的症狀。這份看似龐大的文獻真的可信嗎?專家詳細分析給你聽!
今(2022)年7月21日,Science期刊刊登了專文,敘述萊斯內(Sylvain Lesné)在2006年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的一篇有關阿茲海默症的研究,被美國范德比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施拉格(Matthew Schrag)提出可能造假的疑慮。這個事件引起神經科學家、阿茲海默症研究領域的重大關注,但研究造假對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方向有影響嗎?會讓阿茲海默症的研究結果付之一炬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兩位台灣研究阿茲海默症的專家說明。
西爾萬.萊斯內(Sylvain Lesné)在2006年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被美國范德比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馬修.施拉格(Matthew Schrag)提出可能造假的疑慮。究竟目前科學家對阿茲海默症的理解是什麼?這篇有誤的研究會造成什麼影響?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釋疑。
由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慶波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運用腦部核磁共振(MRI)影像配合人工智慧演算法,建立出估算人類腦神經血管年齡的方法。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這份研究成果將有利於發展出老化疾病的預警工具,為邁入超高齡化的臺灣社會做好準備。
今(2022)年5月1日,國際期刊《年齡與衰老》(Age and Aging)發表了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林慶波特聘教授的團隊所主持的研究,訓練人工智慧分析腦部核磁共振影像中,大腦白質可能有病變的斑塊或斑點,藉此建立出估算腦血管年齡的數學模型,可協助預測和腦血管老化有關的病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看法。
即使在COVID-19的疫情期間,癌症仍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如同在疫情之前,透過早期癌症篩檢以預防癌症發展,是極為關鍵的公共衛生措施;及時診斷不僅可以提高癌症存活率,並且對於維護患者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但應對COVID-19的流行,各國政府普遍施展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行動,包括保持社交距離、旅行限制和隔離等,所有措施都在積極防範醫療量能不被突發的患者高峰所淹沒。無疑地,COVID-19大流行擾亂了民眾對於預防性醫療保健服務的使用,可以理解癌症篩檢服務量能必然急劇減少,主要是擔心感染,而醫療保健提供者和患者皆有所限制其服務或需求作為。
新冠疫情在全球延燒近三年,讓有關病毒、疫苗和藥物的謠言累積到前所未有的數量;也因為民眾對「新的變種」、「新的技術」有未知的恐懼,加速謠言的傳播速度。從觀察新冠疫苗謠言的傳散過程,發現散播謠言的驅動力來自「我相信」;擴大散播範圍的成功要素則是「好理解」。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協助查核過不少引用國外研究或政府資料的謠言,看到幾個有趣的現象,或許可以說明為什麼謠言總是有人相信。
最新研究在實驗室中發現,外表結構沒有套膜的病毒在水中有塑膠微粒時,存留時間較長,顯示了水中塑膠微粒污染的潛在公共衛生風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此篇研究,專家指出,研究顯示病毒可存活在塑膠微粒的生物膜上,但需要研究持續的關注和監測才能知道野外環境的水中,病毒是否也會留存並傳播。
今(2022)年6月27日正式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出版一篇研究,來自英國斯特靈大學 (University of Stirling)的研究團隊,分析外表有套膜的噬菌體(Phi6)以及最外層是蛋白質而沒有套膜的輪狀病毒(SA11),在加入塑膠微粒的湖水、過濾的湖水,與加入培養液的湖水等不同水中病毒和噬菌體的量。作者指出,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套膜的輪狀病毒,有套膜的噬菌體在有較多塑膠微粒的水中偵測到的量較低,而從塑膠微粒上可以回收到病毒,可能顯示了水被塑膠微粒污染後額外的潛在公共衛生風險。
經過新冠病毒大流行,社會大眾容易以面對新冠病毒的視角看待猴痘。即使猴痘目前的傳播狀況與病毒特性都尚待研究,但猴痘相對於新冠病毒,並不是新出現的疾病,猴痘其實早在1958年的時候就被發現。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四位台灣專家說明過往累積的研究證據。
1972年6月5至16日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辦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斯德哥爾摩宣言,被視為全球討論永續發展的起點。為紀念該峰會舉辦50週年,聯合國於今(2022)年6月2~3日時,由瑞典與肯亞共同於斯德哥爾摩舉辦Stockholm+50國際會議,以「為人人可享有的繁榮打造一個健康的星球——我們的責任,我們的機會」為主題。
英國在今(2022)年6月底,感染BA.4和BA.5的病例數已經佔所有新增病例的一半以上;美國從今年春天發現BA.2.12.1病毒株後,現在已經取代BA.1成為主要的流行株,而且BA.4及BA.5感染的病例數也持續增加中。科學家們因此希望盡快釐清這些新的變種病毒亞型在以前曾經感染過Covid-19的人和已經完全接種疫苗的人當中免疫逃逸的情形。
COVID-19全大流行至今(2022)年5月,臨床上觀察到有糖尿病史或高血糖問題的病患,感染COVID-19後病況較差,重症和死亡風險也較高。此外,許多COVID-19病患產生高血糖代謝問題,引起醫療與研究團隊關注,想找出COVID-19感染後,是否會引發糖代謝的異常,以及與糖尿病的關聯。
極端天氣事件帶來極大的災害,但熱浪、豪雨、乾旱、野火和颱風所造成的損害,全都是因為氣候變遷造成的嗎?發布在《環境研究:氣候》的最新研究告訴我們,並不完全如此。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主辦國際記者會邀請兩位專家分享他們的觀點。
2022年06月28日15:00,國際期刊《環境研究:氣候》發布一篇新研究〈氣候變遷的極端天氣影響:歸因研究的觀點〉。這篇研究的作者回顧極端高溫、暴雨、乾旱、野火、熱帶氣旋,五種不同的極端天氣災害目前的影響,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可歸因於氣候變遷。作者指出,氣候變遷導致全球出現極端高溫的頻率與強度都增加,直接導致數萬人死亡。且因中低收入國家的資訊有限,這個數字可能被嚴重低估。但作者也指出,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嚴重乾旱並非氣候變遷造成。不同地區的氣候及地理條件也有差異,因此尚未能提出系統性的歸因指標,是這份研究的限制。臺灣也是極端天氣事件頻仍的地區,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最新研究發現。
傳言影片指稱小兒婦科期刊報導女孩因施打疫苗引發生殖器官潰瘍,而打疫苗兒童的死亡率是未接種疫苗感染致死的51倍。究竟期刊內容裡的資訊,說了什麼?
英國推行精準育種法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說明目前的研究與技術,4位專家皆解釋精準育種技術更能縮短育種作物的時程,並指出該法案可供臺灣參考的面向。
你覺得,接受到的網路資訊很亂嗎?
你也發現,重要科學都沒有被報導嗎?
你也認為,生活中充斥著偽科學,錯誤訊息百出嗎?
你覺得無奈,在不少議題上,人人都可自稱專家,但發表的見解卻都沒有根據嗎?
請支持SMC改變台灣的資訊速食文化!
今年5月25日,英國環境食品與鄉村事務部提出英國基因技術(精確育種)法案,針對精準育種的動植物,以及由這些動植物生產出食品與飼料,提供開放銷售相關的風險評估。雖然英國、紐西蘭、澳洲等都有專家長年持續的討論基改作物與基因編輯作物的技術,但在台灣仍十分缺少對此科學議題的專業看法與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針對基因改造、基因編輯作物以及英國法案,發表看法。
傳言引用英國數據,提到「接種三次疫苗的兒童死亡率是未接種疫苗的303 倍」。究竟與此內容有關的資訊,說了什麼?
英國環境、食品與鄉村事務部將於今日向國會提交《基因技術(精準育種)法案》,以移除新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障礙。以下為英國專家對此的看法。
最新研究分析,大腦中與降低成癮行為有關的腦損傷區域,有望能協助未來持續發展方法來治療和戒除成癮症狀。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在台灣研究腦部影像與成癮的學者和醫師發表意見,專家皆表示,這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讓未來運用腦神經調控方式來治療成癮疾病時,能有新的開創性發展;但這種刺激腦部的方式,以及接受治療的大腦部位和可能的後遺症,再加上持續的療效如何,仍待研究與臨床評估。
今(2022)年6月13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研究,研究透過血液的PCR定量技術,加以分析與T細胞免疫反應有關的細胞因子「CXCL10」,在血液中的濃度,可以有效測量體內T細胞對新冠病毒(SARS-CoV-2)的免疫反應程度和持續時間,將有助於未來在評估疫苗追加接種的優先策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此新技術的研究並發表看法。
今(2022)年6月13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研究,分析129位有菸癮(平均一天抽23.1根菸)且在腦部影像資料中有腦部損傷(lesions)的患者,和戒菸者比較,目的是找出與緩解成癮有關的損傷區域,以期能夠協助未來持續發展和戒除成癮有關的治療方法。台灣研究腦部影像和成癮的專家怎麼看這則研究?
mRNA技術在新冠疫苗的成功算是意外插曲,原先的戰場其實是在癌症疫苗。莫德納與輝瑞兩家公司一開始是從癌症疫苗開始研發,因為投入新冠疫苗研發讓mRNA技術快速成熟,現正以「重新崛起」之勢,吹向癌症治療領域。目前各種癌症疫苗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根據目前資料,全球共超過20個mRNA技術瞄準免疫治療,約有11件在臨床試驗階段,例如:莫德納的mRNA-4157、BNT111在黑色素瘤已進入臨床二期,以及CureVac在前列腺癌的臨床試驗等。
傳言引用一篇Nature News與研究,提到「接種流感疫苗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患上嚴重COVID-19的可能性降低了近 90% 」。究竟與此內容有關的資訊,說了什麼?
1972年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通過《斯德哥爾摩宣言》,這份宣言是後續環境政策的重要基礎。今(2022)年是《斯德哥爾摩宣言》發布的第50年,聯合國在6月2、3日於瑞典召開大會,在大會結束時共同主辦國瑞典與肯亞發表聲明提出三大呼籲。在會議之前,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SEI)與印度能源、環境與水理事會(CEEW)兩個智庫也發布報告《斯德哥爾摩+50:解鎖更美好的未來》(Stockholm+50: Unlocking a Better Future),作為大會討論的科學依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要報告重點,並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的合作夥伴「TFC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協助解析相關研究報告的內容,更新查核報告的說明,研究顯示鹽水漱口、洗鼻都無法預防或治療 COVID-19。究竟與此內容有關的研究,說了什麼?
今(2022)年5月25日台北時間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研究,分析美國退伍軍人健康資料庫的數據,發現與未接種疫苗的新冠感染者相比,接種過疫苗但感染新冠病毒(突破性感染)者,死亡和有長新冠的風險較低。作者提到,仍應該持續改善突破性感染後產生長新冠症狀的預防和照護。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研究並發表看法。
自今(2022)年五月以來,歐美多個國家陸續發生猴痘病例,引發各界對猴痘大規模傳播的擔憂,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各國衛生當局正持續密切監控中。透過國內專家學者對痘病毒的多年研究與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專業知識,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專家釐清並減低民眾對猴痘的擔憂與恐懼。
台灣近期確診人數暴增,是否可以依靠感染Omicron而獲得超強免疫力?最新研究顯示,若未接種疫苗而感染Omicron 病毒,對抗其他變種病毒的免疫力是有限的。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專家也表示,感染Omicron而沒接種疫苗,只能產生對該病毒株的保護抗體,疫苗則可以提升對其他新冠病毒株的廣效保護力。
今(2022)年5月18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研究,作者提到,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沒有接種疫苗,Omicron病毒感染後在小鼠和人類細胞中,只能引起有限的免疫反應。作者認為,感染Omicron病毒會增強疫苗先前引發的免疫力,而獲得對其他既有變種病毒的抵抗力,但未接種疫苗的個體感染了Omicron病毒後,可能無法獲得對其他既有變種病毒的抵抗力。
連 阿滴 x 志祺77 都引頸盼望的扎實科學培力內容,將隨著初夏到來,熱情上線,6月就讓SMC帶你一手掌握科學知識這把流量金鑰匙!
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PLoS Pathogens)今(20)日發布最新研究,分析禽流感病毒十多年來的演變,發現一個依賴不同鳥類宿主的複雜傳播網絡,這表示透過監測更多種鳥類、野鳥攜帶禽流感病毒的狀況,有助於提前防治禽流感傳播。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評論,專家也同意監測禽流感時,擴大目前監測台灣野鳥的種類,以及加強查緝走私的野鳥與家禽,有助於台灣防範禽流感。
2022年5月11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發佈一篇研究〈以瞬時重力訊號追蹤地震的增長〉。這篇研究指出透過機器學習,可以準確地判別以光速傳遞的瞬時重力訊號,並依此評估地震的演變,提早在地震規模2-5時,開始監測該地震的成長規模,達到早期預警效果。台灣屬於地震頻繁的地區,若能更快速預警地震,有助於減少人員傷害。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請專家說明台灣的地震、海嘯預警是否有機會應用這個新技術?
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釋出它們最新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以下將以COVID-19簡稱)的感染統計數據。英國專家於2022年4月1日回應。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的合作夥伴「MyGoPen事實查核組織」,查核2022年3月21日的謠傳影片,並於查核報告中說明,沒有任何明確資料顯示有德國科學家說用溫鹽水漱口能預防 COVID-19。究竟與此內容有關的資訊,說了什麼?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4月4日發表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氣候變遷的減緩」報告,是國際上討論達到淨零路徑的可行方式時,重要的參考依據。先前第二工作組報告中,已提到極端氣候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遠高於金融危機與疫情。而此次第三工作組報告更分析,達到淨零排放的情境時,2050年全球GDP和年均成長的對應下降幅度,比起現行情況都相對較小,以及。因此邁向淨零對全球而言,絕對是經濟體轉型的機會,而非生活負擔。
今(2022)年5月11日法國蔚藍海岸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自然》期刊上發表研究,為了克服地震波預警相對較慢,以及可能低估規模7以上地震的問題,採用光速傳播的瞬時重力訊號(Prompt Elastogravity Signals, PEGS)預警海嘯與地震。研究成果成功地以瞬時重力訊號,預估日本2011東北大地震的規模與海嘯波高。研究團隊認為採用瞬時重力訊號,有助於開發更快速、更準確的地震與海嘯預警系統。對此,台灣專家認為目前這個技術要實際運用在預警系統中,雖仍有困難。但若能著手相關研究與觀測,有助於台灣未來發展複合型的地震預警系統。
莫德納的臨床試驗於今(2022)年5月12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完整研究結果,呈現6至12歲以下受試者接種莫德納的新冠疫苗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數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
2022年5月11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發佈一篇研究〈以瞬時重力訊號追蹤地震的增長〉。這篇研究指出透過機器學習,可以準確地判別以光速傳遞的瞬時重力訊號,並依此評估地震的演變,提早在地震規模2-5時,開始監測該地震的成長規模,達到早期預警效果。台灣屬於地震頻繁的地區,若能更快速預警地震,有助於減少人員傷害。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請專家說明台灣的地震、海嘯預警是否有機會應用這個新技術?
我們知道腦脊髓液內保持年輕的因子,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慢慢減少。如果給年老的動物注入年輕的腦脊髓液,是否可以減緩老化?今(2022)年5月11日在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公開的研究論文,將10 周大的年輕小鼠腦脊髓液,注入18 個月大的老年小鼠大腦,發現相較於一般老年鼠,有注入腦脊髓液的老年鼠對恐懼的記憶功能較高,且此效果與寡突膠質細胞的再生有關。
昨(5/10)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更新報告,指出在2026年前,全球年平均溫度有50:50的可能性,至少一年升溫超過1.5°C。且2022-2026年間,有93%的可能性,刷新過去有史以來最高溫的紀錄。這表示我們已經越來越靠近《巴黎協定》呼籲守住的目標。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這份更新報告。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小彼得.奧唐納腦研究所(Peter O'donnell Jr. Brain Institute)研究團隊,今(2022)年5月5日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公開研究論文,研究發現,五組小鼠的體重,隨著年齡增長,都比自由進食的小鼠更輕,且在非主要活動的時間(白天)進食的小鼠,白天的活動變多了。研究結果顯示,與完全自由進食的小鼠相比,有限制進食時間的小鼠平均壽命較長,其中兩組延長壽命的效果最好,只能在晚間每隔90分鐘進食,以及只能在晚間開始兩小時內進食的組別,平均可延長35%壽命。
上個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期刊上的最新Paxlovid臨床試驗報告,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在治療COVID-19重症高風險患者上,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可以有效降低住院、死亡的風險。對此專家表示,Paxlovid將是早期治療高風險的COVID-19病患的理想選項之一目前實證上Paxlovid預防住院和死亡的效果也優於Molnupiravir。但該研究仍有許多研究限制,包括:此項臨床試驗只收納「未施打疫苗」、「有症狀」且「未住院」的患者。有賴於更多臨床試驗結果的公布,才能確定不同對象的治療效果。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在2022年4月開始流傳一段新聞影片,影片標題為「【每日必看】喝茶能防新冠! 1分鐘滅毒90% 含10秒吞下最有效」。實際的研究內容是否有指出喝茶能抗新冠病毒?究竟喝茶前含住10秒,是否真的能降低新冠病毒的活性,甚至殺死病毒呢?
今年初,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的團隊也成功的完成第一宗以GalSafe豬的心臟,植入一位末期心臟疾病患者體內的臨床試驗。不幸的是,該病患在存活兩個月之後死亡,尚不知是否單純因為病人的身體狀況惡化,或是與植入的心臟功能有關。然而,此一GalSafe豬的心臟確實未誘發超急性或急性排斥的情況,並能有效維持病患的生命長達兩個月之久,已經記錄了醫學史上異體器官移植最關鍵性的里程碑。
英國首相在下議院發表談話時,宣布了「與新冠病毒(COVID-19)共同生活」的計劃。以下為英國專家對此的看法。
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感染新冠病毒後,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新聞引用美國CDC今1月14日發布的報告,報導18歲以下的兒童族群,更容易因為感染新冠病毒而罹患糖尿病。但是,新冠病毒感染後會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還不清楚。基於科學證據和實證研究,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感染COVID-19後造成糖尿病的的原因以及風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看法。
2022年04月28日,國際期刊《自然》發布一篇研究〈氣候變遷增加跨物種病毒傳播風險。研究採用哺乳動物的棲息地、生態環境因素,以及不同哺乳類遷移的範圍為指標,繪製地圖。並依此建立模型,推估人類與這些哺乳類的最大重疊熱點地區。研究估計到2070年,至少會發生一萬五千次新的跨物種病毒傳播,且高溫濕熱的亞洲及非洲發生機率最高。這篇研究受到國外媒體的大量關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請專家提供專業觀點。
今年四月台灣宣布將走向「重症清零,輕症管控」的非放任病毒肆虐式「與病毒共存」(living with covid-19) 控管疫情策略。 若需要達到「重症清零,輕症管控」的目標,醫療人員的支援與COVID-19藥物的使用則是關鍵的手段。期望台灣開發新冠藥物有亮眼的成績,也讓我們未來在對抗COVID-19疫情當中有更好的手段。
網傳文章宣稱美國千禧代過量死亡人數是因為疫苗,已引起眾多關注和轉傳,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與合作夥伴「MyGoPen事實查核組織」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解析文章中的幾項與科學相關的訊息。究竟謠言中引用的數據,說了什麼?
臺灣於今(2022)年4月17日決議,核准莫德納疫苗可提供6至11歲兒童接種,衛生福利部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 同意莫德納疫苗適用於6至11歲兒童,劑量為成人的一半(每劑0.25毫升,含50微克的mRNA),完整接種為施打2劑,但考量副作用,2劑需間隔28天。對於應如何看待臺灣兒童疫苗接種,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根據現有的研究與臨床試驗數據,以及有限的真實世界施打數據,給予專業意見。
英國今年初到現在四月,出現一種病因不明的嚴重急性兒童肝炎,目前在丹麥、愛爾蘭、荷蘭和西班牙也都有出現病例,美國阿拉巴馬州(Alabama)也已發現9起疑似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整理了這些病例,目前認為不是由A、B、C、E肝炎病毒造成的肝炎。英國衛生安全局調查英國各地兒童肝炎發病率高於平常的最新情況,發佈了聲明,指出部分兒童是新冠病毒陽性,還未知和新冠病毒之間是否有關,但都沒有打過新冠疫苗,因此排除肝炎和新冠疫苗的關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專家發表意見。
近日有新聞報導引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一篇研究。報導中雖有部分數據引用有誤,但仍忠實呈現該研究的核心重點:第三劑疫苗在對抗Omicron疫情的重要性。為釐清該研究在比較打完疫苗後,具有傳染性的病毒量,與傳播風險的下降結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釐清與解析此篇研究的重要數據。
「living with COVID-19」其實在世界各國,有不同的應對策略,並不代表完全回到和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一樣的生活。是否選擇放寬檢疫措施,也各有利弊。如果臺灣要和新冠病毒一起生活,目前的條件是什麼?有哪些面向要納入考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看法。
臺灣於今年4月17日通過莫德納疫苗給予6-11歲兒童接種的緊急授權,衛福部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今天將討論接種的對象、開打時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目前6-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的研究,莫德納疫苗公開的臨床試驗與研究數據相對有限,雖然已有其他國家讓6-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但這兩種疫苗在兒童的臨床試驗,適用的歲數、劑量都不同,距離實際開放兒童接種至今的時間也還很短,需要更多數據,應謹慎評估疫苗在6-11歲兒童的真實效力與副作用。
2022年4月19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通訊》發布一篇新研究〈可逆電轉氣系統用於能源轉換於儲存〉(Reversible Power-to-Gas system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在走向零碳電力的過程中,儲能系統是讓電力調度更有彈性的關鍵,據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台灣電轉氣儲能系統的技術進展。
今(2022)年4月11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最新研究,探討迷幻蘑菇中的成分對治療憂鬱症的效果。研究人員分析共59位較難治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患者在兩個臨床試驗中的大腦影像資料,發現第二個試驗中接受迷幻蘑菇中成癮物質「裸蓋菇素(psilocybin)」的受試者,持續抗憂鬱的效果比既有抗憂鬱藥物「escitalopram」更好,且此效果和腦內功能區域的連結提高了有關。我們應如何看待成癮物質使用於醫療用途的研究呢?
網傳文章宣稱新冠病毒是美國公司製造的,已引起眾多關注和轉傳,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與合作夥伴「MyGoPen事實查核組織」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解析文章中的幾項與科學相關的訊息。究竟謠言中引用的研究,說了什麼?
22%是「有施打mRNA疫苗」 vs. 「未施打疫苗」兩者發生住院的風險比,不是指「未施打疫苗」發生重症與死亡的發生率。不能將22%當作「未施打疫苗發生重症與死亡」的發生率去計算,例如:400萬人未施打疫苗會有將近80萬人重症或死亡,這是錯誤且與該研究觀察結果無關。
來自香港的研究團隊於今(2022)年3月22日發布尚未經同儕審核的預印本研究。研究分析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3月8日期間,COVID-19感染後得到輕症、重症,以及死亡的病例。作者使用負二項式(Negative binomial)模型的推估方法,綜合疫苗覆蓋率和人口數據,評估BNT和CoronaVac(科興)此兩種疫苗接種一劑,兩劑和三劑的有效性。
今(2022)年4月4日國際IPCC發布最新的氣候變遷WG3報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偕同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IPCC報告決策者摘要中文翻譯。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2年4月4日台北時間23:00,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2022:氣候變遷的減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錄報告決策者摘要重點,供大家參考。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2年4月4日台北時間23:00,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2022:氣候變遷的減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錄報告決策者摘要重點,並邀請專家提供對此份國際重要報告之觀點。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昨(4/4)臺灣時間23:00發布最新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氣候變遷2022:氣候變遷的減緩》。專家表示臺灣的淨零路徑中,缺少了如國際報告中提及的低成本減碳措施與國際積極倡議的綠色金融制度,臺灣的具體策略不足,需要更積極的作為。
國家發展委員會在3月30日上午10:00舉辦記者會提出「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會中宣示台灣將在2050年將達到淨零排放,並提出下列階段性目標。
美國健康效應研究所(Health Effects Institute)在今(2022)年3月2日,公布兩份新的「全球空氣狀況報告」(State of Global Air Report)。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空氣污染研究與風險評估領域的專家,對此篇研究解析與評論。
來自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等的研究團隊,今(2022)年3月9日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公開研究論文,研究運用光誘導蛋白質聚集的技術(簡稱LIPA),發現體內的Alpha突觸核蛋白聚集,會損害特定腦區(黑紋狀體)的神經傳導,誘發神經病變和類似帕金森氏症的運動障礙。作者認為,他們的發現提供了未來研究帕金森氏症時,觀察相關蛋白質生成與聚集的新工具。
最新研究成功地開發出新的方法,首次在人的血液樣本中檢測到塑膠微粒,並且能分析出塑膠微粒的含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此研究開發出偵測並定量人體血液中塑膠微粒含量的新方法,儘管研究僅能偵測大小為700奈米以上的塑膠微粒,也尚未能代表實際的人體曝露狀況,台灣專家皆肯定,此研究對於未來評估塑膠微粒的健康危害,有實質的技術突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目前塑膠微粒的健康危害證據,大多是用細胞或動物實驗看單一種類塑膠微粒的影響,仍無法直接回答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這篇研究屬於分析方法開發的研究,著重在血液塑膠成分分析方法與再現性與背景干擾處理。這篇研究僅能回答所開發方法能偵測血中塑膠微粒成分精確度與準確度。對於人體暴露途徑、內在暴露劑量、毒理反應、健康效應等問題仍需更多研究。
面臨國際間推動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趨勢,我國政府各部門也開始規劃具體減碳排的策略。文章中指出,若要建構碳交易市場或制定碳價,需要一致性的碳抵換計算方式,才能與國際接軌。並且,除對於各產業部門要求減碳措施外,仍需要提供各產業部門有效之經濟誘因。
今(2022)年2月28日國際IPCC發布最新的氣候變遷報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偕同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IPCC報告決策者摘要中文翻譯。
若能以全球尺度考量各區域污染特性、主要污染來源及暴露濃度高低之不同,提高空氣污染暴露評估時間及空間解析度,並考量個人層級之因素,如:吸菸、基因、個人生活史及作息、職業暴露、社經地位等因素,將有助於各國了解可能造成的健康風險並提供如何針對污染源頭採取有效措施,以降低民眾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產生健康危害的風險。
國內學術研究機構已有不少深具技術與經驗的病毒研究中心,其中也有正在開發廣效型抗病毒藥物的技術平台。文章提到,若政府能有效整合資源,持續投入學術研發,並橋接產業、輔助技術轉移等,才能真正讓台灣整體的藥物研發上有顯著突破。
2022年3月18日零時,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布新的研究〈歐洲河流中塑膠微粒的跨極漂移路徑〉(Trans‐polar drift‐pathways of riverine European microplastic)。過去的研究發現北極海有高濃度的塑膠微粒,但來源與聚集的原因並不清楚。因此這份研究模擬2007-2017年間洋流的模型與塑膠微粒漂移的方式,並比較模擬結果與實際海水樣本中的塑膠微粒濃度。研究發現塑膠微粒的漂浮與分佈與模型預測一致,這表示塑膠微粒可能已經在北極地區循環了至少十年,可能影響北極生態系統的健康。
從2021年至今,全台已經歷三次大規模停電/跳電的事故,原因包含匯流排故障、尖峰負載超乎預期,乃至本次台電在3/3晚間說明停電原因為「人為操作疏失」。在我們極度仰賴穩定的電力系統,來維持日常生活的情況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應怎麼避免停電事故。
《公共科學圖書館-氣候》期刊(PLOS Climate)在台灣時間3月4日凌晨3點,發布最新研究〈城市的氣候健康治理:描繪公共衛生在大型全球城市調適計畫中的角色〉。這份研究指出極端天氣事件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也加重公衛部門的壓力。對此,我們邀請專家解析台灣的健康調適計畫之相關規劃。
因應IPCC的第二工作組報告,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科學團隊,昨日發布台灣氣候衝擊最新數據。數據顯示極端事件導致連動性的複合式風險,是台灣最需重視的災害。李明旭強調,以永續價值驅動調適才能發展台灣的氣候韌性,應對危機。
今(3/1)日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科學團隊,因應IPCC第二工作組報告的公布,彙整國內外科研資訊並發布『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報告中提出台灣的數據與大眾分享。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分享對這份報告的觀察。
昨(2/28)日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最新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AR6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再次呼籲各界積極應對氣候變遷衝擊,並立即展開應對政策與調適行動。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2年2月28日台北時間19:00,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2022: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錄報告決策者摘要重點,並邀請專家提供對此份國際重要報告之觀點。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2年2月28日(一)晚間19:00發布最新的氣候變遷影響與調適報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對此邀請三位專家快速解析,這份國際重量級報告的重點。
本研究調查六個國家(以色列、美國、英國、巴西、法國和德國)的疫苗接種和感染數據,透過研究新冠病毒的演化,與相應的疫苗接種率和社會隔離措施,提出預測模型。研究結果發現,在完成大規模疫苗施打之前,持續維持社交距離措施,可阻止帶有疫苗抗性的新冠變種病毒再次出現。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與和荷蘭威廉敏娜兒童醫院等的研究團隊,今(2022)年2月16日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發布研究,探討共147名出生不到36周,且有新生兒早發性菌血症的新生兒,用三種不同組合的抗生素治療時,對腸內菌相造成的影響。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面對氣候緊急狀態,各國雖然提出「減少碳排放」的目標,但只減少碳排放,並不足以應對短期內,國家、企業乃至社區與個人,可能遇見的氣候風險。找方法減少社會受氣候變遷損害的「調適研究」,是因應氣候災害,使國家與社會能快速從災害中復原的關鍵。
李政德副教授的團隊與維基百科合作,領先全球,開發出新的AI演算法,偵測並標出維基百科中自我矛盾的內容。除了幫助提高維基百科內容的可信任度,更有望提高其他資訊來源的可信度。
這篇研究無法得出「打疫苗次數越多,人體發炎反應範圍和強度越大」的結論,因為這篇研究並沒有進行比較或實驗「疫苗次數」與「發炎」的關係;再加上,該研究屬於單一患者的臨床病例報告(Case Report)有許多推論限制,主要原因是:不能直接將「個案」推論到「通案」,意思就是不能擴大解釋成所有人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指出,目前大眾仍未能有機會看見和理解「日本進口食品」相關的科學證據,常出現因政治而失焦的非理性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2/17)日召開記者會,邀請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謝婉華副教授與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許芳裕教授,分別說明輻射食品的科學證據,以及目前制訂福島食品進口的規範時,如何評估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022年2月1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一篇最新的抗新冠病毒藥物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抗病毒藥物研發領域的專家,對此篇研究解析與評論。
Omicron變種病毒(BA.1)隨時間演化,演變出亞型BA.2。目前台灣確診者仍以感染BA.1為多數,感染BA.2者較少,國外則是丹麥和以色列出現了較多感染BA.2的案例。我們需要擔心BA.2變異株嗎?已經感染過BA.1的人,還有可能會感染BA.2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Omicron仍有可能感染到下呼吸道,有引起重症的風險,所以仍應盡可能做好防護,降低感染與重症的風險。
今(2021)年1月26日,國際期刊《腸道》(Gut)發表一篇研究,研究發現有、無新冠長期症狀(新冠後遺症)的患者,兩者腸道菌的組成不相同。研究指出,不同的腸道菌組成有潛力可以用來預測病患可能出現的新冠長期症狀。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Omicron變種病毒感染的年齡層包含5至11歲的孩童,引起媒體和社群討論5至11歲是否應該接種疫苗的議題。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於今年(2022)1月6日發表的研究,以及針對這篇研究的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在訂定農業淨零排放目標前,必須仔細考量在執行目標的同時,是否可以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尤其是我國糧食自給率未達40%。如果貿然定訂嚴苛之淨零排放目標,將會嚴重影響國內農業產業發展,並產生農產品之生產成本增加、生產量及未來出口之競爭力下降等問題。
因應全球倡導「2050淨零排放」,我國各部門啟動相關因應機制,並召開社區層級、地方層級,乃至於國家層級之座談會。農委會也配合農業的淨零排放策略規劃相關之座談會。
今(2021)年1月25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發表一篇研究。研究指出,已接種過兩劑BNT或莫德納疫苗的130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再接種第三劑mRNA疫苗後,有病毒棘蛋白專一性的抗體效價增加,且沒有患者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最多是注射處疼痛和感到疲累。
新聞報導全台有感地震時,提到「這一、兩年隱沒帶地震比過去活躍」、「地震百年週期將至」,以及「未來可能需要留意規模8.0以上的海溝型地震」的訊息。然而目前科學研究可提供的是地震災害潛勢,並在地震發生時提供地震預警,尚未能準確的預測及預報地震。我們整理了對於地震預測的概念,並邀請專家解析新聞中提到的新概念。
為了避免大眾容易因為誤解「腦霧」的症狀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根據同儕審核的研究發表意見。
懷孕會改變生理狀態,尤其是免疫系統、心血管和肺部的運作,使孕婦面對傳染病時更加脆弱。先前的研究發現,雖然孕婦感染新冠病毒後大多數都是無症狀,而且無論有無懷孕,感染新冠病毒後的死亡率沒有差異,不過孕婦進入加護病房、需要使用呼吸器或是發生早產的比例都會明顯提高。至於孕婦感染新冠病毒後對胎兒方面的影響,至今了解非常少。
Omicron變種病毒從去年底爆發全球疫情至今,大家最關注的就是新冠疫苗的保護力是否會因為Omicron病毒而失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綜整至今(2022)年陸續發布尚未同儕審核的預印本研究,發現人體由疫苗或感染病毒獲得的T細胞免疫反應,並沒有因為Omicron變種病毒而受到太大的影響,表示人體曾打疫苗或受新冠病毒感染後,仍帶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力。
本篇介紹以抗病毒藥物為主,其他的治療方式還有包括:單株抗體(tocilizumab, baricitinib)、類固醇(dexamethasone)和合併等治療,都會依據患者症狀的輕重程度,以及是否有用呼吸器等狀況,作為使用不同治療方式的評估。至於,持續變異的變種病毒是不是會產生抗藥性?經各國緊急使用授權的藥物,能否有效抑制Omicron等變種病毒?也將整理相關的研究報告,其中也包括尚未經同儕評審的預印本,讓民眾得以了解藥物在對抗COVID-19戰役中的角色。
今(2021)年8月19日中秋節前夕,自越南走私的豬肉製品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且這些豬肉製品已流入臺灣市場,甚至遍布21個縣市。類似案例讓動物防疫單位繃緊神經,深怕臺灣長年阻擋非洲豬瘟於境外的努力,將因不法走私前功盡棄。隨著更多節慶與名目,肉類走私的風險威脅絲毫未減,防堵非洲豬瘟仍不能鬆懈。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綜整至今(2022)年陸續發布尚未同儕審核的預印本研究,發現人體由疫苗或感染病毒獲得的T細胞免疫反應,並沒有因為Omicron變種病毒而受到太大的影響,表示人體過去打疫苗或受新冠病毒感染後,仍帶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力。
在新冠疫苗問世近一年後,恰是時候檢視COVAX的表現並思考其帶來的啟發。當前多數的資源與權力仍在國家政府手上,因此除了世衛組織等跨國機構外,各國執政者是否有政治意願實現自己的捐助承諾、或與各自國內疫苗生產商談判與施壓,不只會決定COVAX能否在下一個年度「轉虧為盈」與成功影響全球防疫成果,更是對全球社群道德責任的檢視。
該謠言引用的UKHSA報告,完全不能被解釋成「只有完整接種疫苗的人,才會害怕新的Omicron變種病毒」。反而,在該報告的第5頁清楚說明,現有的AZ、BNT和莫德納三支疫苗,在預防COVID-19重症和死亡方面仍是安全有效的。針對報告與謠言內容的落差,詳情請見完整解析
在2021年12月22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刊登一篇研究「Analysis of COVID-19 Vaccine Type and Adverse Effects Following Vaccination」,主要是想更加了解打完疫苗(包括:BNT、莫德納和嬌生)後,有哪些因素可能與不良反應有關,如:年齡、種族、性別、疫苗品牌、疫苗劑量和醫療條件等。
今(2021)年12月23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發表一篇研究,探討美國康乃狄克州18所學院和大學COVID-19檢測、病例率和社交接觸(接觸數據來自手機)之間相關性。研究發現檢測較頻繁,病例率較多,但也比較能及早阻止感染繼續傳播。
面對Omicron傳播範圍由非洲南非向全球擴散,各國正嚴加戒備。國內病毒專家施信如指出,南非和印度等窮國缺乏疫苗,新冠病毒變種又擴散到富國引發感染,可見縮短全球疫苗落差的重要性。為提高現階段的保護力,施信如建議國內最早施打疫苗的第一線人員與高齡老人,可加打第三劑作好保護。
英國衛生與社會服務大臣薩吉德.賈偉德( Sajid Javid)已確認在英國發現了兩例 Omicron 變異株確診案例。以下為英國專家對此的看法。
受關注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變異株-B.1.1.529,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命名為Omicron。以下為澳洲專家對此的看法。
Omicron的出現的確引起了擔憂,在還沒有足夠研究的情況下,針對Omicron的許多資訊都還在初步了解的階段。Omicron是否真的「最可怕」、「大魔王等級」、「讓疫苗失效」,都是未知或已知為誤,要得到有效的科學證據需要一定的時間。
各國家除參考前述ADI劑量外,同時考量其國人攝食習慣、作物種類、栽培管理目的及國際組織標準等,進一步制訂本國行政管制劑量作為執法標準,此一標準並非「超過就會中毒」,而是提供廠商一個「超過就會受罰」的標準。評估健康風險的過程中,主要是結合兩部分的資訊,一者為豬肉內萊劑的濃度,另外一個則是攝取豬肉量的多寡,將兩者整合起來,以評估其是否超過每日最大安全攝取量。
國際期刊《自然通訊》發布最新研究〈新氣候模型顯示北極降水增加的速度比過去預測更快、幅度更大〉。這份研究採用CMIP6模擬,最新的推估認為到2100年,北極變暖、海冰損失速度比過去更快,因此導致水文循環的範圍與速度增加。並預計北極在夏季和秋季期間,從降雪轉為降雨的發生時間,會比過去預估的時間提早幾十年發生。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此研究提供觀點。
南非發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B.1.1.52,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於周六(11/26)正式以希臘字母命名為Omicron,列為「受關切變種(VOC)」。
近日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已宣布開放預約新冠疫苗混打,究竟不同種類與廠牌的新冠疫苗混打,研究怎麼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針對AZ+BNT混打的組合,整理現有的相關文獻與專家意見。
透析病人相較一般民眾有更高的風險會感染COVID-19;染病後,其死亡的風險也會較高。這個發現不僅在美國,在世界各地也都有類似報告。研究發現的危險因子項目可以參考,但是數值會因上述理由差異極大。特別是如果把疫苗注射的影響考慮進去,結果影響會更大。
隨著台灣的核電廠陸續除役,目前核廢料的處置規劃為何?從科學的觀點這樣的處置程序是否符合安全規範?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綜整國內外資訊如下,並請專家提供科學觀點。
今(2021)年11月24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研究,此研究第一期試驗收集平均18-80歲的36人,施打一劑CoVac-1疫苗,間隔28天和56天後,分析兩種T細胞(表現出CD4和CD8這兩種抗原的T細胞)的免疫反應與安全性。
今(2021)年11月18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研究,使用來自捐贈者的人類胚胎,大約受精後第二到三周的時期,再分析胚胎中細胞的遺傳物質組成、不同種類與特化的情形。專家表示,此研究讓我們對人類早期發育過程有了最直接而深入的了解,無疑是首度解碼人類胚胎發育過程細胞與基因變化之里程碑。
一則傳言指出,阿里巴巴在10月18日推出了不需要CPU、沒有主機的「雲電腦」,所有的操作都在雲端上,擁有無限的算力資源,會完全取代傳統電腦。這篇傳言已被提報為待查核訊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與合作夥伴「MyGoPen事實查核組織」共同澄清新聞,邀請專業領域的專家釐清民眾在傳言中產生的疑慮。
病毒經由感染宿主如何進入宿主細胞、在宿主細胞中大量複製後、造成宿主發生疾病的生物化學機制、對瞭解病毒和宿主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如何預防和治療病毒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6屆締約國會議(COP26),於2021年11月13日晚間公布最終協議結果。成為第一個放入減少煤炭、化石燃料補貼期程的協議。然根據研究目前全球所承諾的氣候政策,尚不足以在本世紀末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據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本次COP26所簽訂的協定提供觀點。
癌友還是需要注意,打完兩劑疫苗的免疫力可能沒有一般人來得好,血癌患者的免疫力又比固態腫瘤患者來得差。另外在自然感染的情況下,雖然八成的癌友能對原始病毒株產生中和性抗體,但對突變株的抗體濃度卻大幅下降。因此,癌友們仍需注意落實防疫措施以盡量避免感染;未來若有追加劑,應優先讓癌友接種以提高保護力。
今(2021)年11月11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研究,藉由研究被檢測新冠病毒陰性的人血清中的免疫反應,探討暴露在新冠病毒風險下的人沒有感染病毒的可能原因。研究中提到,結果顯示出針對RTC的T細胞(RTC-specific T-cells),是設計新興冠狀病毒疫苗時可納入考量的目標。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12)日上午,就森林與碳儲存議題舉辦記者會,本次記者會指出森林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括人類使用狀況、動物棲地等,應該要綜合考量,若只將森林視為減碳工具,並非最佳的選擇。
近日台灣媒體報導青少年打BNT疫苗議題時,提到一篇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發表的文章:「Myocarditis With COVID-19 mRNA Vaccines」,整合有關mRNA新冠疫苗與心肌炎的既有文獻,以及已發表的數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回應,期望基於科學證據,讓大眾更正確的理解COVID-19 mRNA疫苗與施打疫苗後的心肌炎事件。
今(2021)年11月11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發表一篇研究,結果發現,比起未接種疫苗的醫護人員,有接種疫苗者與無症狀SARS-CoV-2感染的檢測下降有關。
專家和民眾隨著疫情變化,不但討論話題不同,思惟邏輯也不相同。因為全球Delta疫情,使得原先討論熱度極高的疫苗保護力,轉變成Delta高傳染力、或是合併討論兩者間的關聯,但中間仍有差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長期觀察,初步發現幾個現象。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關注極端溫度議題,為此將展開系列座談,今(11/1)日上午9:30,首先就極端溫度與人體健康議題,進行第一場線上座談。本次座談也透過臺灣本地長期觀測資料指出,臺灣應注意極端高溫所帶來複合式的健康風險,並提出合適的調適政策。
這份《自然》期刊的研究採用卷積神經網絡(CNN)與遞迴神經網路(RNN),訓練機器學習辨識遙測圖像中可設置10KW以上太陽能裝置容量的商業、工業等基礎設施。用以盤點全球工商業設施可裝置太陽能板的空間,研究發現可裝置量是過去預估的432%,應可達成減碳目標。近年太陽能設備裝置位置亦是台灣的相關爭議,這樣的盤點方式是否已可擴大應用,使不同地區更準確選擇太陽能板裝置位置?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網傳文章提到英國公共衛生部數據顯示接種疫苗的住院死亡風險反增,已引起眾多關注和轉傳,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與合作夥伴「MyGoPen事實查核組織」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特邀專家解析文章中的幾項與科學相關的訊息。究竟哪些敘述可能會誤導大眾呢?
今(2021)年10月21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公開一篇法國里昂國際傳染病研究中心(Centre International de Recherche en Infectiologie Lyon, CIRI)的研究,探討混合施打AZ與BNT兩種不同廠牌的新冠疫苗後,產生細胞免疫的特性與效果。
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發布〈下一代總體預測顯示海洋生態系統將面臨更高的風險〉研究。這份研究比較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模型對比計畫(Fish-MIP)中的模型與CMIP6與CMIP5的氣候模型。研究發現與CMIP5相比,在CMIP6中由於暖化程度加強,特別是在高排放情境,全球平均海洋動物量下降幅度增加。但對區域的影響仍有不確定性。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限制熱量攝取帶來的好處,究竟是因為「總卡路里攝取下降」還是「禁食」?
今(2021)年10月18日,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公開的一篇研究,推翻了長期以來認為卡路里限制飲食對哺乳動物有益僅是由於減少總熱量攝取的觀點,強調「禁食行為」才是其有助代謝和延緩老化這些保護作用的重要原因。
此研究是瑞典全國性的統計,含括了超過八十萬個家庭和近一百八十萬個人,具有相當意義,由此研究再度證實新冠肺炎和家庭內傳染的密切關係。透過回溯性的世代研究了解到「未曾感染過COVID-19或未曾完整接種過疫苗者」的無免疫保護力者隨著家中其他具有免疫保護的家人人數增加,會大幅度的降低45到97%之後被感染到COVID-19風險,當然進一步的就可以降低家戶內的群聚傳染。
這份研究是分析資料庫當中睡眠資料與過去住院紀錄,並無法說明睡眠干擾與精神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當中呈現的相關睡眠特徵可能是精神疾患發病前即有的危險因子,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症狀或影響,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如壓力、生活型態)導致的共通結果,在這個研究當中是無法釐清的。不過還是為睡眠測量的臨床用途開啟了另一扇窗,更支持睡眠質量與精神狀態的高度關聯。
要建構分子是門困難的藝術,班傑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大衛.麥可米蘭(David W.C. MacMillan)因為發展出一項精準的「有機催化」( organocatalysis)新工具來建構分子,獲頒202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項研究大大影響了藥物研究的發展,也讓化學製程得以更加環保。
今(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獎者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中心研究者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麥克米倫(David MacMillan)。他們二人最大貢獻是將「不對稱有機催化劑」的使用量降到極低,大幅增進合成藥物的相關研究,也大幅提升「不對稱有機催化劑」的應用性與效率。
三位得獎者因他們在混沌與顯著隨機現象的研究,共享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與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為我們對地球氣候與人類如何影響它的知識奠下基礎。 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因他在無序材料與隨機過程的革命性貢獻而獲獎。
今(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由日本學者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德國學者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與義大利學者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三位共同獲獎。其中的真鍋淑郎與哈塞爾曼都是氣候科學家,使用模型模擬全球暖化,奠定人類如何影響氣候與複雜地球系統的研究基礎。
今(2021)年的諾貝爾生醫獎,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朱里雅斯(David Julius)與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研究員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兩位學者共同獲得。這兩位學者發現辣椒素受體1(TRPV1),以及機械力受體(Piezo1、Piezo2),終於揭開人類為何可以形成味覺、溫度等體感的神秘面紗。
針對伊維菌素(ivermectin)的一些研究,作者指出一些研究上的錯誤會影響研究者判斷伊維菌素的療效,包含更新的臨床試驗資料(trial registry)與病患的基本病例資料(patient demographics)不一致、收集資料真實性和宣稱的時間軸不一致,以及方法學上的重大缺陷。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未見緩歇,對全球的社會與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減塑政策也跟著變動。我國環保署也於今年5月12日宣布,因應疫情暫時開放使用免洗餐具。由此來看,原有的減塑政策已因防疫需求,被迫放寬或延期。
全球多個國家已從今年六月,陸續規劃兒童或青少年施打COVID-19疫苗,在各國的緊急使用授權(EUA)核准各家疫苗。各國針對孩童施打疫苗規定有許多不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將持續蒐集各國政府與媒體等資料,並更新整理表格提供參考。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日(9/28)上午9:30舉辦憂鬱症與反芻性思考研究記者會。本次記者會中,專家主要說明最新研究成果。
2021年9月27日,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發佈新研究〈基於生物地球化學和區域性生物地球物理影響力的造林選擇〉。未來植樹與造林將是減少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但大量的植樹造林也會改變地表的能量平衡,使當地氣候變暖或變冷,這個生物地球物理(BGP)的影響過去經常被減緩碳排的政策方案忽略。這份研究評估至本世紀末的造林潛力,認為重建與保護熱帶地區森林有必要性,且應於政策情境中考慮BGP效應。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憂鬱症病人的腦部和正常人有差異,這個腦科學證據可提醒大家不要跟有憂鬱症的朋友講說你就不要亂想就好了,你就看開點就好了,因為這時候他其實腦部已經發生變化,沒有辦法直接終止或暫停這些負面想法,也許我們做的就是陪伴,以及鼓勵他就醫接受治療。大眾可以透過腦波與施測之心理評估任務,了解憂鬱症是一種腦功能異常的疾病。透過此面向所呈現對憂鬱症的理解,可著力於在治療憂鬱症上或自我概念失調層面,包括可能改變自我概念之藥物與非藥物療法。
今(2021)年5月停電事故頻仍,政府作出相應的懲處。但若無法建立有制度且長期的專責單位,協助與監度電力公司,很難落實管制、穩定電網供應。
2021年9月16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發佈新研究〈溫室暖化下北太平洋對聖嬰現象/南方震盪的影響增強〉。這篇研究指出在全球暖化下北太平洋經向模態( 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Mode, NPMM)對聖嬰現象的影響增強,且會是未來預測極端聖嬰事件時,更具可預測性與影響力的前兆。聖嬰現象亦會影響台灣氣候,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今(2021)年9月6日《澳大利亞醫學雜誌》(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公開研究論文,使用數學模型探討澳洲2019年疫苗種類、接種年齡、覆蓋率等,對疫情直接和間接的影響。發現若平均每個病人可傳染的人數高於5,澳洲現今的疫苗施打策略無法達成集體免疫,除非納入五歲以上的兒童族群後將覆蓋率提高至85%。
在2021年9月6日台灣時間晚上11:00,正式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研究標題:「SARS-CoV-2 B.1.617.2 Delta variant replication and immune evasion」,由英國劍橋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古普塔(Ravindra Gupta)帶領研究團隊,從病毒學角度發現,相對於先前的變種病毒(Alpha、Kappa),最近在全球迅速傳播的Delta變種病毒(B.1.617.2),具有一些結構上的優勢特徵。該研究認為,在全球接種疫苗的後時代,持續採取感染控制等措施與加強疫苗對變種病毒的免疫反應可能仍是必須的。
2021年9月8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刊登最新研究報告〈在攝氏1.5度世界中無法開採化石燃料〉。研究發現在這個預估條件下,到2050年,我們應該要將目前60%的石油與天然氣,以及90%的煤炭保持在未開採狀態,才有機會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此篇研究。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為強化國內非洲豬瘟防治,於今(8)日舉行非洲豬瘟線上記者會。與會學者強調,臺灣目前的防治策略是阻絕病毒於境外,但同樣重要的是境內豬場的維護。此外,有關禁用廚餘一個月政策,學者呼籲執行後可再檢討,豬農也可使用廚餘分類和高溫加熱來降低傳播風險。
今年年初以色列的感染人數增加,被普遍誤以為是delta病毒株所致,但此篇研究告訴我們,可能有不同的變異株同時在流行,或因為防疫政策鬆綁與人類行為模式改變。也可能是因為還沒有可供年幼兒童施打的COVID-19疫苗。
2018年08月,中國爆發首例非洲豬瘟個案。3年下來除了臺灣及日本外,所有東亞國家皆成為非洲豬瘟的疫區。2021年08月國內查獲非洲豬瘟病毒隨越南走私肉品流入全臺21縣市,讓臺灣的養豬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為此,行政院宣布09月01日至09月30日止暫停養豬場運入及使用廚餘養豬。
由於目前無疫苗可抑制非洲豬瘟,同時亦缺乏有效的治療方式,因此除了透過病毒診斷技術來監控豬隻健康外,各畜牧場的生物安全也成了防止病毒入侵及傳播的重要措施。
這篇社論為全球200多個健康、醫學、衛生領域期刊的共同呼籲,並會同步發布在各地重要的健康領域刊物。過去從未有這麼多專業期刊一同發表聲明,反映世界面臨的氣候緊急狀態與嚴重性。
由十個國際組織共同成立的COVID-19 疫苗媒體中心,今(2)日針對「COVID-19疫情與疫苗有效性」議題,舉行線上專家說明會。全球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的領銜疫苗專家結合了COVID-19 Vaccine Media Hub的夥伴,提供珍貴的機會,讓您瞭解世界各地看到的疫苗安全與有效性的相關數據。
Delta變種病毒已經快速地成為全球許多國家最主要傳播的COVID-19病毒株,過去幾周,許多研究已經能更清楚解釋Delta變種病毒,究竟和它的類似病毒有哪些不同,以及它廣泛傳播的機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整理並摘譯五篇《自然》(Nature)期刊探討Delta變種病毒與疫苗效力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今(2021)年8月24日,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NICD)、南非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以及南非開普敦醫學研究委員會(SAMRC)的抗體免疫研究中心等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台發表一篇研究報告,分析一株在南非與其他七個國家傳播的COVID-19變種病毒「C.1.2」。
研究調查高過敏族群在施打BNT新冠疫苗後產生的過敏或嚴重過敏狀況,希望能透過這項研究成果讓大多數的過敏患者接種後有更安全的配套觀察措施,以利擴大COVID-19的群體免疫數。
運動與提升身體活動有助於維持健康的體重與新陳代謝,但並非從事特定的運動類型就必定可以預防某些疾病或癌症,超出身體負荷反而可能更容易造成立即性的危害。
此研究縱向比較了新冠病毒的居家快篩(Direct Antigen Rapid Test)與qRT-PCR之間的敏感度與特異性,以及不同時間點檢測的有效性,了解居家抗原快篩是否能有效快速識別感染者並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
大學即將開學,將再度考驗高等教育機構面臨COVID-19帶來的挑戰時,如何規劃安全的營運計畫。大學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讓秋季重新開學時的校園更加安全?在此篇文章中,作者認為有五個關鍵的因素需要考量。
控制全球疫情的理想狀況是全部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施打疫苗,讓全球感染人數快速下降,病毒複製機會減少,新變種病毒再產生的機會就會大減,全球才能脫離新冠肺炎的夢魘。台灣一方面要考慮對外購買第三劑,更要有自製疫苗的量能。目前先把第一劑和第二劑施打率儘量提高。若真要施打第三劑,還是應先考慮免疫功能較差的族群優先,一般健康族群不那麼急,可待更多他國資料做選擇的參考。
研究發現,用聆聽作為社交支持的方式,與更好的認知韌性有關,並表示此研究可以更理解社會支持的機制,有助於了解如何降低阿茲海默症及相關失智症風險與增加認知韌性(cognitive resilience)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