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COP26會議於昨(10/31)日正式開幕,會議焦點之一為溫度上升後,對人類帶來的巨大衝擊。多個國際組織在會議開始前,就不斷呼籲世界領導人,應重視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王玉純表示,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機制,並非只是一對一,而是複合式的風險。目前全球已知極端溫度對於心肺相關疾病有直接的影響。在台灣,極端溫度也與腎功能疾病相關。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關注極端溫度議題,為此將展開系列座談,今(11/1)日上午9:30,首先就極端溫度與人體健康議題,進行第一場線上座談。本次座談也透過臺灣本地長期觀測資料指出,臺灣應注意極端高溫所帶來複合式的健康風險,並提出合適的調適政策。
王玉純也提醒,目前研究所發現的關聯都是由歷史資料產出,未來更擔心的是氣候變遷帶來複合式的健康風險。例如增加新興傳染病風險、缺水、缺電等,相互加乘的情況下,對健康影響可能更嚴重。
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正達指出,透過更密集收集台灣資料,提高資料解析度以及涵蓋時間長度是了解目前氣候、推估未來氣候情況與影響最重要的第一步。然而若直接以全球資料作為台灣推估未來氣候狀態的依據,會有極大的不足與偏差。舉例來說,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資料中,整個台灣可能僅用少數幾筆資料來代表,難以呈現台灣區域細部的未來氣候變化狀況。
陳正達指出以目前的觀測與提高資料空間解析度後的未來氣候推估而言,台灣未來會面臨乾季越乾、濕季越濕的情況,極端降雨與洪災更強、也更頻繁,高溫與熱浪發生的風險也會增加,這些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強度往往都比平均氣候變化的幅度更大。
王玉純也提到研究發現高溫天氣會增加緊急救護的需求,但對於有能力可以自行前往看診的民眾影響較低,因此我們應致力提升國人健康,減少敏感族群的數量,降低高溫對民眾的健康影響。
目前全球已有20多個高溫預警系統正在使用中,臺灣也正在致力開發相關預警措施。但仍缺乏對於複合式影響、對救護醫療體系影響的調適策略。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