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 What happened?發生了什麼事?

英國發育生物學家Magdalena Żernicka-Goetz於本月27日刊登一篇在《自然》(Nature)期刊的合成人類胚胎研究,利用去年他們用來培養小鼠合成胚胎的技術,培養一個沒有心跳、腸和大腦的合成人類胚胎模型達14天內。這件消息引起英國媒體報導,擔憂未來如何確保此領域的科學進展,符合生命倫理與法律的規範。

  • What is it?什麼是合成胚胎?和人工生殖的胚胎不一樣嗎?

根據台灣目前的人工生殖法,人工生殖指的是利用生殖醫學的人工方法,在沒有性行為之下協助夫妻受孕和生育,需要經過夫妻的精卵結合,自然產生胚胎。

英國的合成胚胎是在實驗室環境中運用胚胎幹細胞,在沒有精子與卵子之下培養出類似胚胎的結構,和自然胚胎不一樣,而且胚胎幹細胞必須來自自然的胚胎,所以合成胚胎並不是完全無中生有產出的,更適合稱作「基於幹細胞的胚胎模型」。

目前以人工方法產生一個自然胚胎稱作人工生殖,但是因為出現合成胚胎的新形式,若以人工方法產生合成胚胎,是否屬於人工生殖的範疇,以及是否屬於人工生殖法管轄,是現今社會需要討論的課題。

  • Why doing this?為什麼要嘗試創造合成胚胎?

目前觀察胚胎發育常用的老鼠或是斑馬魚,和人類的胚胎仍有很大程度不同,也還沒有辦法觀察早期胚胎發育的情況,以至於很難了解人類懷孕初期流產、胚胎著床失敗、不孕等這些在胚胎發育階段初期發生的問題。英國科學家表示,研究合成胚胎是希望協助了解是否有可能解決這些問題,也可能做為替代方法,減少研究上使用自然胚胎,並不是為了複製人類胚胎。

在合成胚胎能夠被正式使用於研究這些問題之前,目前英國研究的胚胎來源包含接受生殖醫療的捐贈者,為了研究目的、知情同意且無償捐贈的自然胚胎、流產胚胎,以及精子和卵子,數量都非常少。

而台灣面臨女性生育年齡上升也增加生育的風險,需要討論合成胚胎的技術與研究是否可以累積我們對人類胚胎發育的認識,以及為什麼會出現胚胎發展不健全的問題,以利找出降低生育風險和提高胚胎健康發育機會的方法。

  • Why should we care?為什麼要在意這件事?

台灣現階段雖對「合成胚胎」雖然還沒有歐洲熱烈,但我們仍需要思考若台灣未來有足夠的胚胎發育研究量能、技術和實驗環境,可以在不須經過精卵結合下以胚胎幹細胞來合成胚胎,是否為社會所需?而有這項技術、有能力達到「合成胚胎」技術的科學進展,不一定代表符合社會期待和倫理,各國也有不同的規定,不論最終台灣是否決定要繼續發展這個領域,都應經過理性而全面的討論,獲得大家的共識。了解「合成胚胎」議題對我們而言,有助於更了解目前台灣的科學研究在哪個階段?並思考如果台灣社會有需要繼續發展此領域的研究、技術,甚至產業,應該如何規範?

 

【補充資訊】

  • 台灣研究胚胎的規範是什麼?

主要根據人類胚胎及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政策指引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規範,以及人工生殖法

另外,根據人體器官組織細胞輸入輸出管理辦法,除非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不然人類胚胎幹細胞或胚胎幹細胞株不得輸出台灣。

  • 英國研究胚胎的規範是什麼?

在英國研究胚胎必須遵守人類生殖和胚胎學主管機關(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HFEA)規範,不能讓研究的胚胎在受精後發育超過14天,也不可以植入研究的胚胎到人體。在此前提下,為了以下目的可以研究胚胎:

①.增加對嚴重疾病或其他嚴重情況的了解。

②.開發針對嚴重疾病或其他嚴重醫療情況的治療方法。

③.增加先天性疾病原因的知識。

④.促進治療不孕的進展。

⑤.增加對流產原因的了解。

⑥.發展更有效的避孕技術。

⑦.發展在胚胎著床前檢測胚胎基因、染色體或線粒體異常的方法。

⑧.增加有關胚胎發育的知識。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