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移除報告」重點摘要
「全球碳移除報告」專家意見
2022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年度成果
音樂訓練改變大腦網絡研究登《人腦圖譜》期刊封面記者會 新聞稿
「研究:音樂訓練改變大腦神經網絡」專家意見
「老年人大腦較易受負面情緒事件而改變」專家意見
最新科學文章
1月20日凌晨00:00以牛津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舉辦記者會發布「全球碳移除」報告(The 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這份報告是全球首次有研究團隊全面評估移除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的現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譯報告重點,供大家參考。
1月20日凌晨00:00以牛津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舉辦記者會發布「全球碳移除」報告(The 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這份報告是全球首次有研究團隊全面評估移除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的現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整理報告摘要,並邀請台灣專家分享台灣的碳移除技術的進展。
2022年,SMC結束了國科會補助計畫的身分,成立了台灣科學媒體協會,以運作獨立和資金獨立的組織型態,正式落地台灣。這一年,我們以正式SMC的身分,首次參加了兩年一度的國際SMC大會,也是第一次,我們有機會與其他七個國家齊聚一堂,分享台灣成果,交換國際經驗。
今(2023)年1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謝仁俊講座教授與腦科學研究所陳麗芬教授團隊的研究,登上國際腦功能學術領域的經典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人腦圖譜)封面,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謝仁俊與陳麗芬教授的研究團隊於線上記者會分享此研究細節與成果。
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講座教授謝仁俊與腦科學研究所陳麗芬教授研究團隊線上發表於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人腦圖譜)的研究,登上2023年1月的人腦圖譜期刊封面。研究發現,鋼琴家和聲樂家的大腦中,與情緒相關區域(例如杏仁核)的連結,較一般非音樂家更多,顯示了長期的特定音樂訓練會加強大腦中以經驗為基礎的白質神經網絡連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大腦影像、大腦結構與認知神經心理的專家短評此研究重要性。
今(2023)年1月13日,國際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發表最新研究,由瑞士日內瓦大學的情感科學中心(CISA)研究員賽巴斯欽·貝茲-魯戈(Sebastian Baez-Lugo)博士與奧爾加·克里姆茨基(Olga Klimecki)博士的研究發現,老年人觀看了會引起負面情感的影片(例如:別人受苦的影片)後,會改變大腦的靜息狀態網絡在調節情緒和恢復的機制,研究認為這些變化與焦慮、消極想法,以及過度沉溺在某些負面情緒,反覆回想過去的事(又稱:反芻性思考)有關。這將有助於了解老年人的同理心相關功能,以及在社會壓力下恢復能力較差的可能原因。
今(2023)年1月13日台北時間凌晨零時,國際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發表一份最新研究,由瑞士日內瓦大學的情感科學中心(CISA)研究員賽巴斯欽·貝茲-魯戈(Sebastian Baez-Lugo)博士與奧爾加·克里姆茨基(Olga Klimecki)博士的研究發現,老年人在負面的社會情感事件(例如:別人受苦的影片)影響下,大腦靜息狀態網絡「resting-state brain networks」的情緒調節和恢復過程會發生改變,研究認為這些變化與焦慮、消極想法,以及過度沉溺在某些負面情緒,反覆回想過去的事(又稱:反芻性思考)有關。這將有助於了解老年人的同理心相關功能,以及在社會壓力下,情緒恢復能力較差的可能原因。
即使在疫情期間,癌症仍是大多數國家最主要的死因。預防是防治癌症的首要工作,減少危險因子的暴露將可避免癌症發生;透過早期發現癌症,可讓癌症更容易被治癒,並且無須花費龐大的醫療費用。然而,疫情迫使眾多城市實施封鎖政策,民眾亦擔心感染,讓醫院和衛生單位減少癌症篩檢服務,這將引起更高的癌症死亡率。
今(2023)年1月6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百健(Biogen)藥廠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合作開發的新阿茲海默症藥物「Lecanemab」(美國上市藥品名:Leqembi),消息一出獲高度關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認為正確理解阿茲海默症研究進程與新藥資訊對患者至關重要,特邀請五位專家解析。
百健(Biogen)藥廠與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合作開發的新阿茲海默症藥物「Lecanemab」在今年1月6日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對阿茲海默藥物開發有什麼影響?我們該如何看待研究報告呢?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專家解析。
今(2022)年5月3日,國際期刊《自噬》(Autophagy)發表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許翺麟特聘教授主持的研究,發現限制攝食可延長線蟲壽命的關鍵,在於一種蛋白酶,簡稱SAM-1,這種蛋白酶可以調控與細胞自噬作用有關基因表現的多寡。過去雖然已經知道限制飲食可以抗老化的效果,與細胞自噬有關,但不清楚詳細調控機轉。這篇研究從線蟲身上找到較詳細的機轉,為後續研發抗老化或延長壽命的藥物方向,點亮一盞明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台灣研究線蟲的相關專家發表看法。
站內搜尋
SMC 電子報
熱門科學文章
標籤雲
COVID-19 (171) 新型冠狀病毒 (89) 新冠疫苗 (42) 疫苗 (42) 食品安全 (38) 謠言破解 (34) 科學新聞 (30) AI (29) 塑膠 (29) 科學溝通 (29) 智慧機械 (27) 循環經濟 (26) 新冠肺炎 (25) IPCC (23) 變種病毒 (19) 太陽能 (18) 氣候變遷 (18) Omicron (17) 疫苗保護力 (17) 塑膠微粒 (16) 減碳 (16) BNT (15) 能源 (14) 資訊安全 (13) 科學家與媒體 (13) 生物醫學 (12) 雞蛋 (12) 離岸風電 (12) 諾貝爾獎 (12) SMC (11) 非洲豬瘟 (11) 莫德納 (10) 癌症 (10) 新冠病毒 (10) 海洋 (9) mRNA疫苗 (9) 論壇活動 (8) 5G (8) 阿茲海默症 (8) T細胞 (8) 淨零排放 (8) 科學傳播 (8) 氣候變遷衝擊 (8) 乳牛 (7) 老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