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於台灣時間2024年4月11日凌晨2:00發表一篇法國里昂大學、美國猶他大學與馬凱特大學合作的研究〈Evidence that the woman’s ovarian cycle is driven by an internal circamonthly timing system〉,研究分析北美(美國猶他州與威斯康辛州、加拿大)與歐洲(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比利時)共3,024位、大多是35以下女性的月經週期紀錄,這些紀錄資料分別來自義大利帕多瓦大學以及過往其他團隊的兩篇研究[1][2]。研究發現女性月經週期是受到自我體內的生物時鐘的主調控,但是月亮的陰晴圓缺、月球遶行地球的週期,和女性月經週期有微弱但仍顯著的關聯,且不同時區產生的關聯不同,如歐洲的數據顯示,上弦月與月經週期起始時間有關,北美則顯示滿月與月經週期起始時間有關。

雖然本研究無法得知為何月亮週期和月經週期有關,但作者根據文獻推測較可能的機制是,生命起源於海洋,潮汐會是影響生物繁衍週期的因素,而類似的系統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仍被保留在不是生活於海洋的生物體內。作者認為研究結果有助於我們更了解生理時鐘與排卵異常或障礙的關係,未來可進一步研究如何評估排卵週期,並找到治療不孕症的有效方法。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生理時鐘與生理學的專家,解析這篇研究結果,以及我們可以怎麼看待人類生理週期與自然環境週期的關係。

研究原文:

  • Ecochard R, Stanford JB, Fehring RJ, Schneider M, Najmabadi S, Gronfier C. Evidence that the woman's ovarian cycle is driven by an internal circamonthly timing system. Sci Adv. 2024 Apr 12;10(15):eadg9646.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g9646 DOI : 10.1126/sciadv.adg964. Epub 2024 Apr 10. PMID: 38598621.

參考資料:

[1] Najmabadi, S., Schliep, K. C., Simonsen, S. E., Porucznik, C. A., Egger, M. J., & Stanford, J. B. (2020). Menstrual bleeding, cycle length, and follicular and luteal phase lengths in women without known subfertility: A pooled analysis of three cohorts. Paediatric and perinatal epidemiology, 34(3), 318-327.

[2] Fehring, R. J., Schneider, M., Raviele, K., Rodriguez, D., & Pruszynski, J. (2013).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two Internet-supported fertility-awareness-based methods of family planning. Contraception, 88(1), 24-30.

 

專家怎麼說?

【謝坤叡】

2023年4月11日
慈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醫學系生理學科教授 謝坤叡

Q1:這份研究為什麼重要以至於登上Science期刊?對一般公眾而言意義為何?

過去民間常流傳的說法是,女性的月經週期和月亮週期時間相近(大約28至30天),彼此有關連,但這個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和研究。這篇研究很難得的收集了相對較大規模的數據,涵蓋北美(美國猶他州與威斯康辛州、加拿大)與歐洲(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比利時)兩個大陸,盡可能在眾多干擾因子的情況下,得到結果。

這篇研究發現,女性月經週期是受到自我體內的生物時鐘的主調控,但是與月亮的陰晴圓缺、月球遶行地球的週期,有微弱但仍顯著的關聯。也就是女性月經週期的確與月亮週期有關,但月亮週期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調控月經週期的是女性體內的生理時鐘。

這份結果讓我們更了解女性的生理,這點很重要,因為過往對於男性的精子數目、精子活性等容易量化的數據與指標,醫學界較容易掌握近五十年來的改變與趨勢,也有較多研究關注精子對生育的影響。然而,研究上對於月經或排卵週期的掌握仍是有限,只知道月經或排卵週期容易受到營養、情緒、壓力等眾多因素影響。過往研究知道女性自出生後的卵子數目,因排卵而逐步減少,關注的多數是生育層面(例如隨著女性生育年齡增加,唐氏症機率增加),而不是女性原本的生理。

女性月經週期的來臨可能是種喜悅、是種失望、是種麻煩、是種不平等、是種身體變化,對於男性而言,可能是無法體會、無法理解、無法同理的障礙之一。我們對不同性別的生理醫學認識還不足夠,這份研究揭開月經週期的部分面紗,讓我們能夠對女性的生理多一份瞭解。

Q2:研究有哪些推論的限制,是我們要謹慎看待,或還需要研究的?

這篇研究中,分別收集了1960年到1997年長時間來自歐洲女性的月經週期紀錄資料,包括了2,303名女性的26,912個週期;以及在北美涵蓋在多個不同群體的研究資料,收集時間從1990年到2013年,包括了721名女性的4,786個週期。因懷孕或月經週期超過60天者的資料雖予以剔除,以減少干擾,但因兩個大陸的數據橫跨不同年代,所以還無法得知年代的不同,是否會影響研究結果。

生理時鐘與地球自轉相關,但並非一分一秒不差,月經週期約略與陰曆或月曆相似的天數而來,也不一定很精準。再加上人種、氣溫、緯度、營養等因素,都有可能會影響初經與月經週期,因此如同研究作者所述,還需要更大規模的族群研究,例如與亞洲、非洲等不同區域合作研究,才能更進一步知道是否在其他地區、國家的女性月經週期也與月亮週期有關。也有可能在更廣泛的收集資料後,發現女性月經週期與月亮週期無關,或是關聯性更多、更顯著。

此研究中的女性月經週期在歐洲更常於眉月(大約是農曆25日左右)開始,而在北美則在滿月(大約是農曆15日左右)開始,代表著人種相近、緯度相近,但不同大陸的環境下,月經週期卻有差異,顯示還有未知或是尚未納入此研究的因素,與人體是否會受自然或環境的影響有關,例如飲食、文化、宗教、社會的不同,甚至是否因為是資料數據受到年代因素的影響,也無法確認。

另外,即使至今有許多app協助女性紀錄月經週期,但也是僅記錄,仍無法精準或推測下一次確切月經週期來臨的時間。但或許,這些app的資料去識別化後,可以協助未來更大規模、更廣泛的女性生理週期研究。

Q3:根據這篇研究結果,您建議我們怎麼看待人類生理週期(女性月經週期、人類自身的生理時鐘)與自然環境週期(例如月亮、潮汐等)的關係?還有怎麼看待這類型研究代表的意義?

科技進展讓人類可以調控實驗室環境、室內環境的溫度、光線、濕度等條件,但我們沒辦法控制地震、月亮週期這些與全球自然環境有關的變動,所以即使科技發展逐漸進步,並不代表我們的生活就可以不理會自然環境,或是跟整個地球和自然環境脫節。

現今有越來越多的人為干擾,例如夜晚過度光照暴露、輪班工作、跨洲旅行,甚至環境污染等等,都可能影響到生理時鐘,當然也包括女性的月經週期。所以除了自然環境的週期,還有許多新的人為因素有可能影響,但我們還不知道,還需要累積研究,才能更認識女性生理,也才可能發展各種協助或醫療。

(補充說明,月經週期僅適用於靈長類,一般動物是稱為發情週期或動情週期,因為不是以月為單位,也不一定有出血現象,所以月經這個詞不適合用在未結紮的寵物。)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