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今日(5/16)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發布台灣最新研究〈山區生物因棲地範圍轉移而滅絕的證據有限〉。過往學界普遍認為,全球暖化導致低海拔生物向山頂移動,從而減少高海拔生物的居住範圍,導致高海拔生物的滅絕。

但是,由成功大學教授陳一菁帶領的團隊發現,物種對於氣候暖化的韌性比預期來得高。第一作者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怡秀解釋本研究評估了全球23個山區8800多筆資料,指出當前的證據顯示,雖然物種向高海拔遷移,但山頂物種的範圍並未顯著縮減,且分布狹窄與低海拔的物種正在擴張。但研究團隊提醒,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樂觀看待全球暖化的生態影響。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分析,這篇研究對於台灣的重要性。

研究原文:〈Limited evidence for range shift–driven extinction in mountain biota〉,Science.

專家怎麼說?

2025年05月16日

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系教授丁宗蘇

Q1. 您認為這篇研究,最重要的研究結果是什麼?

我覺得最重要的結果是,研究指出生物具有生態韌性。

生物是有機體,與物質與能量相比,生物面對環境的逆境時,可以開展生理、行為、甚至形態上的生態適應,產生族群演化,以減少衝擊,這是生物學與物理學及化學最大的差異。

這篇研究最核心的發現,挑戰了過去對山區物種在氣候變暖下,可能面臨快速滅絕的普遍預期,也就是所謂的「搭上滅絕電梯」假說。研究透過分析全球大量山區的歷史與現代數據發現,目前觀察到的情況顯示山頂物種的範圍並未普遍且顯著縮減。

更重要的是,許多物種,特別是分佈範圍較窄和位於低海拔的物種,反而表現出向上擴展其垂直分佈範圍的趨勢。這背後重要的解釋是,研究強調了山脈本身的「幾何限制」增加現有物種的生理生態耐受度,這表示在山脈中仍有空間讓物種適應「熱」,或者說在一個山脈中,氣候狀態不完全相同。這樣的現象讓牠們在氣候變暖時能夠利用潛在的適應空間,向上擴展分佈,而非被迫收縮。這顯示了許多物種對於氣候變暖具有比預期更高的生態韌性或適應潛力。

Q2. 依據您研究的物種與地區,想請您舉例說明,您是否也有觀測到與研究類似的趨勢?

我曾在玉山國家公園的支持下,在玉山主峰海拔1400公尺至3700公尺的山區,以相同方法及人員,於1992年、2014年、2024年實地調查繁殖鳥類分布範圍。結果發現,1992年至2024年高山地區的繁殖季溫度上升了0.8°C,50個繁殖鳥種的活動範圍平均上升155公尺,其中69%的物種海拔分布有顯著上升趨勢,11%呈現下降。過去10年鳥種分布的平均上升幅度大於之前22年的上升幅度。台灣海拔分布最高、只分布於山頂地區的鳥種,岩鷚(Prunella collaris),雖然海拔分布範圍有所縮小,但並未如預測般地在山頂地區面臨絕種威脅,仍能維持大致的族群數量與海拔分布,與本研究相符合。

Q3. 您認為研究可能怎麼影響台灣?或我們可能可以依據研究結果,做哪些保育政策的調整?

這篇研究提供了全球山地生物對氣候變化的綜合視角,挑戰了過去一些較為悲觀的預測,並強調了山脈幾何限制的重要性以及物種潛在的生態韌性。研究結果顯示,生物同質化,也就是各地的生物聚落變得越來越相似,可能是目前更顯著的生態後果。

不過,這篇研究本身並未直接探討,這些發現對台灣特定區域或物種的具體影響。台灣山區的地理特性、物種組成、生物互動以及非氣候因子(如棲地破壞、入侵種等)可能與研究涵蓋的其他地區有所不同。因此,要評估這篇研究對台灣的影響,以及是否需要調整保育政策,需要進一步結合台灣本地的物種分布監測數據、生態學研究,並詳細了解對山區特定環境限制和威脅。這篇研究提供的綜合性分析框架、強調幾何限制,以及生物同質化的視角,可以作為台灣未來進行類似研究或評估保育策略時重要的參考基礎。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