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最新研究挑戰過去假說 專家:氣候變遷正重塑間生物的互動關係
發稿時間:2025年05月16日
發稿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陳一菁教授研究團隊,今(16日)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最新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於今日舉辦記者會,邀請研究團隊解析這篇研究。這個研究結果挑戰學界早期的推測,指出雖然物種會隨著溫度上升而向上遷移,但可能不如早期假說所推測,「物種已經搭上滅絕電梯」,而廣泛消失。但這樣的物種遷移會重塑山區不同物種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表示這篇研究是,首次以全球實證資料檢視學界經典假設。
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陳怡秀,也是本研究的第一作者解釋,物種滅絕電梯的研究,假設了三個現象,這些現象是物種受全球暖化影響的後果,分別是:原山頂物種滅絕;原本分布比較狹窄的物種,會維持分布範圍向高海拔移動;山底地區的物種會向上遷移,導致山底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下降。
陳怡秀進一步說明,這是首次有研究用實地觀測數據,檢視這個假說的真實性,這篇研究發現實際的情況,不像原本滅絕電梯理論的假設那麼單純。陳怡秀指出這篇研究的結果看到,山頂物種的分布範圍並未縮減;原本分布狹窄的物種分佈範圍擴張;山底地區的物種分布範圍也擴大。
陳怡秀分析,這三個觀察結果代表的意義是,原本分布在不同海拔的物種開始有重疊交互的機會,導致物種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陳怡秀也提到,這篇研究中所計算的山區年平均最高溫度變化,約每年上升攝氏0.025-0.481度。研究涵蓋的範疇,納入23個山區,包含14個國家,2069個物種。
陳一菁補充,這篇研究中涵蓋不同國家與不同山區的調查研究,對於單一物種會看見不同的現象。像是阿爾卑斯山的研究,就發現植物遷移的速度較慢,在山頂範圍的植物仍沒有消失,還在原有的分布範圍。
陳一菁指出另一個秘魯的研究,比較了1985年與2017年鳥類分布的變化,就發現當地年均氣溫在32年間上升了大約攝氏0.42度,導致鳥類平均分布海拔上升約40公尺。其中,16種原本分布於高海拔的鳥類,有8種在2017年未再出現,顯示局部滅絕。
陳一菁說明這次發布的研究,就是希望從更巨觀的角度,整合不同物種、地區分歧的調查結果,嘗試找出研究者的普遍共識,來回答氣候變遷怎麼影響大多數的生物,這樣廣泛的問題。
陳一菁也解釋雖然在研究執行期間,未能將台灣的數據含納其中,但從她執行的另一個蝴蝶調查計畫發現,台灣瑟弄蝶的海拔分布範圍在擴張,以及原本分布於台灣中高海拔的特有蝶種玉山幽眼蝶,目前海拔分布範圍大致上仍維持原本的情況。這也從旁佐證了本次發布的最新研究結果。陳一菁也指出,高海拔的生物尚未因氣候變遷而滅絕,也可能顯示出的是「滅絕債務」現象,意即當下雖無滅絕跡象,但未來若環境持續改變,再拉長時間生物就可能有滅絕風險。
陳怡秀說明這篇研究是一個新的出發點,為未來持續研究全球暖化對山區生物的影響,提出新的視角。陳一菁也提到這篇研究最重要的是重新定錨未來的研究方向,提醒全球的研究者,未來生物遷移到不同位置的過程、生物之間的新交互作用,會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