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聯合國從6/3日開始,在法國尼斯連續舉辦兩場全球會議,一場是以海洋科學為核心的「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One Ocean Science Congress, OOSC),第二場是以海洋治理策略為主軸的「聯合國海洋大會」(UN Ocean Conference, UNOC)。

「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所產出的正式文件,是聯合國海洋大會討論治理策略時重要的科學基礎。在科學大會中,科學家們也簽署了一份正式宣言,以科學促進海洋行動(Science for Ocean Action)為核心概念,呼籲參與聯合國海洋大會的決策者們,海洋正處於關鍵時刻,應在已有明確科學證據的地方立即行動。

聯合國海洋大會也延續這個呼籲,在閉幕時公布有170多個國家同意一項政府間的宣言,名為「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團結起來採取緊急行動」(Our ocean, our future: united for urgent action)。部分國家也對海洋行動提出自願承諾,包含歐盟委員會宣布投資10億歐元,以支援海洋保護、海洋科學與永續漁業;印尼與世界銀行和其他合作夥伴,推出珊瑚債券,以募集私部門資本保護印尼海洋保護區內的珊瑚礁生態系等等。

另外,會前受到大量關注的《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協定》(簡稱BBNJ協定)進展,在會議期間增加19個國家的批准,離生效目標60個批准國的差距只剩10個國家,預期年底有機會達標。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解析全球海洋會議對台灣的可能影響。

相關資料:

專家怎麼說?

2025年06月13日
高雄科技大學高瞻科技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廖君珮

Q1. 您認為今年「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或是「聯合國海洋大會」的討論中,對台灣來說應該特別注意哪些類型的海洋研究,或是保護政策與行動?您為什麼這樣認為?

「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強調「在政策出手前,讓科學先說話」。對台灣而言,特別需要關注沿海與海洋生態系修復、海洋污染減量、永續漁業管理,以及跨部門海洋治理經驗的累積。這些議題直接牽動台灣的海洋政策發展、產業結構轉型、沿海社會福祉與國際責任承擔。尤其隨著臺灣的《海洋保育法》即將上路,相關子法的制定與落實,亟需跨領域海洋科學家的參與,將治理政策落地,與沿海社區同步推進保育工作。

Q2. 聯合國的新聞稿中有提及,今年的目標之一是完成「尼斯海洋行動宣言」(Nice Ocean Action Plan),您怎麼看有沒有達成宣言,對於全球海洋研究或政策發展的影響?

尼斯宣言是一份道德呼籲,強調以科學為依據、以公平為原則,並提出終止有害補貼、暫緩深海採礦、推動藍色經濟等具體行動。雖無強制約束力,但透過公開徵求簽署,逐步形成科學界的重要共識,為未來全球政策對話提供參考框架。美國多項海洋研究計畫因預算凍結與行政停滯,部分資料庫暫停運作或關閉,對外交流與合作也呈現收縮趨勢,可預期美國近年對海洋保育的資源投入將趨於保守,歐洲科學團隊在這波科學治理整合中已展現明顯優勢。對台灣來說,這正是一個可以透過國際合作來強化我們在海洋治理貢獻度的契機。

Q3. One Ocean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全球的海洋是一體的,保護海洋使其得以永續,不能只靠單一國家來執行,台灣雖非會員國,我們在發展海洋科學或海洋永續上,可以怎麼做?

台灣有許多優秀的海洋科學家、非政府組織以及產業,長期透過國際合作累積生態監測、永續漁業、氣候調適與海洋治理成果,科學貢獻已實質融入全球治理,這些交流正是台灣持續參與的最佳實踐。

對學生與小型NGO等在國際參與上較弱勢的團體,政府應著重提供交流機會與資源支持這些團體與國際交流。隨著海洋主管機關成立,海洋研究與保育的資源比過去更為充足,我認為台灣在海洋國際參與上會越來越積極。同時,台灣多元文化下的保育實務,如社區保育、漁民參與生態監測、原民社區傳統智慧等,亦能成為國際永續治理的重要參考,展現台灣價值。

2025年06月13日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教授 曾筱君

「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OOSC)於聯合國海洋大會(UNOC)舉行的前一週,在同一地點搶先登場。旨在匯聚全球海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針對重要海洋議題提出具科學依據的建議,為UNOC提供政策方向與科學支撐。OOSC強調「科學為政策導航」,希望將跨領域、跨文化的知識與觀點納入海洋治理體系,實現更具包容性與行動力的海洋政策與行動。

本屆OOSC聚焦三大核心議題:第一,深海採礦的環境風險與治理挑戰;第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關於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ABNJ)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的新協定——即《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協定》(簡稱BBNJ協定)的科學準備與實施策略;第三,如何尊重沿岸社區與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知識,並將其納入決策與管理機制,推動海洋文化與科學並重的治理模式。會議結束後,2000多名與會科學家共同簽署了一份聲明,呼籲以「科學促進海洋行動」(Science for Ocean Action)為核心原則,推動具備正義性、公平性與包容性的政策制定與實踐。

儘管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無法正式參與聯合國主導的會議與機制,但台灣在海洋科學研究方面具有堅強實力,且擁有豐富的南島語族海洋文化資產。未來若能從「議題導向」出發,以合作研究、人才交流與公民科學等多元方式打破外交限制,台灣仍可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發揮影響力。建議政府應從更宏觀與多元的角度看待海洋事務,持續投入資源支持海洋科學研究與國際參與,特別是鼓勵青年、原民社群與海洋工作者以各種身分參與國際會議與平台,才能真正讓台灣的聲音被世界聽見,並促進全球海洋治理的多元與共融。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