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議題背景:
台灣、美國與丹麥的研究團隊8月28日在《 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期刊發表一篇觀察性研究,探討夫妻間精神疾病的相關性。研究團隊使用並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中,1930年代後約500萬對配偶的資料,北歐國家的資料則是使用丹麥國家登記處自1968年起,超過57萬對配偶,以及瑞典國家登記處共70萬對配偶的資料。
結果發現,無論是台灣還是丹麥和瑞典的,所有配偶間的精神疾病相關性都呈顯著正相關。這表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更有可能與同樣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結婚。研究指出,這些模式不太可能由社會文化敏感因素,或精神科服務的提供模式所驅動,因為即使台灣經歷了全民健保實施和民主化等重大系統性變化,精神疾病的配偶相關性依然持續存在,且跨越世代。
研究原文
Nature Human Behaviour: Spousal correlations for nine psychiatric disorders are consistent across cultures and persistent over generations
專家怎麼說?
2025年09月03日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慶國
這篇研究告訴我們,統計結果指出配偶之間,同時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比隨便找的兩人高,但並不等於配偶其中一人的精神疾病,會直接導致另一個人的精神疾病,仍待更多研究才能釐清不同精神疾病,對配偶所帶來的精神疾病風險。研究結果未來可應用在使更多人關注精神疾病患者配偶的心理衛生,提供更多支持。
這個研究發現了統計上的「相關」,但並不見得就是因果關係,所以解讀上更需小心。研究人員所發現配偶的精神疾病的相關性,也有可能是有共同的原因,例如配偶一起面對的環境、育兒、經濟壓力或是雙方關係的惡化等等,這在流行病學上叫做「次級相關」(secondary association),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因果關係。「相關」並不等於就是「因果」,但流行病學研究要探討的是真正的因果關係,知道了某個因果真實存在,例如吸菸導致癌症,才有可能藉由操縱因(戒菸)來改變果(避免罹癌),以避免我們最不想要的惡果,就是嚴重疾病的發生,甚至提早死亡等。
台灣民法禁止直系親屬與旁系六等親之內通婚,因此理論上在現代社會,配偶之間沒有親屬關係,應該可以排除基因所造成的影響,所以社會心理等因素所導致的精神疾病,與配偶間的相關性就可能比較高 。但是配偶之所以會結合,兩人之間其實也或多或少,共同擁有(share)很多類似的背景因素與環境暴露,例如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健康信念、情緒特質、處理壓力的能力、價值觀甚至精神疾病家族史等。健保資料庫裡不會提供這些因素,所以也無從以配對(matching)的方式加以控制。一個嚴謹的流行病學研究,應該妥善控制這些干擾因素(confounders)。
另外,單身者與離婚者在這個研究命題中就完全被忽略了,但其實這些人的心理衛生問題也許更嚴重。
最後,納入數百萬對配偶那麼大數目的統計分析,很容易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相關」(significance),因此如何找到有臨床意義與實用價值的研究題目更顯得重要。
2025年09月08日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莊宜芳
這是一篇整合三個國家數據的觀察型研究。研究結果觀察到,配偶間精神疾病存在高度相關性,而且這種相關性在不同世代中也持續存在。部分精神疾病,例如物質使用障礙,相關性隨年份逐漸升高,而部分精神疾病如強迫症,相關性則逐年降低。
然而,這項研究觀察的是配偶間精神疾病的相關性,因此研究結果不能推論出任何因果關係。擇偶並非隨機配對,背景或理念相近的人,可能較容易成為配偶。或者,婚後的生活型態與環境,也可能影響夫妻的精神健康。這些都可能是配偶間精神疾病相關性高的原因。解讀這篇研究內容時需非常小心,不能錯誤地將其解讀為,自身精神疾病會導致伴侶得到相同的精神疾病,這是對精神病友的污名化。
研究限制之一是,台灣健保資料庫不包含每個人的詳細背景資訊,例如教育程度、職業、生活型態等,因此研究無法納入這些因子分析。此外,由於健保資料庫缺乏詳盡的個人背景資料,我們無法從數據中判斷,伴侶的精神疾病是在婚前還是婚後罹患,這也顯示不能從研究結果推論出任何因果關係,甚至是錯誤解讀成精神疾病會傳染給伴侶。
造成精神疾病的因素很多,且不同精神疾病的主要因子也不同。例如,自閉症和思覺失調症多受基因影響,好發年齡較早,而焦慮症和憂鬱症則多受人際關係和環境等因素影響,好發年齡較晚也跟不同年齡層的生活型態有關。
最後,這個研究結果在應用上,未來在衛教或評估精神健康時,可以將配偶關係、伴侶精神健康等因子納入考量。
2025年09月08日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王世亨 (本研究通訊作者)
這是一個觀察性研究,我們的結果指出,配偶間精神疾病相關性在不同國家是一致的,在不同世代是持續存在的,但無法明確區分造成配偶間精神疾病相關的原因。未來研究需要使用更複雜的設計、更完整的家族資料、與更完整的追蹤資料,來找出潛在的因果關係。
我們針對主要精神疾病,進行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配偶間相關性研究。利用台灣健康保險資料庫,我們探討配偶間精神疾病之相關、此相關是否有世代差異,並與丹麥、瑞典兩個北歐國家資料比較,了解配偶間精神疾病相關性在不同國家的差異。無論是在台灣或北歐國家,配偶間的精神疾病相關都為正相關,這指出配偶間的精神疾病相關,普遍存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文化。而在台灣不同出生世代的分析,即使橫跨超過六十年,配偶間的精神疾病相關仍然持續存在。未來的精神遺傳研究,需要將配偶間相關性納入考量。我們希望能讓人多加思考,精神疾病在人口組成上的影響,以及臨床上看到病患時,同時考量其家庭。
即使國家文化差異、醫療制度不同,以及長達半世紀的世代交替,有精神疾病的人仍持續有較高的可能,會跟有精神疾病的人結婚。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於兩人因一些共通的特徵,互相吸引而結婚。或者,精神疾病患者因世俗制約,在配偶選擇上受限,較可能跟也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結婚。此外,結婚後配偶共同生活,共享家庭生活環境,精神健康可能因此愈來愈像,增加共同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