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團隊發布電業規劃指引 結合加州經驗、台電視角 強化以證據為基礎的公眾參與 

發稿時間:2025年09月19日

發稿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及研究團隊,今(19日)發布《邁向最小衝突與最大共識的能源轉型路徑:臺灣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簡稱「全資源IRP」),提供臺灣社會討論電力規劃的溝通架構,開啟公民參與的新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日舉辦記者會,邀請該研究團隊解析這份指引;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環境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Grace Wu,分享加州的執行經驗;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也分享台灣的情況。

研究團隊表示,當電力規劃不一味追求增加負載,而是轉向供需平衡,並開發多元的電力來源;那麼,建立「全資源IRP」這樣系統性的溝通框架,以科學數據建立討論基礎、以公眾參與來貫穿電力規劃的討論,是重要的起點。

王筱雯表示,無論是來自國際供應鏈的低碳電力需求,或是2050淨零的減碳壓力,電力部門都是減碳的關鍵。台灣已經走過第一代以「供給資源」為主的能源發展方式,但更複雜的議題如環境意識提升、氣候危機、土地資源的競爭等陸續出現,所以需要引入「全資源IRP」,用科學數據為基礎,讓公眾參與和討論,貫穿台灣的電業規劃。

王筱雯解釋「全資源IRP」有4個階段、10個步驟,每一個階段的步驟和目的,都是為了讓公眾能夠以科學評估的結果,來討論各種電力選擇的可行性。王筱雯舉2030年的減碳目標為例,他們使用現有可獲得的減碳目標、電力需求、土地資源等資料,做了50多個模型模擬,再辨識出3個情境,分別是樂觀情境、務實情境和悲觀情境,以評估各種情境的減碳效果與政策落實可行性。

王筱雯特別指出,模擬的目的不是為產出一個解答,而是要在科學評估中納入所有的可能性,盡可能考量所有的情境。即使在當前台灣的制度架構下,要推行「全資源IRP」有其挑戰,王筱雯建議《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作為盤點台灣電力資源的重要基礎,應該納入「全資源IRP」的內涵及流程,並定期追蹤規劃結果。這將是台灣啟動「全資源IRP」重要的第一步。

由於「全資源IRP」參考美國加州將空間選址納入討論的方式,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環境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Grace Wu也分享加州的經驗。 Grace 解釋,在加州,以IRP作為討論機制,最重要的目標是協助所有公、私部門的電力組織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形塑電力系統的優先設置計畫,來引導採購與輸電規劃。

Grace 說明,從發電與輸電的空間規劃上,加州先篩選土地,以確認哪些區域不應該開發。再以篩選後的圖資作為基礎,評估適地性和電力供應曲線的實質需求。在確認擴充的需求後,建立模型評估各種發電組合的可能性。Grace提到這些評估資訊是所有利害關係人都可以獲得與檢視的資訊,所有的公民也都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上網註冊,成為利害關係人,參與討論。最後再依據輸電線路的負載情況,評估或規劃擴充。

在整個IRP流程中,Grace認為除了前面提到的供電組織,以及電力消費者、利害關係人之外,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最主要的職責是監督整個IRP 週期,設定提交計畫的限制,並進行全州建模。Grace認為明確的流程與角色職責分工、利害關係人參與與透明度、促成一致決策的規劃,是IRP在加州成功運行的關鍵特質。Grace Wu也坦言,IRP的精神便是邊做邊學、邊做邊調整,而非等到全部條件都齊備時才進行。

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回應這份指引,指出台電同樣認為公眾參與在當前的電力規劃中,應該扮演重要的角色。鍾年勉說明,隨著再生能源的佔比增加,電力系統開始從過去的集中式,漸漸加入分散式系統,兩者並存,也由單向的無限制滿足需求,轉向雙向的,供需彼此協調的電力系統。

在這個前提下,鍾年勉認為「全資源IRP」確實有可能,協助台灣社會在規劃電力的過程中形塑共識,建立電力規劃核心價值,排序未來開發電源的優先次序。透明的參與過程有助於獲得大多數利害關係人的同意,以及電力工程規劃建置的效率。但鍾年勉也解釋,台電曾試行IRP,但受限於台電以外的數據權限,規劃情境範疇受限,難以達到跨電業溝通的目的。

鍾年勉提醒,在現有的體制下,若要落實「全資源IRP」還有很多實質的關卡待解決,包含上位的土地和資源利用規劃,以及法制、跨部門怎麼溝通合作,都會是執行過程的挑戰。儘管如此,鍾年勉強調IRP是能源轉型的溝通第一步,重要的是跨出並且持續滾動檢討。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