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議題背景:
美國衛生部長小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於9月22日(一)發表關於自閉症的爭議言論,聲稱找到導致自閉症的原因,以及可能治療的方法。小羅伯特·肯尼迪聲稱孕期服用乙醯胺酚會導致孩童發生自閉症,又稱亞葉酸(leucovorin)是治療自閉症的方法,且美國衛生部和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已著手修改乙醯胺酚的風險標示,並批准亞葉酸用於治療自閉症。以上言論受到國內外媒體關注,也引起全球醫療人員與相關研究者強烈抨擊,多位專家引用最新大型研究數據,顯示孕期服用乙醯胺酚與自閉症的發生沒有關聯。
相關連結:
What Is Leucovorin, the Medicine Being Approved for Autism Treatment?
Trump attacks Tylenol as officials unveil highly contentious conclusions on autism
亞葉酸是什麼?對於腦部發育或精神疾病的治療有相關嗎?目前的研究資料告訴我們什麼?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說明民眾應如何看待葉酸與自閉症的相關性。
專家怎麼說?
2025年09月24日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薛一蘋
美國衛生部長小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在2025年四月的記者會強調自閉症對美國的巨大影響,並誓言在五個月内找到增加自閉症盛行率的原因和治療方法。五個月後的2025年九月,他再度召開記者會,聲稱媽媽孕期服用止痛退燒藥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Paracetamol)會導致孩童發生自閉症,並宣稱亞葉酸(leucovorin)是治療自閉症的方法。
自閉症的成因複雜,目前已知遺傳變異、環境因子、和性别三者交互作用而影響自閉症的形成。孕期服用乙醯胺酚可視為是一個環境因子,正面和反面的文献與報導均有,不在此重覆。以下重點放在亞葉酸。亞葉酸,又稱活性葉酸,顧名思義是一種經修飾的葉酸形式,能避免在體內被葉酸還原酶代謝而失去活性。此外,亞葉酸也能透過不同的運送方式進入腦細胞,因此被應用於治療腦葉酸缺乏症(cerebral folate deficiency, CFD)。
腦葉酸缺乏症是一種罕見的腦部病變,其成因在於葉酸無法正常進入腦部。由於腦部主要依賴葉酸受體α(folate receptor alpha, FRα)來運輸葉酸,一旦該受體表現異常或功能受損,便會導致血液中的葉酸無法有效進入腦細胞。葉酸是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維生素之一,腦內葉酸的缺乏自然會影響神經發育及多種神經系統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腦葉酸缺乏症的臨床表現不一定包括自閉症症狀,患者也並非全數為自閉症患者。該病症相當罕見,估計盛行率約為百萬分之一,與自閉症約31分之一的盛行率相去甚遠。
那麼,為什麼小羅伯特·肯尼迪仍會提到亞葉酸與自閉症之間的關聯呢?主要是因為有研究指出,自閉症患者中常見對葉酸受體α產生自體免疫抗體的現象,這會干擾該受體的正常功能,進而影響葉酸進入腦部的過程。由於亞葉酸可透過其他機制進入腦細胞,因此可能有助於繞過這種免疫阻礙,恢復腦部的葉酸水平與功能。在臨床試驗方面,有些小規模研究發現,針對具有這類自體免疫抗體的患者,補充亞葉酸有助於改善症狀。然而,這些試驗並未涵蓋所有類型的自閉症患者。此外,一些研究中的受試者同時接受其他治療,難以單獨評估亞葉酸的實際療效。
在掌握上述背景知識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相關議題。首先,雖然自閉症對個體與家庭影響深遠,但至今仍缺乏明確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原因在於其成因極為複雜。已知與自閉症相關的致病基因多達數百種,且其分子功能各不相同。傳統「一基因對應一療法」的思維模式對於自閉症而言,早已顯得不合時宜,也難以立即見效。因此,可以理解為何小羅伯特·肯尼迪會主張舊藥新用——即便這些治療方式僅對部分患者有效、即便療效尚需進一步驗證,對許多家長與患者而言,仍是一線希望。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臨床試驗中使用的亞葉酸劑量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5 至 2 毫克,遠高於一般成人每日建議攝取的0.4毫克葉酸。這樣的高劑量絕對不宜自行服用,否則可能產生副作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補充。再者,根據西蒙斯基金會(Simons Foundation)所建立的自閉症致病基因資料庫,葉酸受體α並未被列為自閉症的致病基因,唯有葉酸還原酶被納入清單中。從遺傳觀點來看,雖然葉酸代謝與自閉症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但其影響力並不明顯。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葉酸早已是婦產科醫師建議孕婦每日補充的維生素B群之一,建議劑量為每日0.4 至 0.8毫克。台灣孕婦常服用的綜合維他命品牌,每錠則含有0.53毫克葉酸。在非基因突變的情況下,透過正常飲食與補充營養品,理論上不太可能出現嚴重葉酸缺乏的情形,更不太可能因此導致胎兒罹患自閉症。
2025年09月25日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 倪信章
自閉症(自閉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疾患,影響約1%的台灣兒童。自閉者會出現社交溝通的困難伴隨重複固執的行為。一般來說,積極療育下,自閉症狀會隨著年紀增加而略微改善(個別差異大),但大多自閉者在成年時期的症狀仍持續並影響他們的生活。
目前自閉症並沒有明確有效的生物性治療方式,大多依賴行為治療,調整核心困難。雖然有一些藥物,例如理思必妥(Risperidone)、安立復(Aripiprazole),可以提升自閉者情緒調節能力,但這些藥物沒有辦法改善自閉者的核心症狀。近年來,生物性介入的研究持續進行,在自閉症的治療具有潛力,包括催產素(Oxytocin)、調整腸道的益生菌以及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等,但相關研究目前尚缺乏明確一致的結論。
葉酸(Folic acid)是維他命B9,經過二氫葉酸還原酶(DHFR)還原為四氫葉酸(THF)後,可以參與 DNA、RNA 和蛋白質合成。葉酸在神經發育有重要的角色,不僅影響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表現、更參與基因表現、大腦髓鞘形成與DNA修復等工作,母親懷孕期間適時的補充葉酸可以降低胎兒神經管缺陷的風險,並影響嬰幼兒神經發展與認知能力的表現。亞葉酸是四氫葉酸的衍生物,屬於活性葉酸的一種,不需經過活化,就可以進入葉酸代謝循環作用。臨床上,倘若參與葉酸轉換的酵素出現異常,就會使用亞葉酸而非葉酸來幫助個案,常使用在葉酸拮抗劑中毒或者癌症的輔助治療。
過去動物研究發現,老鼠孕期母體葉酸缺乏與其後代出現自閉行為模式相關。幼兒研究發現,部分自閉者出現自體抗體異常,影響葉酸代謝途徑與表現。因此,補充葉酸是否可以幫助改善自閉者的困難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2018年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的隨機雙盲研究發現(1),高劑量亞葉酸補充12週,可以顯著改善自閉者(平均七歲)的言語交流,倘若受試者有葉酸自體抗體異常的話,治療效力更好。除了言語交流外,跟對照組相比,亞葉酸可以提升自閉者的適應功能並改善自閉者的核心困難。另一篇2024年發表在《歐洲兒科》(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的隨機雙盲研究發現(2),跟對照組相比,連續服用亞葉酸24週可以改善自閉症(2-10歲)的核心症狀與內化行為表現。與先前研究類似,如果自閉者有葉酸自體抗體異常的話,服用亞葉酸對行為的幫助會更為明顯。上面兩個研究發現,在適當的劑量下,服用亞葉酸並沒有出現重大的副作用,治療組與對照組在副作用的發生上並沒有明顯的差異。2025年發表在《營養神經科學》(Nutritional Neuroscience)的文獻,回顧了52 項研究共10429位自閉者(3),研究對於大部分自閉者的葉酸攝取是否不足並沒有一致的結論,而且母親懷孕期間攝取葉酸與子女是否有自閉症的風險沒有關聯。儘管部分研究發現,補充葉酸對於自閉症的溝通和社交行為有助益,但必須考量到自閉症的個體性與差異性,未來仍需更多嚴謹的研究來驗證葉酸與自閉症的關聯。
自閉症是一個個體差異性很高的神經發展疾患,每位自閉者的成因與臨床表現有很大的差異。單一一種介入方法是否可以改善所有自閉者的困難仍需要保守看待。期盼未來學界和政府可以挹注更多的資源與研究經費,發展更多元的生物性治療方式,讓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嘉惠自閉者和他們的家庭。
2025年09月26日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王亮人
美國總統川普與衛生部長小羅伯特·甘迺迪近日接續發表爭議言論,聲稱孕婦服用鎮痛解熱藥物泰諾(Tylenol)會導致孩童發生自閉症。事實上自閉症的成因相當複雜,涉及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腦部發育異常,進而導致患者在社交、溝通和行為出現特徵,因此不應將自閉症簡化歸咎於單一外在因素。
最多實證醫學支持的自閉症主流治療方式,是以早期療育、針對目標行為介入來改善社交溝通,另外有些精神科藥物可以減緩躁動症狀。但近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核准「亞葉酸」作為自閉症的治療選項,引起許多病家與醫療人員關切。究竟亞葉酸是甚麼? 真能治療自閉症嗎?
葉酸是維生素B9的天然形式,有助於人體生成紅血球,對細胞與神經生長非常重要。過去有研究發現部分自閉症患者存在「葉酸受體α抗體(FRAA)異常」或「腦部葉酸不足」現象(4)。「亞葉酸」是葉酸的一種活性形式,可用於緩解某些抗癌藥物造成的毒性反應、或治療特定型態的貧血。因而有學者假設補充亞葉酸能直接被腦部利用而改善自閉症。
目前確實有幾個小型隨機對照試驗(RCT)與開放式研究顯示,攝取亞葉酸能改善某些自閉症的症狀。最初是美國阿肯色州兒童醫院的弗萊(R. E. Frye)博士於2013年(5)與2018年(1)的研究,顯示在48名自閉症兒童中,給予12 週的高劑量亞葉酸(每日每公斤2 mg,最大劑量50 mg/日)比起服用安慰劑的兒童,語言溝通改善程度較大,尤其在「葉酸受體α抗體異常」的病童效果更為顯著。接下來世界各國團隊仿效類似劑量與研究方法,包括法國 (2020年、19名兒童,追蹤12週)(6)、伊朗(2021年、55 名兒童、追蹤10 週)(7)、印度(2024年、80 名參與者, 追蹤24 週)(2),中國(2025年、80 名參與者,追蹤12週)(8)的研究報告都有類似的發現。
儘管目前有一些正面的研究成果,但樣本數小而證據略顯薄弱,仍然需要更大規模(個案數超過100)與長期追蹤的高品質臨床試驗,來確認亞葉酸對自閉症的效益。因此目前暫不宜將亞葉酸視為治療自閉症的特效藥,持續的早期療育與教育協助仍為最多醫學證據支持的自閉症介入方式。
2025年09月26日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 張俊鴻
1. 自閉症成因與治療:最新研究與臨床現況
之前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引起大眾對自閉症的關注。自閉症不代表缺陷,而是一種多元神經發展狀態,治療重點在於幫助患者發揮潛能,提升生活品質。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自閉症的核心症狀包含兩大面向:一是社會溝通與互動障礙;二是侷限、反覆且固著的行為或興趣。研究顯示,約 70% 自閉症者具有某些特殊才能,其中 52% 具備記憶力方面的優勢,但同時約有 45% 個案合併智能不足,需要更多支持(9,10)。
自閉症的成因十分複雜,屬於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雖然影響顯著,但即使是同卵雙胞胎,也並非 100% 會同時出現自閉症。此外,父母年齡較高、孕期接觸空氣污染(如 PM2.5)或其他化學物質,都可能增加風險。腦部影像研究亦發現,自閉症兒童與健康兒童的腦部連結與神經傳導功能有差異。
目前尚無能「治癒」自閉症的藥物,治療與支持方式以早期介入為核心,包括行為治療(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語言與職能治療,以及針對共病的藥物治療。家庭教育與社會支持也至關重要。新興研究如腦刺激、腸道菌相調控等,仍在探索中。
2. 亞葉酸是什麼?對於各個發展時期的大腦有什麼幫助或是影響?能夠治療自閉症嗎?
亞葉酸(又稱甲醯四氫葉酸)是還原型葉酸,能直接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對腦部發育及神經傳導十分重要。近年研究發現(4), 部分自閉症患者存在「中樞葉酸缺乏」,原因之一是體內出現葉酸受體α自體抗體,導致葉酸難以進入腦細胞。對於這類患者,補充亞葉酸有機會改善社交互動、語言表達與情緒易怒等症狀。
2024年發表的研究納入110位自閉症門診個案(11),檢測葉酸受體α自體抗體及可溶性葉酸結合蛋白(sFBP),並依需要接受亞葉酸治療。結果顯示,帶有sFBP的患者自閉症症狀較嚴重;FRAA結合型抗體濃度越高,常伴隨更嚴重的易怒行為,但同時預測對亞葉酸治療的反應更佳。接受治療者在社交反應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 SRS)的多數分項以及行為檢核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的易怒分數均有顯著改善。研究指出亞葉酸對部分自閉症兒童可能有效,但仍需更大型的隨機對照試驗驗證。
3. 我們應該如何解讀或是看待這些不同結果的研究?
上述的臨床研究與小型雙盲試驗顯示,亞葉酸能改善部分自閉症核心症狀,尤其在葉酸受體抗體陽性的孩子,療效更明顯。然而,目前證據多來自單一治療中心或有限樣本,劑量與療程最佳化仍待釐清。
必須強調,亞葉酸並非自閉症的「治癒藥物」,而是具有潛力的輔助治療。未來仍需大型、多中心的雙盲研究與統合分析,才能進一步納入臨床治療指引。家長若有疑問,建議與專科醫師討論,避免自行使用。
參考文獻
- Frye RE, Slattery J, Delhey L, et al. Folinic acid improves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language impairment: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Mol Psychiatry. 2018;23(2):247-256.
- Panda PK, Sharawat IK, Saha S, Gupta D, Palayullakandi A, Meena K. Efficacy of oral folinic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Eur J Pediatr. 2024;183(11):4827-4835.
- Vasconcelos C, Perry IS, Gottfried C, Riesgo R, Castro K. Folic acid and autism: updated evidences. Nutr Neurosci. 2025;28(3):273-307.
- Rossignol DA, Frye RE. Cerebral Folate Deficiency, Folate Receptor Alpha Autoantibodies and Leucovorin (Folinic Acid) Treatment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Pers Med 2021;11.
- Frye RE, Sequeira JM, Quadros EV, James SJ, Rossignol DA. Cerebral folate receptor autoantibodie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Mol Psychiatry 2013;18:369-381.
- Renard E, Leheup B, Gueant-Rodriguez RM, Oussalah A, Quadros EV, Gueant JL. Folinic acid improves the score of Autism in the EFFET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 Biochimie 2020;173:57-61.
- Batebi N, Moghaddam HS, Hasanzadeh A, Fakour Y, Mohammadi MR, Akhondzadeh S. Folinic Acid as Adjunctive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Inappropriate Speech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A Double-Blind and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 Child Psychiatry Hum. 2021;52:928-938.
- Zhang C, Chen Y, Hou F,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High-Dose Folinic Acid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The Impact of Folate Metabolism Gene Polymorphisms. Nutrients 2025;17.
- Happe F. Why Are Savant Skills and Special Talents Associated with Autism? World Psychiatry. 2018;17(3):280-281.
- Meilleur AA, Jelenic P, Mottron L. Prevalence of Clinically and Empirically Defined Talents and Strengths in Autism. J Autism Dev Disord. 2015;45(5):1354-1367.
- Frye RE, McCarty PJ, Werner BA, Scheck AC, Collins HL, Adelman SJ, et al. Binding Folate Receptor Alpha Autoantibody Is a Biomarker for Leucovorin Treatment Response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 Pers Med. 2024;14(1).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