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非營利機構TransitionZero受Google支持,模擬亞洲五國(日本、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台灣)之電力系統,探討2030年資料中心使用全時無碳電力(Carbon Free Electricity, CFE 24/7)對於電力系統的影響。報告運用開源電力模型PyPSA,以每小時為單位的解析度,模擬2030年去碳化電力系統的發展。報告也分析不同制度(年度匹配與逐時匹配)、不同CFE目標占比與技術可行性下,各類無碳電力資源的建置需求,以及對發電成本與碳排放的影響。

報告摘要

  1. 報告假設,2030年無碳電力(簡稱CFE)用戶,需要的CFE電量為全國總用電量的5%,約160億度。在這個電力需求下,報告認為在逐時匹配制度下,CFE80對系統與用戶最具效益。CFE80情境可使電力系統減碳5百萬公噸,並節省10億美元燃料成本;對CFE用戶而言,在購電合約中每度電的發電成本,也低於歷史電價。
  2. 報告考量本土化技術參數、政策目標與再生能源發展趨勢,設定模擬情境,各情境再分別以三個技術組合來模擬,作為主要分析的工具。三種技術組合,分別是組合1傳統再生能源(太陽光電、陸域風力、離岸風力、地熱、儲能電池);組合2是組合1加上液態空氣儲能、組合3是組合2加上創新火力發電技術(氫氣混燒、碳捕存發電)。
    1. 報告評估,若以協助用戶達到CFE80為目標,在技術組合1的情境下,優先增加太陽光電、陸域風力及地熱,成本較低。雖然以單一再生能源而言,地熱成本高於離岸風力,但地熱的基載特性與資料中心用電特性相近,故優先導入地熱可節省大量建置儲能電池的成本。
    2. 當CFE目標高於80%之後,基於離岸風力發電量大,但具季節差異的特性,需要建置大量儲能電池輔助,以滿足CFE的缺口。但若導入液態空氣儲能技術(技術組合2),有助於跨季節的電力儲存,可以削減離岸風力與儲能電池的需求。若再導入創新火力發電技術(技術組合3),燃氣電廠搭配碳捕存技術可以更進一步削減太陽光電、離岸風力和儲能電池需求量。若技術組合3的創新火力發電技術足夠成熟,可以降低離岸風力需求,系統也可以不需液態空氣儲能。
    3. 無論是哪一種技術組合,都可以預期當CFE目標高於80%之後,系統成本將快速增加。
  3. 考量採用CFE的減碳效益,當CFE達到80%時,CFE80的情境下,電力排放係數,低於年度匹配的情境。意即,當CFE達到80%,逐時匹配的每度電力排碳量會低於年度匹配的每度電力排碳量。在CFE100情境下,導入新技術後整個系統的碳排放量,相較技術組合1反而增加,因為導入新技術大幅降低再生能源餘電售回電網的量,也降低了電網中火力發電被取代的量,但相較於基準情境的系統碳排放仍然較低。
  4. 報告也納入台灣關鍵的三項減碳政策,包括碳費價格、產業部門對CFE的需求,以及重啟核三,以評估不同政策變化對於推估結果的影響。
    1. 碳價格:原始模擬情境設定,碳價格將由2025年每噸新台幣300元,逐漸提升至2030年每噸新台幣1,600元。如果2025-2030年碳價格不變,皆為新台幣300元,在逐時匹配情境中,對無碳電力裝置量影響不大,但由於電網中火力發電的成本降低,也降低了購電合約中餘電售回電網的動機,因此降低了節省燃料的幅度,使整體系統成本上升。
    2. 由於「2030年CFE用戶,需要的CFE電量為全國總用電量的5%」是這份模擬報告的關鍵假設,如果CFE需要的電量改變,會因選擇的技術組合不同,有不同程度的成本影響。在年度匹配情境,受影響的是最昂貴的氫氨混燒機組裝置量(其為邊際技術選項[1]),而逐時匹配情境因為系統同時考慮成本與可靠度,其邊際技術為變動性最大的太陽光電。另外,如果CFE電量需求增加,也會增加系統成本和購電合約中每度電的成本。
      1. 但在CFE100情境中,CFE需求量上升,反而使購電合約中每度電的發電成本下降,因為原情境中的CFE100為了滿足最後的無碳電力需求,採用各項邊際技術,以符合最高峰的CFE需求,導致無碳電力設備過度設置。因此當需求上升,原本的設備已可因應大部分的電力需求,新增設備的需求有限,反而可以降低購電合約中每度電的發電成本。
    1. 核三重啟:核三機組被視為系統資源,其重啟與否對於技術設置量與成本皆無顯著影響。
  1. 綜觀評估結果,報告認為地熱與離岸風力,是達成CFE逐時匹配的關鍵技術,但高設置成本、供應鏈限制與再生能源的資源不確定性,不利於這兩項技術發展。臺灣政策應著重解決技術發展的挑戰,提升市場投資信心,加速技術的實現。
  2. 臺灣現行的無碳能源認證系統,僅有「再生能源憑證」(簡稱T-REC)。T-REC的無碳電力來源認定,並未包含儲能電池,不利於用戶達成CFE目標,建議應納入無碳電力認定機制調整的考量與策略。
  3. 若不導入新興技術(液態空氣儲能、氫氨混燒、碳捕存等),要達到CFE100,各類再生能源均需達到模型設定的最大潛力,仍有實務挑戰。導入新興技術可削減再生能源設置需求,其中燃氣電廠搭配碳捕存技術最具效益,但存在碳洩漏問題,​​減碳效果與碳移除效率高度相關,政策規劃應將此潛在問題納入考量。

 

[1]:在一個系統(像電力、減碳政策或產業供應鏈)裡,滿足電力需求最後缺口時,會被啟用、擴建或採用的那種技術。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