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議題背景:
2025年截至9月底,共計有47項藥品退出台灣市場,其中多數有學名藥可供替代,而其他有21項無完全相同的學名藥,得選擇其他銜接藥品 。另外,部分藥品如特定免疫抑制劑仍須以專案進口。對於藥品退出市場的現象,許多醫療專業人員或藥師提出「差額負擔」的概念,衛福部長表示此方式可能不利於學名藥國產化的推動,引起多方辯論。
缺藥現象的成因與效應複雜,也相輔相成,從新藥開發成本、學名藥生產成本、到健保給付制度、藥品法規、醫療院所營運,甚至是目標市場的規模與特色,各種因素相互影響。在健保點數連年折扣下,差額負擔這些年來不斷被提起,被認為可以減緩台灣的缺藥現象。
相關連結:
台灣為什麼會缺藥?差額負擔又是什麼?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說明缺藥現象的成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專家怎麼說?
2025年11月6日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台灣藥物基因體學會理事長 張偉嶠
藥價政策的兩難:科學計算與人性考量的藝術
「缺藥」問題是一個全球的問題,並非只發生在台灣,全球其他各國也都面臨缺藥物問題。為什麼發生缺藥?大概有幾個原因:第一,生產成本上升,例如因地緣政治風險提高、區域戰爭及COVID19疫情後所導致的能源價格上升、國際運輸成本變貴;第二,原料藥(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API)供應高度集中於印度與中國,生產來源單一,易造成供應不足與斷鏈風險;第三,藥價過低,市場失衡,廠商無利可圖而退出市場。差額負擔制度近來引發熱烈討論,該制度被認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缺藥的問題。
新藥與學名藥的藥價是怎麼定出來的?
新藥為什麼昂貴?因為新藥擁有專利保護期內獨家銷售的權力。由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保證了發明人的回報,這樣才能吸引優秀大腦,吸引敏銳的資金,良性循環下帶動製藥科技的創新與發展。一款新藥從臨床前研究走到上市,平均需十年以上、投入數億美元,藥廠在有限的專利保護期內,必須回收巨額研發成本。雖然新藥都有專利保護期,但專利保護的時間也包含了藥品審查的時間,雖然查驗登記審查所耗用的專利期,廠商可以申請專利延長,但最長僅可延長5年。因此,藥廠必需在有限的專利保護時間內趕緊獲利,當回收成本的時間有限,新藥的藥價自然不會便宜。
台灣的新藥定價主要採行兩種主要定價模式。
一、國際藥價比例法:政府參考美、日、英、瑞士、比利時等十個國家藥價,推算合理價格。此法可避免藥價過高,也可以確保與國際藥價接軌。
二、療程劑量比例法:以新藥與現有藥品的整體療程費用進行比較,當新藥的療效或安全性更佳,則可適度提高價格。
但是,一旦專利期屆滿後,學名藥得以進入市場。第一家學名藥通常可獲原廠藥價的80%至90%,當後續越來越多學名藥進入市場後,則藥價就會開始大幅下降。
為什麼學名藥的藥價較為便宜?因為新藥開發需要投入龐大的研發與臨床試驗費用,並持有專利。而學名藥可免除大部分新藥研發與完整臨床試驗的程序,但仍需通過生體相等性試驗(Bioequivalence, BE)以證明與原廠藥之等效性。因此,其生產成本較低,價格亦通常顯著低於原廠藥。然而,如果學名藥的藥價過低、利潤受到壓縮,不僅可能使原廠藥退出市場,也可能使學名藥廠缺乏持續生產的誘因。當供應鏈集中於少數幾家業者時,只要原料或產線出現問題,缺藥便會立刻出現。
差額負擔是什麼?
所謂差額負擔,指的是當健保為某項藥品設定給付價格後,若病人選擇價格較高的藥品,需自行負擔超出部分的費用。例如,若健保給付價格為10元,而原廠藥售價為15元,則病人需自付5元差額。
這制度的潛在好處為:讓病人擁有選擇權、似乎也可以緩解健保支出,讓藥廠也能維持合理利潤、持續供應市場。風險則在於醫療的不平等,如:富人與窮人使用不同藥物,可能引發社會觀感上的分歧;若政府因此降低對健保藥價調整的積極性,將削弱整體藥價管理的公平性與彈性。此外,醫師可能因推薦較高價藥品而遭質疑,甚至使制度演變為變相的自費醫療。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差額負擔制度,並妥善界定其適用範圍,其實相當不容易。
藥物定價是一門科學更是藝術,牽涉成本、研發、風險與社會責任的權衡。政府如何在藥廠合理利潤與患者生命權之間取得平衡?又該如何在維繫社會公平與制度永續之餘,不要傷害病人的期待?藥價不僅是經濟問題,更觸及人性最深層的情感:患者的痛苦、家庭的焦慮、及社會對醫療體系的信任與期待。這是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仍需努力尋求解方。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02-7709-5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