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譯自:ScienceDaily

2018年8月初,中國確診出首例非洲豬瘟。由於非洲豬瘟目前無疫苗可抑制,加上其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很強,使得我國作為鄰近國家也開啟了相應的防疫措施。為此,特轉譯ScienceDaily所報導關於對抗非洲豬瘟的新科學報告。值得注意的是,該篇報告所研究的模型主要針對「非洲豬瘟的孤立病例」提出管理措施,與我國目前的現況(無非洲豬瘟但鄰近感染區)有所差異,但其相關措施仍可作為我國參考之依據。

  2018年12月12日

摘要:
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發佈了一份歐盟境內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現況的新科學報告。該報告尤其描述了如果發生孤立的病毒感染爆發(isolated outbreak of the virus infection),即如果在當前傳播範圍之外的國家被檢測到非洲豬瘟病毒時,歐盟成員國應採取哪些管理措施。
※這些建議的科學依據,來自於萊比錫的海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Helmholtz-Zentrum für Umweltforschung,簡稱UFZ,英譯 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模型建置的團隊。

內容:
與前一年(2017年)相比,非洲豬瘟持續蔓延。連實際上遠離東北歐疫區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都通報了新疫情。甚至在距離德國邊境僅60公里的比利時,也發現許多死亡野豬。顯然這種病毒已經找到透過人類進入比利時的路線,而不是憑靠野豬的遷移或是自由放養的家豬進行傳播。在歐盟,人們非常擔心可能在任何一地突然發生非洲豬瘟,產生重大的經濟影響。

因此,由漢斯—赫曼.托克(Hans-Hermann Thulke)博士領導的UFZ模型建置團隊受到歐洲食品安全局委託,調查三種不同基準情境並評估當前的管理措施:首先,遠離當前疫情的無非洲豬瘟區域。其次是仍無非洲豬瘟但鄰近感染區,並且因爲有野豬而感染風險更高的地區。第三,那些遠離當前非洲豬瘟疫情,但病毒突然孤立爆發而需要立即採取行動的區域。

第三種情況(非洲豬瘟的孤立病例)目前特別受到公眾關注,因此成為UFZ模型建置團隊的焦點。托克博士說:「難的是不可能預測豬瘟會在何時、何地,以及以何種程度發生」。為了處理野豬中單一孤立的非洲豬瘟案例,歐洲食品安全局提出了三種周邊管理區域:防止野豬從最中心的核心區域離開,此核心區域人們也不能進入。核心區則被緩衝區圍繞,緩衝區本身再被更大的密集狩獵區圍繞,獵人在狩獵區應該積極追獵野豬。

UFZ研究人員透過改變策略參數來模擬不同情景,例如管理區域的大小、狩獵強度、死亡野豬的清理比例,防護圍籬的穿透程度或發現野豬屍體的可能性。模擬的結果將用來評估哪種控制措施最可能阻止非洲豬瘟進一步傳播。

考量到嚴格的生物安全狀況以控制病毒擴散,這個模型結果顯示了快速收集和處理死亡野豬的重要性。這是合理的,因為健康的野豬很可能近距離接觸到受非洲豬瘟感染的病豬屍體,進而染病。例如,因為被射擊的野豬大量集中在狩獵區,如果我們能移除20%的野豬屍體,成功控制病毒傳播的機率就是80%。核心區和緩衝區一旦建立好,在非洲豬瘟擴散至緩衝區外之前,就能爭取到寶貴的時間、預防性消滅狩獵區周圍的野豬族群。此外,愈早移除核心區的野豬屍體,成功的機會愈高。而除了上述例子,如果能即刻移除兩倍的野豬屍體(即40%),同樣也有很高的成功機會,且不需大規模獵捕野豬。

然而,上述的管控方式只有在孤立案件發生時,才有意義。托克博士說:「如果病毒的擴散區域已經擴大,有更長的邊界必須防護,我們的模擬顯示這種核心控制方法便不再有效」。這符合實際經驗,意即一旦疾病確立,就很難防止疾病持續傳播。「在這方面,我認為處理孤立案件時,一致地貫徹這一措施是不應浪費的機會」托克博士解釋道。此最新分析根據UFZ過去20年建立模型經驗,被用來支持有關狂犬病、口蹄疫和非洲豬瘟的動物健康決策。

根據UFZ研究員的說法,德國和其他歐盟成員國能從歐洲食品安全局的關鍵報告中得出結論。「基於這份報告,區域疾病管理能夠為可能爆發的非洲豬瘟孤立案件,制定應急計畫」托克解釋道。當局應該何時干預?核心區的邊界需要何種類型的圍欄?誰射擊野豬?屍體將置於何處處理?這些是每個成員國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的報告,而能得出具體答案的問題。 托克博士說:「有鑑於此,成員國有機會在現有的緊急計畫中添加更多細節,並運用資源完成建置」。

歐洲食品安全局提供食品安全相關的科學建議,給歐盟執行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盟會員國。每一年它都會向歐盟執行委員會發布非洲豬瘟相關報告,該報告不止呈現非洲豬瘟在歐盟會員國的目前盛行狀況,也會處理特定的議題。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