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與工商時報合作,並刊載於〈科學家新視野專欄-龍蝦的復育與養殖之路

文/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陳歷歷教授

在全世界分布的260種龍蝦中,目前只有三種科別的龍蝦具有商業價值,分別為:海螯蝦科(Nephropidae)、龍蝦科(Palinuridae)以及蟬蝦科(Scyllaridae)。其中較知名的物種有海螯蝦科裡的波士頓龍蝦、加拿大龍蝦;蟬蝦科裡的海戰車、蝦蛄;而臺灣常見的龍蝦科物種,波紋龍蝦、日本龍蝦和錦繡龍蝦。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統計,2018年全球龍蝦產量達到30.6萬公噸,其中海螯蝦科最多,約佔總產量的65%;龍蝦科最少,僅約佔總產量的15%。由於龍蝦具高經濟價值,開發龍蝦養殖一直受到高度關注,但2018年龍蝦養殖產量為1760公噸,僅佔龍蝦總產量的0.5%,顯示龍蝦養殖仍然有無法突破的因素。

目前越南與印尼是少數養殖龍蝦成功的國家,這兩個國家能夠成功養殖龍蝦主要受惠於周邊海域中有豐富的龍蝦稚蝦。因此這兩個國家養殖龍蝦的方式類似鰻魚養殖的養肥模式,也就是捕撈海域中俗稱玻璃苗的龍蝦稚蝦後,將稚蝦圈養於養殖槽或是海上箱網中,以魚貝類等生餌飼養至可上市的成體。

其中,印尼是目前龍蝦稚蝦捕撈數量最多的國家,推測是因為印尼海岸線長,而且附近有龍蝦種蝦的產卵區。印尼的龍蝦稚蝦主要捕獲區為峇厘島(Bali)與龍目島(Pulau Lombok)周邊海域,2013~2014年捕獲量有300萬隻,近年捕獲量下降,但估計也約有200萬隻。以往印尼的玻璃苗多銷往越南進行養殖,臺灣與中國大陸也有零星養殖戶進口。印尼政府意識到龍蝦養殖的經濟價值,自2015年起開始管制龍蝦種蝦以及龍蝦稚蝦的出口與執法,試圖複製越南養殖模式到印尼發展,目前也逐漸看見成果。

中國、臺灣、日本等亞洲各國過去也嘗試複製這種龍蝦養肥模式,但都因為其海域缺乏龍蝦稚蝦的資源而受限發展,尤其在印尼管制龍蝦出口下,合法出口的龍蝦稚蝦苗價格,更是從波紋龍蝦苗1隻2美元漲到4美元、錦繡龍蝦1隻5美元漲到10美元,對於養殖發展更為不易。

從過去鰻魚養殖的經驗可以想見,這種以捕撈稚蝦的養肥模式若是沒有嚴密的調查及管控種蝦資源,很容易造成物種的資源耗竭。尤其龍蝦的迴游範圍廣泛,更牽扯到許多複雜的國家海域等問題。雖然臺灣缺乏龍蝦稚蝦的天然資源,但是海域中仍有豐富的龍蝦與蟬蝦種蝦資源,開發培育種蝦孵化及龍蝦幼苗技術將會是臺灣發展龍蝦養殖產業的關鍵重點。

雖然各國投入龍蝦養殖研究已經近百年的時間,但是目前仍未能實現龍蝦商業化養殖,其中最大關鍵在於龍蝦科及蟬蝦科在幼苗階段(葉狀苗)的浮游期時間過長(0.5~1.5年)且食性未知,使得龍蝦無法像一般的魚蝦達到完全養殖。日本、澳洲、印度等國在龍蝦培育的研究起步較早,有許多研究結果可供參考。日本廣島大學曾發表以水母餵食龍蝦苗,我們在實驗室實際操作後發現龍蝦苗看似愛吃水母,事實上龍蝦苗是搭著水母在水中一邊漂浮移動一邊順便吃,但若只餵食水母,龍蝦苗大一點後容易死亡,推測是因為人工養殖環境缺乏其他食物來源,龍蝦苗因營養缺乏而死。因此,我們研發出複合式配方的中性浮力凝膠餌料,可模擬水母漂浮讓蝦苗攀附在上面抓著吃。此舉一方面能補充人工環境中葉狀苗成長所需要的營養,並能隨著成長階段不同調整營養成分;另一方面能透過投餵量控制水質。目前有關龍蝦苗培育的設備「水產生物幼苗沉水培育系統及其方法」和飼料製作「水產生物適用管供式凝膠飼料、其餵食系統及其方法」已在申請專利中。

臺灣地小人稠,天然條件不適合發展大規模養殖業,因此開發高經濟養殖物種與發展關鍵養殖技術是水產養殖未來發展的方向。現今臺灣海域中有豐富的龍蝦與蟬蝦種蝦資源,開發天然龍蝦飼料對於突破目前龍蝦養殖業困境有關鍵性的幫助。

資料來源:甲殼類病毒學及免疫學研究室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