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此篇是專家回應三接與藻礁保育對焦會議中的延伸提問。

對焦會議的影片:三接與藻礁保育、能源轉型關係對焦會議

對焦會議文播稿:三接與藻礁保育、能源轉型關係〈對焦會議〉 文播

請參考SMC團隊整理之〈藻礁生態溝通平台公開資料〉。

專家怎麼說?

2021年4月22日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林千翔

1.如何判斷耳石的資料是反映魚類多樣性還是沉積的強度?

沉積物中生物遺骸的豐度確實會受到沉積物本身的沉積量、沉積速率等影響。如果是同一時間點,生物遺骸的量相同時,在沉積速率高的地方因為沉積物較厚,找到生物遺骸的機會就相對較低。因此,設定欲研究的時間點和當時的沉積速率,是判斷生物豐度的重要指標,我們可以從沉積物或是岩心樣本的顆粒、重量、定年等進階分析取得相關數據。哈德(Heard)等人在2021的研究[1]雖然有沉積物與耳石密度的資訊,但並無沉積速率相關數據,所以目前僅能提供在一較大範圍內藻礁的沉積環境裡魚類耳石的豐度趨勢;此研究與我其他研究的採集經驗比起來,樣本數目也顯然不足。儘管如此,以同為藻礁的沉積環境來說,這幾個藻礁沉積物樣本的顆粒在顯微鏡目視下仍能初步判定相似。其實先前從來沒有人研究相關沉積環境裡的魚類耳石,所以當初在哈德的實驗設計並沒有預期會有任何魚類遺骸可以存在藻礁的沉積環境裡,這個研究的影響力其實在於首次發現藻礁沉積環境的魚類耳石與未來的研究潛力,當進階分析如沉積學、定年、耳石同位素(包含以下的相關回應),甚至是完整呈現其他生物類群的群聚重建時,這些細節將可望獲得解答。

2.耳石的研究可以判斷水深15米有藻礁生態嗎?

耳石在沉積物裡能反映的是一特定時空範圍內魚類的群聚構造,15米這個空間尺度的範圍太過狹窄,我不認為耳石的研究能回答此題,哈德等人2021研究的樣本採集也與此無關。

3.如何採樣耳石沉積物,並從耳石資料推測大潭G2有複雜的生物掠食性活動呢?

我想這題想問的應該是:是否能從耳石檢測有無複雜的食物網或是生物間的交互活動。從哈德2021的研究結果並不能斷言大潭G2的魚類群聚活動是複雜或簡單,因為耳石的資料能反映的事實,是大潭G2有相對較多的攝食行為。由於耳石沉積的機制主要是魚死後遺骸進入沉積物[2],所以樣本內有較多相同耳石指的是在相同條件下,單位時空間內有更多食物、攝食、能量轉換,並非代表複雜的食物網結構。雖然更多樣的耳石有較高魚類多樣性的趨勢,但是並不能證實這些物種間就有直接的交互活動,而直接斷言有較「複雜」的掠食性活動。不過未來若能分析耳石的碳氮同位素,就有機會比較不同樣本間同一類群的魚類是否曾經歷不一樣的食性位階、結構或較複雜的攝食。

參考文獻:

[1]Heard, J., Tung, W.-C., Pei, Y.-D., Lin, T.-H., Lin, C.-H., Akamatsu, T, Wen, Colin K.-C.*, (2021). Coastal development threatens Datan area supporting greatest fish diversity at Taoyuan Algal Reef, northwestern Taiwan. 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31: 590–604. DOI: 10.1002/aqc.3477

[2]Lin, C.-H.*, De Gracia, B., Pierotti, M.E.R., Andrews, A.H., Griswold, K., O’Dea, A., (2019). Reconstructing reef fish communities using fish otoliths in coral reef sediments. PLoS ONE 14(6): e0218413. DOI: 10.1371/journal.pone.0218413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