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4月16日在網站上公告了14個與海洋、地震、河口相關的公開數據資料庫,即將於五月停止運作,並且不可再取得資料的消息。

關閉的資料庫清單如連結:https://www.nesdis.noaa.gov/about/documents-reports/notice-of-changes

美國的研究單位,像是哈佛大學開始建立備份援助系統美國氣象學會也呼籲研究者採取行動,向所在地參眾議員反應。這些資料庫關閉對學術研究有什麼影響?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科學家提供觀點。

專家怎麼說?

2025年04月21日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曾筱君

NOAA於2025年4月16日公告,5月5日起將關閉14個與海洋、地震、河口相關的公開數據資料庫,並且不可再取得相關資料。海洋學門的計畫主持人們也於台灣時間4月18日收到國科會的通知,提醒相關研究者即早下載所需資訊。收到此一震撼消息,相信對國際地球科學、地震、海洋與環境的研究者衝擊很大,然而在目前美國的政治氛圍下,似乎也不令人驚訝!

我本身的研究主要著重於海洋現場採樣與分析,對NOAA資料庫的依賴度不高,然而海洋的採樣工作受天候的影響很大,NOAA資料庫的衛星資料協助我們判斷和理解沒有出海時間段的海域狀況(海溫及葉綠素變化等),還有大規模大範圍的海表變化情形。這些資料提供我們在做區域研究時,也能掌握整體海洋環境的變化狀態。NOAA 關閉資料庫,對仰賴衛星遙測與數值模式進行研究的全球研究者和使用者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本身沒有自有衛星或缺乏合作衛星機構的國家而言。

這些對地球科學、地震、海洋與環境研究所造成的影響,將進一步反映在各國針對氣候變遷、颱風預警、地震防災與環境永續等政策的規劃與判斷上。儘管我們正處於人工智慧的時代,但若缺乏基礎數據與開放資料庫的支撐,AI 終究也只能停留在『工人時代』的層次,難以發揮其真正潛力。

2025年04月21日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羅敏輝

Q1. NOAA 的資料庫對研究上的幫助是什麼?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長期以來提供涵蓋多種時間與空間解析度的地球環境資料,包括溫度、降雨、海洋、地質與地震等相關資訊,這些資料對地球科學研究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舉例來說,透過 NOAA 的觀測或模擬資料,科學家可以追蹤熱浪與暴雨等短期天氣事件的變化,也能分析長期氣候變遷趨勢,探討全球暖化與其衝擊等相關問題。這些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地球系統的運作機制、建立數值模擬模型,並進一步制定應對氣候變遷的策略。

Q2. 資料庫的關閉會影響全球與台灣的研究嗎?
會的,影響深遠。NOAA 的資料廣泛應用於全球的地球系統研究與氣候模式研發,許多國際研究高度依賴這些高品質的資料作為分析基礎。資料庫一旦關閉,不僅削弱科學界的觀測能力,也會中斷全球資料整合。NOAA 預計關閉的資料服務不僅僅限於氣候觀測,也包括海洋、地震與沿岸資料(如列表中的 Estuarine Bathymetry、G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World's Oceanic Crust、Seismicity Catalog Collection、NCEI Coastal Water Temperature Guide 等資料庫)。儘管部分歷史資料仍可透過申請取得,但若沒有持續觀測與定期更新,將嚴重影響既有研究的延續性與未來潛在的研究。對台灣而言,這些全球性資料對於分析區域氣候變遷、海洋環流、地震風險與災害預警等議題,都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與比較依據。

Q3. 長期觀測資料的價值為何?

夏威夷的測站 Mauna Loa 站持續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資料,提供了人為影響地球氣候變遷的明確證據。一旦觀測資料中斷或此類長期資料停止更新,將不利於我們評估氣候變遷的趨勢與影響,數年後將難以回溯與解釋當時所發生的變化。以台灣為例,目前有六個具百年以上歷史的氣象站,持續記錄溫度、濕度與降雨等資料,讓我們得以了解過去百年來台灣氣候變化的趨勢,如降雨是否變得更集中等。透過這些長期資料搭配地球系統模型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氣候變異的成因以及對於台灣各行各業的衝擊,進而制定減緩與調適策略。因此對抗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事件的關鍵,持續維護完整、長期且高品質的環境監測資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2025年04月21日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曾于恒

最近關於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消息層出不窮,從人員裁減、計畫經費大幅縮減,到最新公告將於今年五月關閉14項與海洋、地質、地形等相關的公開資料庫,不知道之後還會有什麼行動,這些確實令人感到憂心。

就目前的評估而言,這次關閉的資料庫對我們現階段的研究影響相對有限。其中我們較常使用的是全球沿岸與地形相關的資料,如 coastline extractor 和 shoreline/coastline resources,主要用於製作各地地形圖與地貌分析。雖然 NOAA 關閉這些資源會使我們失去一個熟悉且高品質的資料管道,但相關資料在其他國際或區域性資料庫中仍可找到替代來源,或是轉移到其他地方,短期內對我們研究工作的直接衝擊應該不大。

不過,這件事真正需要重視的,並不只是對個別研究單位的影響,而是它背後所代表的更深層的意義:一個國家願意提供多少高品質、可長期取得的開放資料,不僅是其科研實力的展現,更是一種國力的展現。開放資料不只是研究成果的呈現,它也是推動知識共享、支持教育、實質應用、乃至於強化社會參與的重要基礎

NOAA 長期以來在地球科學、地質研究與海洋觀測領域扮演領頭羊角色,其資料庫被全球無數研究機構與實務單位所依賴。這次的關閉,即使是出於預算或行政考量,不可避免地傳遞出一個令人擔憂的訊號:當全球科學社群愈來愈重視開放資料與跨域合作之際,一個資料大國卻選擇縮減其對全球公共資源的投入,對資料共享趨勢可能帶來負面示範效應。

對台灣而言,我們當前受影響雖然不大,但長期而言仍需密切關注此一趨勢發展,我們仍然不知道之後是否還有其他的變化。但我們應積極強化與其他開放資料來源的接軌與整合,並在參與國際合作或推動政策對話時,持續倡議開放資料的可用性、可持續性與高品質的重要性。畢竟,開放資料的量與質,就是一個國家知識治理與創新能量的具體表徵。

2025年04月21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陳正達

由於川普政府下令削減合約經費,與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NOAA)業務相關的公開科學數據資料庫,近日即將於停止運作。對於全球科學家進行資料分析;產業與政府機構收集與監測相關資訊;一般⺠眾查閱環境資訊,都將有所影響。美國商業部下的國家海洋大氣總署在1983年開始與大學合作,透過在大學設立區域氣候中心,並將收集的全球氣候相關的海量資料(包含極端天氣研究和乾旱監測信息等)轉譯成大眾易懂、使用方便的資訊與資料下載網站,提供防災、農業、經濟決策運用。但因川普政府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立場,以及訴求加強政府效能、消減政府赤字的政策方向,這些合約與經費終止,勢必使這些協助決策與便⺠的氣候服務工作中斷。

其實科學家受到的影響比較小,由於目前國際公開數據的大趨勢下,各種氣候研究所需的基本資料以及進一步的應用產品,只要認真搜尋,還是有其他世界各國主要資料中心或是特定網路連結可以使用。反而是政府各部會、一般產業與社會大眾就少了這些公開、便⺠的服務。特別是美國區域資訊,往往未必是其他國家資料中心與網頁能完全取代的。

2025年04月21日
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寳貫

美國國家海洋暨太氣總署(NOAA)宣布將於2025年5月初關閉14個與大氣、海洋、地震、河口有關的公開數據資料庫。自從美國今年新的行政團隊上任以來,聯邦機構如NASA、NOAA等的許多研究經費及人員都被裁減,包括位於普林斯頓大學內的NOAA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實驗室(GFDL)的許多新血研究員(其中我的一位前博士畢業生也在內),特別是有關氣候的研究計劃被撤銷。因此這次關閉這些資料庫的舉動是否和這個大趨勢有關也值得繼續觀察,當然我們希望事實並非如此。

美國是研究資料公開化最重要的國際推手,聯邦機構所公開的數據庫資料已經是全球科學家從事研究不可或缺的素材了。例如NASA的哈柏太空望遠鏡及韋伯太空望遠鏡所獲數據是全球天文學家最重要的研究素材,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天文學家能夠獨自負擔這些價格數十億美元的精密儀器。而NOAA所進行的全球環境觀測數據更是全球的大氣、海洋、地質、環境科學等學門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基本資料。這次公佈的14個即將下架的數據庫,有些只是被轉到其他網站或改了網站名,例如有關降水的一些網站,所以這些不會對台灣的大氣科學研究會有什麼影響;倒是河口測深、環南極古測深、及海洋沉積厚度一類的海洋地質方面資料的確即將下架而不可再得。由於我並非那方面的專家,也不知道台灣有無學者專門研究那幾方面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尚未看到這些下架的數據庫網站會對台灣的地球科學研究產生直接影響。

我們自己也在NOAA的數據庫網站上傳了我們研究所得的一些東亞歷史氣候數據資料,因為目前許多期刊發表都要求作者能公開這些數據,以利後來繼續的研究者。我們贊成這樣的開放態度,也期望美國聯邦機構如NASA、NOAA能繼續承擔維持數據庫網站的重責大任以造福全球科學家。

2025年04月21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黃婉如

Q1. NOAA 資料庫對我們研究有什麼幫助?

我們平常在做分析、模擬、教學甚至課程訓練時,NOAA的資料是很核心的資源。像我在帶學生寫論文或做程式練習,常常就是從NOAA抓資料回來先處理背景場(mean state)資訊。它不只是資料齊全,長時序、有一致性的格式,還有處理過的氣候平均值跟異常值,這些都很省時間,直接可以拿來做診斷或套進統計架構裡。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可直接使用、信得過」的資料來源。

Q2. 資料庫如果關閉,對台灣的研究會有什麼影響?

影響會很直接,也很具體。因為我們的本地資料,在區域尺度或跟全球氣候變異接軌時,空間跟時間的涵蓋其實是有限的。很多研究流程是建構在 NOAA 資料的基礎上,如果現在突然中斷,除了重建資料流程,還會牽動到整個研究設計,連學生的論文方向都可能會被打亂。而且我們做國際比較、區域延伸、甚至要定義事件發生時,很多參數就是靠 NOAA 的長時序資料才能定義得出來。

Q3. 會不會影響全球研究的推進?

一定會,尤其是長期在做氣候變異、災害風險或跨區統計比較的這些研究。現在大家做跨國合作或多模式分析時,許多用 NOAA 的資料當共同基準,這樣才能確保一致性。如果資料來源被中斷或轉為限制性使用,那不只是研究比較變難,還會讓資料取得出現落差。某些有資源的單位可以繼續取得資料,但資源有限的地區可能就會被邊緣化。比較讓人擔心的是,很多新進的研究者或學生,其實就是靠 NOAA 這樣的開放資料開始學分析、做研究的。如果連入門都變困難,長遠來看會讓整個學界的人才培養和研究能量都受影響。

2025年04月21日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郭陳澔

開放式資料庫近年來在學界與社會各界,獲得高度推崇並積極推動。其主要優勢在於避免研究人員重複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進行相關調查與數據收集,使已經記錄下來的數據,能進一步應用於多層次的科學研究與教育用途,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此次NOAA關閉的資料庫涵蓋氣候、海洋、地質等多個重要領域,影響範圍極為廣泛。此舉對全球科學研究社群來說,不僅妨礙了研究人員取得基礎數據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將導致科學發展進度受阻。對於資源有限的學者而言,這項決定更設立了一道無形且高聳的研究門檻;其影響不限於台灣,也波及全球各地的科研機構。

在教育層面,尤其在地球科學教學現場,教師們因缺乏相關研究數據支持,將導致課程內容與教學實踐受到限制。此外,此事件可能引發其他國家或組織相繼關閉開放式資料庫服務,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威脅全球科學合作的基礎。

2025年04月21日
中國文化大學大氣與地質科學系教授  周昆炫

Q1. NOAA的資料庫對研究上的幫助是什麼?

NOAA成立於1970年,長年致力於高品質大氣與海洋觀測資料及數值模式的蒐集與建置,其所提供的資料已成為學術界、作業單位及民間機構進行科學研究與民生應用的重要依據之一。這些橫跨近一甲子的觀測與模式資料,不僅可用於劇烈天氣(如颱風、雷雨、龍捲風)、極端氣候(如熱浪、乾旱、野火)之研究,亦對探討人為暖化與氣候變遷等議題提供關鍵依據,並有助於未來氣候的預測與模擬。NOAA資料對於氣象科學知識的建構,以及氣象災害的預警與防範,均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Q2. 資料庫的關閉對台灣的研究會有什麼影響?

目前公告將關閉的資料庫,多為與海洋、地震及河口相關的公開資料,且資料內容以美國本土數據為主。個人認為,這些變動對於目前國內所重視的致災性氣象研究影響相對有限;然而,對於依賴美國周邊地區觀測數據的海洋與地質研究而言,未來可能面臨資料來源中斷的情況,進而造成研究在時間與空間上的不連續性,對相關議題的深入探討與系統性分析造成挑戰。

Q3. 資料庫關閉會影響全球的相關研究進展嗎?

儘管此次關閉的資料庫主要侷限於美國周邊的海洋、地震與河口等領域,對全球科學研究的直接衝擊或許有限,然而,NOAA被迫縮減研究預算的政策,凸顯出美國政府對地球科學研究重視程度的下降。此舉不僅可能減弱美國在近百年來於地球科學領域所建立的領導地位,更可能影響國際間對地球科學研究的關注與投入,對地球永續發展與氣候應變的長遠目標造成不利影響。

2025年04月21日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林博雄

Q1. NOAA的資料庫對研究上的幫助是什麼?

NOAA和NASA過去提供與分享全球尺度的地球環境衛星資料,以及氣候數值模擬的測試結果,並分享給全球地球科學界使用,可信度高又都是採登記制,無額外費用,是科技龍頭之尊。現在淪為經貿急轉彎的犧牲者,非常婉惜美國的自我價值拆解和衰敗的決定。

Q2. 資料庫的關閉對台灣的研究會有什麼影響?

按照國科會的資訊,目前哈佛大學有備援因應方案,是值得大家喝采和敬佩的大學氣度。

Q3. 資料庫關閉會影響全球的相關研究進展嗎?

當然!地球環境需要NOAA領頭羊的支援帶隊,方向才不會一團亂。

2025年04月21日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王昱

NOAA這次退役或關閉的資料庫涵蓋很多不同的面向,其中關於固體地球方面的包含:海底地形、全球沉積物分布、海底地殼年代、全球地震資料(早期)、美國國內溫泉分布等。

這些資料庫有些可被其他更新的資料取代(比如說全球地震資料庫),有些資料則可能已經被儲存在其他機構或雲端資料庫中(如全球沉積物分布、海底地殼年代),但NOAA所提供的資料網頁關閉可能會造成原始數據溯源問題,以及未來資料品質檢核不易等問題。對於研究者可能會形成可信資料搜尋上的一些障礙,需要自行收集NOAA曾經彙整並檢索過的資訊,對於高等教育教學上,則可能會讓學生較不容易取得全球性的板塊學說相關數據等問題。

2025年04月21日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助理教授 梁禹喬

Q1. NOAA的資料庫對研究上的幫助是什麼?

NOAA資料庫為我的研究提供和觀測有關的數據資料(NOAA reanalysis data),當我想要比較氣候模式的結果與觀測估計資料時,常常到NOAA的網站下載資料。

Q2. 資料庫的關閉對台灣的研究會有什麼影響?

就我自己的全球氣候研究而言,目前關閉的網站還沒有造成直接的影響,但如果其他氣候研究相關的網站也關閉,那麼影響就很大了。我從學生時代就常常使用NOAA的再分析資料,我記得應該是2019年九月至十月時,當時美國政府關閉,那時候就一個多星期無法使用NOAA全部的資料庫,很多分析工作無法進行。

這些網站有些和地震有關,如果關閉的話可能會直接影響台灣地震研究,可能會讓分析資料的速度減慢,甚至無法分析。我看到其中一個有關海底板塊的資料庫網頁顯示,目前仍然會提供資料,但有些服務將不再支援。這些網站大部分會在五月初至五月中陸續關閉,也許要趁現在趕快下載資料。

2025年04月21日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陳明德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國家環境衛星、資料與資訊服務處(NESDIS)於2025年4月16日發布的公告,​多項與海洋、地震及河口相關的公開資料庫將於2025年5月5日停止運作,屆時外界將無法再取得相關資料。這些資料庫多數具長期歷史價值,涵蓋地球表面與海床的沉積、地殼年齡、河口水深、海底地形等重要資訊。

我對這訊息深感憂慮。此舉不僅對全球海洋與地球科學社群構成衝擊,對臺灣正快速發展中的離岸工程與災害預警體系更具實質影響。首先,海底電纜安全倚賴高解析的海底地形與沉積物分布資料,以規避地質不穩定區域。NOAA的海底沉積厚度、地殼年齡與火山分布資料,過去一直是電纜規劃初期不可或缺的參考依據。其關閉將使相關單位需耗費更高成本自建資料,或可能冒險依據不完整資訊執行工程。

其次,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與碳封存(CCS)設施需對地層穩定性與潛在活動斷層有精確掌握。NOAA提供的地震剖面與反射波資料、深海鑽探樣本分析,對於評估海床結構與封存層有效性至關重要。這些資料一旦無法存取,將使我國在地質風險評估上面臨資訊落差,影響能源基礎建設的可行性與安全性。再者,海底地震與海嘯預警系統仰賴長期火山與地震歷史資料以建構風險模型。NOAA的火山爆發紀錄與地震反射資料是全球少數公開、高品質且歷時長的資料來源。其關閉恐導致預警模擬精度降低,對臺灣這類易受海底地震與海嘯侵襲的國家而言,風險不容低估。臺灣積極推動的離岸風場開發也需依賴海底地形與沉積穩定性分析。NOAA的海底樣本與地質圖資料對於選址與基樁設計至關重要。資料庫關閉將增加環評與設計階段的資料建置成本,影響開發時程。

最後,我呼籲我國政府單位與學術機構,如國家實驗研究院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海委會國家海洋研究院、與國科會海洋學門的海洋資料庫計畫等,應儘速備份必要資料,並評估建立替代資料庫或與國際機構合作的可能性。同時,期望NOAA能重新審視關閉計畫,提供轉置或延長存取方式,避免對全球地球科學研究與海洋工程造成長遠不利影響。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