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議題背景:
根據台灣新聞報導,兩款早期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即將於六月在台灣開放自費使用,臨床指引正在制定中。但目前這兩款藥物的效果來自國外臨床試驗,與實際臨床用藥情況可能不同,如何根據科學證據,正確的理解藥物效果與限制,對公眾尤其是阿茲海默症患者與家屬非常重要。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阿茲海默症成因、臨床病況與藥物的專家,解析藥物的實際療效與可能風險,提供給公眾實用、審慎的參考資訊,期盼幫助公眾與病和家屬做重要的決定。
相關資料:
- Lecanemab藥物資料(上市藥品名Leqembi):https://www.alzforum.org/therapeutics/lecanemab
- Donanemab藥物資料(上市藥品名kisunla):https://www.alzforum.org/therapeutics/kisunla
專家怎麼說?
2025年04月26日
臺北醫學大學神經學教授兼醫學院院長/雙和醫院神經科顧問醫師 胡朝榮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的病因,病人主要症狀除了認知功能障礙外,還有日常生活或自我照顧能力下降,有些病人會出現行為或精神方面的症狀,例如焦慮、幻覺或情緒波動。醫學界對這個疾病的研究已經超過100年。
目前大部分科學家相信,腦內堆積了過多的有害蛋白質「類澱粉」,是阿茲海默症的主因,移除腦內類澱粉被認為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療策略。經過許多大型、跨國的臨床試驗失敗後,終於衛采藥廠的樂意保 (Leqembi)及禮來藥廠的欣智樂 (Kisunla)臨床試驗告捷,這兩年已經陸續在美、日等國上市,最近也都拿到台灣衛福部的許可,即將在台上市。這是失智症治療的重要里程碑,表示從過去僅改善病情的「症狀治療」,進入可以真正針對病因來改善病程進展(Disease-modifying therapy, DMT)的時代。
在科學證據上,這兩款藥物的臨床試驗結果都顯示,經過大約1年半的治療,患者在認知功能加上日常生活功能的綜合指標惡化程度,都比安慰組減少約30%,推估可以延緩失智症惡化(如輕度進展至中度)約4-5年,但是病人及家屬對這樣的研究數據,真實感受或想像的治療效果可能因人而異。
此外,這些藥需要在大腦尚未被類澱粉蛋白嚴重破壞的時候,也就是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或輕度失智的階段即開始治療,治療的「黃金時間窗」並不長,而這個階段病人及家屬對失智症的認識大多還不夠深刻。加上藥費高昂,又可能有腦水腫、腦出血等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多數只在治療中的例行性核磁共振影像出現,並沒有臨床症狀,雖然可在治療前用核磁共振影像(MRI)及基因檢查來評估副作用發生的風險,但仍無法完全避免。整個療程為了偵測副作用要做4至5次MRI檢查。
另外,治療過程也要耗費不少時間,例如樂意保需每2週、欣智樂需每4週到醫院接受靜脈注射治療,家屬或病患勢必會猶豫不決,醫師與病患家屬要做更詳細的「醫病共享決策」,為整個療程做妥善規劃。
台灣要迎來阿茲海默症更有效的治療,跨入移除病因治療的時代,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這個治療應該只是一個開端,目前還有許多侷限性,大眾除了解這些藥外,也要繼續關心失智症治療研究的進展。
2025年04月29日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廖永豐
Q1:「樂意保(leqembi)」和「欣智樂(kisunla)」這兩款藥物,分別如何改善阿茲海默症的病情?
這兩支藥物都是以類澱粉蛋白(Amyloid-beta)的抗體為藥物型態,以靜脈注射的方式給藥,幫助早期的阿茲海默症病人腦部有效降低類澱粉蛋白的病理沈積物,而達到延緩認知功能衰退的效果。
Q2:這兩款藥物的最新臨床試驗結果為何?研究有哪些推論的限制?
樂意保(leqembi)在2025年4月初最新出爐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在長期持續給藥達36個月時,一樣能維持延緩認知功能衰退的效果。雖然受試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比例與原本預期的趨勢相近,這表示長期用藥對早期的阿茲海默症病人延緩認知功能衰退的效益遠大於可能出現不良反應的影響。出現初期症狀的病人可提早開始接受這抗體藥的治療。
至於欣智樂(kisunla)則是在2024年10月出爐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以漸進性的方式逐步提升欣智樂的給藥劑量時,可以有效改善受試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機會。也可提升未來這些類澱粉蛋白抗體藥在長期使用時的安全性。
Q3:若家中親人罹患阿茲海默症,除了聽從醫師建議,還有哪些病患與家屬在決策時應特別謹慎考量的重點?應該留意哪些可能影響判斷與決定的重要資訊?
我建議還是以失智症相關專科醫師的評估為主要考量,另外還可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先做APOE基因型鑑定,可以提供更多資訊來決定哪一種類澱粉蛋白抗體藥比較適合患者。
利益聲明(Declared interests):無利益相關
2025年04月29日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 傅中玲
Q1:「樂意保(leqembi)」和「欣智樂(kisunla)」這兩款藥物,分別如何改善阿茲海默症的病情?
隨著抗類澱粉蛋白的單株抗體(如 lecanemab 與 donanemab)問世,阿茲海默症治療正式進入新的時代。樂意保(leqembi)和欣智樂(kisunla)分別於2025年3月與4月獲得台灣衛生福利部核准使用。這兩款藥物皆針對β類澱粉蛋白(Aβ)沉積,目的是移除腦內病理性Aβ斑塊,延緩阿茲海默症病程進展。
兩者的差異在於,樂意保的主要清除目標為可溶性Aβ原纖維(protofibrils),以及部分的成熟Aβ斑塊;而欣智樂則專門清除成熟Aβ斑塊中的特定分子(焦麩胺,pyroglutamate)。兩款藥皆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即輕度認知障礙(MCI)或輕度失智症,且需確認有檢測出Aβ澱粉蛋白(如Amyloid PET或CSF檢測),方可使用。
Q2:這兩款藥物的最新臨床試驗結果為何?研究有哪些推論的限制?
兩款藥物均於大型隨機雙盲臨床試驗中展現延緩病程進展的效果。
- 樂意保(Lecanemab):
第三期臨床試驗為 CLARITY-AD,納入1,795位患者,隨機接受 lecanemab 或安慰劑治療18個月。結果顯示,臨床失智評估量表中惡化速率減少27%,日常生活功能與阿茲海默症認知次量表結果亦有顯著改善。治療模式為每兩週輸注藥物一次,18個月後可選擇維持劑量或續行治療。
- 欣智樂(Donanemab):
第三期臨床試驗為 TRAILBLAZER-ALZ 2,納入1,736位同時檢測出Aβ與Tau 蛋白的的患者。結果顯示,整體族群的病程惡化速率減少29%,其中Tau蛋白累積中低程度的患者效果最佳(減少達36%)。治療方式為每四週輸注藥物一次,清除Aβ斑塊後可停止治療(平均治療時間約12–18個月)。
研究限制與推論挑戰:
目前的研究僅針對早期且檢測出Aβ蛋白的失智症個案,中重度失智者不適用。研究期間僅18個月,目前尚無數據證明藥物能逆轉病程或延長壽命,長期療效未明。而且副作用風險(例如腦水腫和微出血)仍須長期觀察。
此外,臨床試驗受試者族群以白人為主(donanemab約91%),對其他族群的適用性尚待進一步驗證,目前此藥物在台灣仍在進行藥物試驗中。
Q3:若家中親人罹患阿茲海默症,除了聽從醫師建議,還有哪些病患與家屬在決策時應特別謹慎考量的重點?應該留意哪些可能影響判斷與決定的重要資訊?例如病患用藥前需要經過哪些檢測?是否有需要注意的副作用?
即使符合藥物適應症,病患與家屬仍需全面評估風險、生活品質及照護資源。以下有三大關鍵考量重點:
(1). 治療前檢測與條件確認:必須完成Amyloid類澱粉蛋白正子斷層掃描檢查(PET)或腦脊髓液中Aβ蛋白檢測,確認Aβ陽性。也需要MRI檢查,排除重大腦部出血風險,超過4個微出血或有血液沉積在神經系統表層(鐵沈著)患者,不建議使用這兩款藥物。建議病患檢測ApoE基因,,帶有這基因者(尤其是APOE E4/E4同質型攜帶者)出現副作用包括腦水腫和微出血的風險顯著升高,台灣衛福部不建議此類患者用此類藥物。
(2). 副作用需謹慎監測與管理:最需關注的是包括腦水腫與微出血等的副作用。通常在治療初期發生,症狀可能包括頭痛、意識混亂等,需依情況停藥或暫緩治療。輸注藥物後的反應如發燒、寒顫、過敏等亦常見,特別在初期,通常病患尚可接受,或經治療可緩解。
(3) 家屬與病患需審慎思考的三大考量:
(a). 個人價值觀與生活目標:是否能接受長期、規律性靜脈輸注藥物及MRI追蹤?
(b). 治療期待合理設定:此類藥物是「延緩惡化」而非「治癒疾病」,需了解效益與風險之平衡。
(c). 照護與資源負擔評估:治療過程需要2至4週輸注藥物一次,MRI定期追蹤,亦增加照護人力與財務負擔,即使醫療條件符合,也需綜合考量家庭支持系統之可行性。
Q4:其他值得討論的重點
需要討論知情同意與持續溝通的重要性。「樂意保」與「欣智樂」帶來革命性突破,但治療過程需充分尊重患者自主權,知情同意應是持續性溝通,而非單次簽署。
此外,真實世界療效與試驗結果可能有落差,臨床試驗在高度控制的條件下,但真實世界中患者條件更複雜,實際療效可能低於試驗結果,需持續透過登錄系統收集資料。
另外仍有藥物成本與可及性問題,使用樂意保每年約32,000美元;使用欣智樂每年約26,500美元(以75公斤體重估算)。目前雖已有部分保險或政府支付計畫,但必須登錄特定系統並符合條件。未來在台灣是否納入健保或採部分自費,仍需進行健康經濟評估,將影響藥物可及性與使用普及率。
利益聲明(Declared interests):我是欣智樂(KISUNLA)台灣臨床藥物試驗主持人
參考文獻:
[1] 臨床試驗Lecanemab Clarity AD: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874099/
[2] 臨床試驗TRAILBLAZER-ALZ 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459141/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smc@smct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