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議題背景:
經濟部於2025年9月6日公布「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提出未來10年(114~123年)用電需求評估與電源開發規劃。報告中指出,113年電力消費因AI相關產業需求增長,傳統製造業用電呈現負成長,全年電力消費量達2,838.5億度,增幅約2.92%,「114~123 年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為1.7%,高於過去10年(104~113年)年均成長率1.23%,也與鄰近日本及韓國等產業競爭國之用電需求評估相近」。
經濟部能源署新聞稿:https://www.moeaea.gov.tw/ECW/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1&news_id=34233
報告:https://www.moeaea.gov.tw/ECW/populace/content/wHandMenuFile.ashx?file_id=16920
電力資源規劃牽動能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規劃。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提供目前全國電力消費與供給的情勢與現況,以及政府目前採取的供給面與需求面策略,包括114-123年的火力與再生能源機組開發規劃、夜間備用容量率、穩定供電策略等資訊。
為使大眾更加理解臺灣的能源轉型現況與挑戰,因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專家怎麼說?
2025年09月26日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助理教授兼雙聯EMBA班主任 徐昕煒
「113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相較過往有明顯改版,其中資訊揭露度相較以往明顯不足,取消完整電源規劃與逐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目標(僅提及 2026年20%、2030 年30%的數字),外界因此失去追蹤進度的依據。同時,報告未提供「緊急備用機組」與退役轉備用機組細節,難免引發透明度的疑慮。
在用電需求方面,報告估計114-123年平均成長率1.7%,高於過去十年的1.23%,並指出夜尖峰年增幅達2.1%。報告預估的成長率介於日本的0.6%與韓國的1.8%之間,整體看似合理。但國際能源總署(IEA)2024年的報告已指出資料中心與AI用電需求可能在三年內倍增[1],若只依賴節能措施,未實際評估效益,風險極高。
另值得討論的是,這份供需報告的需求預測比國發會在NDC3.0減碳藍圖中提出的1.8%還低。依照工程安全原則,電力系統規劃應偏保守,預估值理應不低於減碳藍圖,但目前卻出現反向結果。在供給端,報告依靠新增燃氣機組、儲能與抽蓄因應尖峰,若如期落實,理論上可補足缺口。然而興達電廠等工程進度、環評與地方協調風險,恐使夜尖峰穩定性成為最關鍵的不確定因素。今年已有多日的夜尖峰備載容量低於7%,與報告中「2025-2029年尖峰日均逾10%」的樂觀假設形成落差。
此外,隨著再生能源滲透率升高,夜間與尖峰時段的平衡才是關鍵,系統評估的重點應從「裝置容量」轉為「穩定供應能力」。未來規劃應強調「彈性資源」:包含快速啟停的燃氣機組、需量反應(DR)、用戶側儲能與虛擬電廠(VPP)、以及抽蓄與電網調度優化。若能在這些項目上補充容量、進度與調度情境,將比單純列出再生能源比重更具治理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在核能部分以「三原則、二必須」表述,並未完全排除,而是留下模糊空間,似乎保留未來討論的選項。雖然文字低調,但其出現本身顯示在面對用電增加與減碳壓力時,仍保留未來彈性。
總結來說,113年報告在需求預測上趨於中性,與國際水準及NDC 3.0的方向大致一致,但在再生能源透明度與系統彈性揭露上退步。若要強化政策可信度,未來應補足年度再生能源目標、揭露備用機組資訊,並以「系統穩定性」為核心,強化彈性資源描述。唯有如此,才能兼顧產業發展與淨零轉型,並維持社會對能源規劃的信任。
[1]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2024. Electricity 2024- Analysis and forecast to 2026. 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18f3ed24-4b26-4c83-a3d2-8a1be51c8cc8/Electricity2024-Analysisandforecastto2026.pdf
2025年09月29日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學系教授 王筱雯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布倫環境科學與管理博士生 連威迪
國立成功大學水環境規劃管理研究室專案研究員 李明翰
在《邁向最小衝突與最大共識的能源轉型路徑:臺灣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簡稱「全資源IRP」報告於9月19日發表時指出,臺灣電業正從過去單一供給導向、回應環境衝突的「第二代」系統,逐步邁向需要整合、對話與制度化治理的「第三代」規劃體系。「全資源IRP」強調,轉型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治理方法的更新,必須納入多元價值與風險管理的觀點。
回應到剛發布的《113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從報告可見政府雖有積極規劃穩定供電與裝置容量擴充,卻仍須強化長期轉型視野與社會參與機制。建議可從以下四個面向持續精進:
一、推估過程透明化,建立信任與追蹤制度
報告提出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目標為太陽光電31.2GW與離岸風電10.9GW,卻未明確說明推估方法、假設與風險分析,難以讓外界理解其科學依據與限制。能源轉型涉及多方利害關係人,建議制度化推估資訊公開與成果追蹤及修正機制,提升政策正當性與社會支持。
二、納入多元情境與不確定性分析
報告雖考量AI產業擴張、節能成效、及外部貿易政策因子,但供需預測仍僅考量經濟趨勢與科技發展,且僅聚焦「供需平衡」。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採用單一路徑或單一假設往往難以反映情勢變化,易導致規劃偏差。建議報告對氣候變遷、技術創新與國際政經波動等外部變因,引入情境規劃、敏感度分析與韌性測試,採取非線性與動態迭代的規劃方式,呈現未來多種可能發展,強化規劃對未來風險的回應力。
三、強化地方能源韌性視角
7月丹娜絲颱風造成電線桿折斷、電塔倒塌,引發南部逾90萬戶多日停電。即使電廠無損,但一旦電網節點受損,區域即面臨斷電風險,凸顯集中式電網的脆弱。報告雖提及台電「電網韌性建設計畫」的實績與目標,但聚焦配電系統汰換。建議報告應說明納入分散式能源、微電網與緊急復原能力的規劃方向,以因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日增,提升地方層級的能源韌性。
四、加強與國土與環境政策的銜接
有鑒於增建能源供應設施需要土地與空間資源,但目前報告未制度性連結《國土計畫法》與減碳階段管制目標,缺乏整合性的空間可行性分析。未來規劃須與土地利用、生態保育、地方參與等政策相互配合,方能強化能源設施落地與建立轉型共識。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