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2025年10月中旬,台中爆發非洲豬瘟核酸檢測陽性,農業部隨即下令短期內豬隻禁運、禁宰,並且禁止使用廚餘來養豬。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於11月3日公布疫調報告,指出案發養豬場未依規定落實蒸煮廚餘,為非洲豬瘟發生的主要原因。截至11月5日,國內已有多個縣市宣布永久禁止廚餘養豬,對於養豬產業以及廚餘處置都有重大影響。環境部長對媒體說明,禁止使用廚餘養豬後,每天多出500噸廚餘,短期會以焚燒方式緊急處理。

 

相關連結: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非洲豬瘟資訊專區

非洲豬瘟案場及關聯豬場違廢清法 最高罰千萬

廚餘殺滅病菌 可製環保飼料

防範非洲豬瘟 宜蘭宣布永久禁止廚餘養豬

非洲豬瘟疫情每日增5百噸廚餘 環境部:將發展推肥等去化方法

 

廚餘養豬究竟可不可行?風險有哪些?廚餘有其他安全的方式,可以利用在養豬產業嗎?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說明廚餘在養豬產業的現況,以及未來可能的解決方案。

 

專家怎麼說?

2025年11月8日

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兼畜產試驗場場長 王建鎧

在10月中旬爆發非洲豬瘟核酸檢測陽性後,農業部就下令全面禁止廚餘養豬,防堵疫情擴散。禁止廚餘養豬後,全台每天多出500噸的廚餘,如何處置或去化廚餘成為急迫的重大問題。農業部與環境部在昨天(6)的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中,提出養豬場使用廚餘餵豬的查核標準,若有養豬場通過查核,不排除就先開放廚餘養豬。

台灣目前每年會產生超過70萬噸的廚餘,其中事業廚餘超過 26 萬噸,佔約1/3,家戶廚餘則超過50萬噸,佔2/3。而在全部廚餘中,約六成進入養豬產業,剩下的則是用堆肥、生質能源應用,以及黑水虻去化。相對於事業廚餘,家戶廚餘組成與來源非常複雜,因此污染非洲豬瘟病毒的風險也相當高。而事業廚餘如畜產品與的副產物,相對單純且容易執行溯源與系統性管理。目前非洲豬瘟病毒都是從境外移入,再進到家戶廚餘或是人員攜帶、車輛運送來傳播。然而,廣義的邊境管理無法做到絕對防堵,除了較容易管理的海關與進出口貿易之外,邊境管理還包括台灣諸多漁港的進出船隻與外籍漁工活動、難以杜絕的非法走私管道等,都可能隨人員攜入食品而進入家戶廚餘之中,成為病毒入侵途徑。因此,家戶廚餘受非洲豬瘟病毒污染風險極高,若要進入豬隻飼料去化途徑,其管理與處置流程挑戰性相當高。

廚餘飼料化在國內已討論多年,目前也有少數中大型養豬場投入資金設置飼料化的設備。廚餘飼料化只使用來源相對單純且可溯源的事業廚餘,以日本 EcoFeed 系統的廚餘去化處理為例,僅選擇事業廚餘經去除水份雜質、使成份較單一化之後,再經蒸煮處理,並後製加工,標準化成為粉料或粒料,容易配合其它標準飼料共同使用。這種處理方式可有效防堵非洲豬瘟病毒進入飼料供應鏈的風險,但其製程設備與專業技術要求門檻都較高,若無技術與資源投入輔導轉型,一般地方豬農實無力負擔。以台灣的情況來說,參考日本模式將廚餘飼料化的設施做區域中心化,也就是集中處理地區性事業廚餘,再分送到鄰近地方養豬場使用,可大幅降低一般豬農使用廚餘飼料的門檻。另一方面,初期規劃、建置設備與營運管理的成本門檻較高,仍需中央與地方政府專案輔導與資源支持,同時落實稽查,以杜絕非洲豬瘟病毒及其它生物安全危害物污染。然而這對地方政府有限的專業稽核人力與資源來說,也形成一定的挑戰。

建立成熟運作的事業廚餘飼料化體系,可穩定去化全台1/3的廚餘量,並與畜牧產業形成永續循環營運模式;結合其它廚餘去化模式,則有助於處理台灣廚餘問題。對於當下台灣面臨的畜牧生產、疫病管理及廚餘去化等多重壓力挑戰來說,是值得投入發展的方向。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