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 GCP)研究團隊於11/13發布《2025全球碳預算》(Global Carbon Budget 2025)。報告指出,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增長,2025年預計將達到422億噸。依照2025年的排放程度,若要把升溫壓在1.5°C以內,全球剩餘的排放量在4年內就會用完。2025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將達到425.7ppm。儘管土地利用變遷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但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在上升,並且抵消了減量效果。氣候變遷壓低了陸地與海洋碳匯的吸碳能力,加上森林砍伐,東南亞與南美洲的部分熱帶森林,正在從碳匯轉變為碳源(排放源)。

 

報告網站:https://globalcarbonbudget.org/gcb-2025/

《2025全球碳預算》關鍵訊息 中文摘譯:https://smctw.tw/19264/

2025年聯合國排放差距報告關鍵訊息中文翻譯:https://smctw.tw/19267/

德國SMC《2025全球碳預算》線上記者會紀錄:https://www.sciencemediacenter.de/angebote/global-carbon-budget-2025-25202

澳洲SMC《2025全球碳預算》線上記者會紀錄:https://www.scimex.org/newsfeed/news-briefing-global-carbon-emissions-up-again-in-2025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這份最新報告。

2025年11月09日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退休教授 吳珮瑛

碳訂價是減碳重要手段,然非唯一手段。

2025年是全球碳預算(global carbon budget, 下簡稱GCB)自2006年開始更新後的第20年,也是以動態資料形式在《地球系統科學資料》期刊發布的第 14 版。每年GCB都審查、驗證及更新碳通量組成的主要及基礎資料,以修正之前年份結果;同時隨著每年資料品質和及時性提升,逐年提高GCB估算值。預計到2025年,全球CO2排放量將比2024年增加1.1%。就區域的排放量而言,比較令人意外的是,歐盟2025年排放量預估增加。

歐盟部分國家,如芬蘭、瑞典、丹麥等是全世界最早於1990年即施行碳稅的國家。2005年歐盟開始施行排放交易機制,參與國由早期15國,增增減減至目前27國。而27國之中,有15國亦同步施行碳稅政策,但稅率高低在不同國家間存在百倍差異,CO2的排放量在2025年最新資料中卻仍將增加。由此可見,針對碳排放減量,難以完全仰賴碳訂價政策。

從歐盟排放交易機制規劃顯示,即使到2027年納入更多部門與對象,也僅涵蓋大小製造業、運輸及能源燃料業,也只佔全歐盟34%的碳排放量。由參與歐盟碳排放交易27國經驗顯示,如將1990年至2025年減少的CO2完全歸功於碳稅與碳排放交易機制,目前已有效減少37.62%的CO2,當然是過度誇大。目前的成果算是匍匐前進緩步邁前。在顧及產業發展又兼顧碳排放的前提下,給予碳洩漏產業名單排放權限購買優惠、獎勵及補貼產業各式的研究與發展,是下一個階段搭配碳訂價政策的進階作法。

有鑑於此,台灣設定的碳費費率重點不在於是否過低,而在於新制上路後,是否會在稽查中耗費過多行政成本,也要避免落井下石般,新設一個「國內關稅」,更重要的是政府需慷慨解囊,結合碳費收入獎勵有效減碳技術研發。

2025年11月11日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綠色經濟研究中心 研究員兼副主任 劉哲良

Q0:碳預算報告在治理中的定位?

碳預算是一種基於「科學觀點」下排放上限推論,它主要用來告訴我們,距離想要的升溫控制目標、究竟還可以允許多少排放。然而從氣候治理觀點,了解上限僅是第一步,第二步則以「政治協商」的方式、配合各國環境及制度條件(包含技術可行性、財務可行性等)來探討責任分擔。先科學、再政治,在這個程序中,碳預算扮演了科學資訊提供的角色。

Q1:您認為今年碳預算最重要的資訊或結論是什麼?對臺灣可能有什麼影響?

二個參考意涵。首先,碳預算報告揭示若沒有顯著的減量、則碳預算將於2030年前見底;第一優先的升溫控制願景(1.5℃)無法達成,將轉向次佳方向前進(2℃),達標的要求將改為2070年前淨零即可。在臺灣與世界各國氣候目標,與國際願景收斂的前提下,是否隨之調整國家減量目標、則有探討空間。其次,碳預算報告指出目前有35個國家達成經濟與排放的反向發展(脫勾),對臺灣來說,可參考這些國家的經驗,嘗試從中找出可供借鏡之處。

Q2:台灣目前的排放現況為何?與全球趨勢相近嗎?

依據目前氣候談判所建立的原則,減量是共同責任、但可以考量各國差異化的條件來設計減量方案。也因此,過往已發布的著名報告,如1.5℃特別報告、IEA淨零轉型報告等,揭露了數種不同制度條件者,可以參考的減量路徑規劃(例如先升後降、先緩後急、先快後穩等)。臺灣由於是能源高度仰頼進口,且能源結構目前仍高度仰頼化石燃料,期待短期內大幅減量並不實際;合理的策略是搭配能源結構轉型與製造業改進、以「先緩後急」的路徑來規劃。自2010年後排放量趨於穩定,更於近年開始向下降低。加上2025年開始實施碳費制度,依據目前列管對象所提交的自主減量計畫內容,超過九成願意承諾減量目標;因此,2030年之後的減量速率預期將較過去幾年更為顯著。從前述角度來說,我認為臺灣可以說目前的發展是符合國際趨勢(當然,對於是否要更有企圖心,那麼同時也要思考需要付出的代價為何)。

Q3:您認為碳預算評估,與臺灣目前的減碳目標與路徑的分析有什麼差異?他可以更明確的呈現減量目標與策略趨勢嗎?對於我們推行淨零排放政策,有什麼幫助?或可能有什麼挑戰?

誠如前述,直接比較碳預算報告與我國路徑並沒有太大意義,而是從中解讀整體限制條件的變化,並務實考量我國可行減量方案進行規劃才是聰明之舉,也更具說服力。除此之外,碳預算報告是基於科學觀點所建立,但並沒有特別考量各國歷史發展而來的一些制度鎖定效果(lock in effect)。例如,我們都知道能源低碳很重要,但臺灣在低碳能源的推動上除了科學考量外(例如是否仍有足夠的土地來使用更多綠能?),也承載了過往歷史討論所累積的重量(例如對於核能使用與否的爭議),這些都還是應該回歸本土脈絡來思考及討論。

Q4:如果臺灣想要產製國家碳預算報告,現在已有什麼資料?需要什麼資料?

事實上近年在研擬階段管制目標時,主管機關(環境部)已開始引入國際評估模式,結合本土化資料來模擬推估,盡可能以科學化數據評估可行減量空間,以此做為管制目標設定之依據。這個過程所產生的一些數據,事實上就是碳預算的概念;而階段管制目標的設定,類同於階段碳預算的應用。當然,這只是一個類比,畢竟並不完全對等,碳預算要考慮的細節更多,擬定需要考量的面向也就越廣。但我們要思考的是,為臺灣擬定碳預算、對於氣候治理的幫助是什麼?還是說回歸階段減量目標的設計即可發揮類同效果?就管理效率角度來說,用較低成本達成管理目標才是有效率的作法,在探討臺灣碳預算的擬定之前,先討論碳預算的必要性更為重要。

Q5:無論是去年通過巴黎協定第六條,或是今年巴西呼籲建立碳市場整合開放聯盟,都顯示碳定價是減量的重要手段,您認為台灣目前的碳定價機制有助於達成減量路徑嗎?您為什麼這麽認為?

臺灣目前核心碳定價機制是今年剛上路的碳費制度。以國際經驗來說,以環境稅費為基礎的制度,減量效果不確定性是最大硬傷。而臺灣碳費制度的特別之處,在於多種優惠併行(優惠費率、高碳洩漏風險折扣),給予列管對象承諾減量之誘因(列管對象要先承諾減量目標,而且提交明確的減量規劃方能適用前述優惠)。依據目前提交結果,超過九成以上的列管對象承諾減量,且規劃的減量投資金額超過7000億元(初步統計)。依據目前這些數據,只要後續列管對象能夠如期如質完成承諾的減量規劃,那麼減量成效將是顯著的。基於前述,我認為碳費制度對於國家減量目標的達成將會有重要貢獻。當然最後還是要提醒,依據國際實務,減量無法依靠單一措施、而需要多種政策工具組合(policy mix)共同合作。除了碳費制度之外,後續仍需要持續開發更多工具,以確保國家目標的順利達成。

參考資料與註釋: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