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地熱發電相關科學資訊請點此

議題:韓國最具破壞性的地震可能是由地熱電廠引發

背景描述:2017年11月15日韓國浦項市(Pohang)發生規模5.4的地震,是韓國自1978年有紀錄以來規模第二大的地震。近日(2018年04月26日)調查研究小組於國際期刊《Science》發表認為地震可能是由當地實驗性地熱發電廠於地下注入液體導致。另一個獨立研究分析也認為地震發生的原因可能與電廠相關。
報導指出傳統的地熱發電需要特定的地質條件支撐,但加強型地熱發電系統(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 EGS)也就是此次浦項市使用的形式,可以在次佳的地點進行熱開採,但須透過高壓在深達幾公里的鑽孔中注入液體,促進熱能的提取。同時因研究小組認為主要震源深度只有4.5公里,遠低於韓國一般地震,但與電廠鑽井深度4.4公里相近,且再鑽井完成前五年內,該地點無任何地震,因此認為地熱電廠與浦項地震有相當的關連性。
但韓國延世大學地震學家持反對意見,認為震源深度比電廠的注入井深,是韓國常見的震源深度。同時工廠在地震發生前兩個月已不再注入液體。

相關資訊:

  1. 《Nature》期刊新聞
    South Korea’s most-destructive quake probably triggered by geothermal plant
  2. 《Science》期刊官方調查研究小組相關發表
    Assessing whether the 2017 Mw 5.4 Pohang earthquake in South Korea was an induced event
  3. 《Science》期刊獨立研究小組相關發表
    The November 2017 Mw 5.5 Pohang earthquake: A possible case of induced seismicity in South Korea

對此,國內專家進行回應如下:

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馬小康教授

對於地質領域的了解不足,無法對「韓國浦項(Pohang)地震與地熱電廠有高度關聯性」之調查報告與報導做出評論。

但過去參訪美國北加州及其他地熱廠,得知深度超過4公里以上,確實能誘發地震(Induced Earthquake)規模1-2地震,但規模4以上地震,較為少見。誘發地震(Induced Earthquake)亦與地下地質結構息息相關。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 宋聖榮教授

構成地熱系統的三要素:溫度、流體和裂隙。地球為一顆發熱體,深度越深溫度越高但流體越少裂隙越稀,所以要開發深層地熱需用人工高壓注水(液裂)產生裂隙形成儲集層,然後取熱發電,此種地熱方式稱為加強型地熱系統(EGS)。因EGS可產生大量的地熱能且是乾淨、可當作基載的電源,不管是地熱豐沛的國家如美國,於2014年提出地熱前瞻FORGE計畫,希望於2050年能建構100GW以上的地熱電廠供一億個家庭使用,或是地熱蘊藏不佳的國家如法國、德國、瑞士和韓國等,都在積極的發展深層地熱。

EGS在注水創造人工裂隙時,因岩層破裂會發生「誘發地震」,如2007年瑞士Basal地熱EGS計畫誘發3.4的地震,造成部分建物毀損而暫時停止該計畫。針對EGS誘發地震的問題,2014年美國的FORGE計畫和2015年瑞士後Basal EGS計畫,都不約而同的提出高溫水平鑽井和小規模可控制的液裂,以解決EGS所碰到的誘發地震問題。2017年11月的韓國浦項市(Pohang)發生規模5.5的有感地震,是韓國有地震紀錄以來規模第二大的地震,也是破壞性較大的一次地震。因其震央接近EGS深井注水產生裂隙地區,故韓國地震學家Kwang-Hee Kim等人和瑞士F. Grigoli等人,在世界著名的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是因EGS注水所誘發的地震,為截至目前為止因注水液裂所發生最大的地震,震驚地熱界,將對未來地熱開發造成深遠的影響。然而依理論計算,韓國EGS計畫所灌注的水量和壓力是不足以引發如此大的地震,且發生地震的時間為停止注水後的兩個月,所以這些學者都認為注入的水可能進入應力累積已達臨界點的地下未知之活動斷層,以至於引發如此大的地震。從韓國EGS計畫因注水引發規模5.4的地震,學習到從事深層地熱開發時要對當地的地下地質構造有充分的調查研究,繪製地熱區3D高解析度的地質圖,才可避免類似的誘發地震發生。

台灣深部蘊藏豐沛的地熱資源,不僅其是乾淨可再生的能源,也是最重要可當基載的綠色電源。從瑞士Basal-EGS、美國FORGE和韓國EGS計畫的經驗中,未來要從事台灣深層地熱的開發需先從事詳細地熱區的地下地質調查,完成3D高解析度的地質圖,並排出地熱區的優先開發順序。

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所 王守誠博士生

誘發地震(Induced seismicity)是近年地震學術圈討論及研究很熱烈的主題,主要原因是美國中西部開採石油(非頁岩氣)使用提高石油採收率技術(Enhanced Oil Recovery,簡稱EOR)導致許多誘發地震發生,引起許多地震學及地質學家進一步研究,因此誘發地震機制已經較為明確,而頁岩氣及地熱開發造成的誘發地震由於比例少、能量低,沒有引起太多討論。

但在地熱領域有瑞士及韓國兩個加強型地熱(EGS)案例引發大眾的專注,原因是這兩處國家極少發生地震,因此科學家難以估算地下應力累積程度,這些誘發地震所釋放的累積應力可能是當地數萬年的所累積,因此缺乏耐震能力的傳統建築物受到極淺層地震較大的破壞,這種誘發地震的機制跟回注流體的壓力有明確關係,因此瑞士已經著手改良工程技術,減少注水壓力即可控制誘發地震,朝向繼續發展地熱發電這種永續乾淨的自主能源。

相關議題其實在國內第一次地熱環評的小組專家會議已有充分討論過。誘發地震大部分為無感地震,控制回注壓力即可避免誘發有感地震,因此需要在工程管理及社會溝通同時兼顧,其實性質很類似建築工程需要避免開挖地下室的鄰損事件。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