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2025諾貝爾生醫獎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2025)年的諾貝爾生醫獎,由瑪麗・E・布倫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爾(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獲得殊榮,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周邊免疫耐受性」(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舉辦線上記者會,邀請四位免疫學家解析研究的重要性。四位專家皆指出,調節性T細胞與FOXP3的發現,改變免疫學的基礎認知,讓我們理解免疫系統的調控。
閱讀更多

2025諾貝爾生醫獎官方新聞稿全文翻譯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貝爾大會決定將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西雅圖系統生物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的瑪麗・E・布倫科(Mary E. Brunkow),美國舊金山索諾瑪生物療法公司(Sonoma Biotherapeutics)的弗雷德・拉姆斯德爾(Fred Ramsdell),日本大阪大阪大學的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周邊免疫耐受性」。
閱讀更多

2024諾貝爾生醫獎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2024)年的諾貝爾生醫獎,由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魯夫昆(Gary Ruvkun)獲得殊榮,以表彰他們發現微型核醣核酸(microRNA)及調控基因功能的基本原理。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舉辦線上記者會,邀請四位研究微型核醣核酸的專家解析研究的重要性。四位專家皆指出,發現微型核醣核酸顛覆以往對生命科學的認知,且開啟未來廣大領域的醫療應用。
閱讀更多

mRNA疫苗技術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癌症疫苗新時代將來臨?

2023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魏斯曼教授與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博士共同獲得,兩位也是2022年唐獎的得主,最主要貢獻是將mRNA中的組成分子「脲核苷」替換為類似的分子「假脲核苷」,使mRNA可以有效逃過免疫系統的監視,不再誘發強烈發炎反應,這項研究發表於2005年的免疫學期刊。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將魏斯曼教授與卡里科博士的mRNA疫苗技術推向臨床實踐,mRNA新冠疫苗橫空出世,成為人類對抗新冠疫情的利器。未來,mRNA癌症疫苗可望開啟癌症治療的新頁,為癌末病人帶來生機。
閱讀更多

2023諾貝爾生醫獎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2023)年的諾貝爾生醫獎,由卡塔林.卡里科 (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獲得殊榮,以表彰他們在mRNA疫苗技術的貢獻。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總結,這次得獎者在15年前不顧艱難所發明的技術,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成為mRNA疫苗快速發展的基礎,及時製造出足夠的疫苗來對抗新冠肺炎,未來更可發展出能預防其他疾病的疫苗,實至名歸。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