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2021年12月01日凌晨0點,國際期刊《自然通訊》發布最新研究〈新氣候模型顯示北極降水增加的速度比過去預測更快、幅度更大〉。這份研究採用CMIP6模擬,最新的推估認為到2100年,北極變暖、海冰損失速度比過去更快,因此導致水文循環的範圍與速度增加。並預計北極在夏季和秋季期間,從降雪轉為降雨的發生時間,會比過去預估的時間提早幾十年發生。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此研究提供觀點。

研究文獻:

專家怎麼說?

2021年11月30日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郭陳澔

北極圈一直被視為全球氣候變遷的前哨站,北極氣候上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警示著未來全球氣候的演變方向。本篇研究報告根據過去觀測資料的驗證,採用新的全球氣候模擬模式(CMIP6),並進一步預測在1960-2100間,不同的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的模擬情況下,對於北極氣候所產生的影響。CMIP5與CMIP6兩個模擬模式發表前後相差了10年,模式的更新與校正都仰賴著基礎的觀測資訊,顯示著基礎觀測的重要性。在這份重量級的報告中,指出即使在COP26宣示溫度控制在1.5度C的最低限度下,融雪、融冰、降雨與水流等未來在北極皆會產生強烈的變動,並對於當地環境、社會與經濟上造成衝擊,也可預期著對於全球氣候產生的連動效應。當然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另一個新型態的氣候已然來臨。

2021年11月30日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助理教授 梁禹喬

這份研究使用最新全球氣候模式的模擬結果,來分析北極降雨及降雪在未來暖化情境下的變化。研究結果指出,暖化情境下北極會逐漸變成「降雨主導」的降水形式,過往降雪主導的水循環過程會逐漸消失。由於降雪過渡到降雨形式,會對北極水資源利用及當地的生態系造成顯著的影響,因此這篇文章讓大家對北極氣候變化,以及其局部的影響有更近一步的認識。

此外,這篇研究受限於觀測資料時間太短(1979-2005),可能會讓分析樣本數不足,導致評估模式表現的分析受到局限。空間上來說極區的降雨降雪觀測站非常稀少,可能也會造成誤差。

北極離台灣很遙遠,只根據這篇文章的結果來做論述的話,我個人的觀點是還不清楚台灣目前應該重視哪個部分。不過無庸置疑的是北極氣候劇烈的改變一定會對全球經濟帶來衝擊(例如海冰融化後北極新商業航線的誕生),台灣經濟等個方面未來一定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也應該要開始思考該如何應對北極的氣候變化。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