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一則謠言標題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得出結論,因COVID疫苗接種而遭受嚴重傷害的風險比因COVID-19住院的風險高339%」,文中宣稱「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一項新研究發現,mRNA COVID-19疫苗接種的風險遠超過好處,科學家發現打輝瑞Covid-19疫苗的人,遭受嚴重不良事件(例如:心臟驟停、中風或死亡)的可能性,平均比COVID-19住院的可能性高339%。」

這則傳言已經在社群中引起關注並被提報為待查核訊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與MyGoPen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希望能依實證醫學研究的精神,釐清民眾在傳言中產生的疑慮。此次解析將會即時提供給MyGoPen完整引用。

引述的研究:
  1. Fraiman, J., Erviti, J., Jones, M., Greenland, S., Whelan, P., Kaplan, R. M., & Doshi, P. (2022). Serious adverse events of special interest following mRNA COVID-19 vaccination in randomized trials in adults. Vaccine, 40(40), 5798–5805.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22.08.036

 

詳細解析:

1. 此研究的主要內容為何?

謠言文章中引用的是一份目前發表在期刊《疫苗》(Vaccine)的報告:「Serious adverse events of special interest following mRNA COVID-19 vaccination in randomized trials in adults」,這份研究是為了評估mRNA COVID-19疫苗在人體臨床試驗時,發生「特殊關注不良事件」(AESI)與嚴重不良事件(SAE)的比例,並比較「接種疫苗」與「安慰劑組」在臨床期間發生不良事件的風險比(risk ratio)、風險差異(risk difference)。

謠言文章是在2022年6月23日引用了這篇研究,但這篇研究當時還是尚未經過同儕評審的「預印本」(preprint)階段,該篇報告是在2022年8月31日才線上發表在《疫苗》國際期刊,正式出刊日是在2022年9月22日。在預印本到被期刊接受後發布的期間有經過編輯修正,本次解析也將針對最新的發布版本與謠言文章內容做對照。

謠言中指稱「此研究符合WHO世界衛生組織的潛在不良事件列表」是錯誤的,因WHO認定的不是這篇研究定義的不良事件列表,而是原先由SPEAC定義的不良事件列表。這篇研究是比較兩項mRNA疫苗(輝瑞、莫德納)的臨床試驗案,在臨床試驗期間發生的不良事件比例與風險。研究的分析數據是來自兩項人體臨床試驗的受試者,根據NCT04368728NCT04470427兩項臨床試驗案中,蒐集的不良事件做二次分析。研究使用的不良事件定義是參照「緊急疫苗安全平台」(Safety Platform for Emergency vACcines ,SPEAC)的定義,並擴展、修改其定義[1]。

被WHO認可的緊急疫苗安全平台(SPEAC),是由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與布萊頓合作組織(Brighton Collaboration)為加速疫苗開發而共同合作的項目,主要任務是為了加快疫苗,以應對新興傳染病帶來的威脅,以便讓全球所有的人都能使用到安全有效的疫苗。布萊頓合作組織是一個專門為新興疫苗,制定疫苗安全協議的非營利組織。在COVID-19疫情期間透過SPEAC項目,持續評估、監測疫苗安全性與更新疫苗不良事件列表

疫苗的不良事件通常會發生在接種後的六週內,而真實世界的數據顯示,兩劑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對住院的保護作用比這要長得多,依據已知的多個實證研究,mRNA疫苗的保護效力可維持6到8個月。意味這篇研究報告所做的分析,極有可能會蒐集到打疫苗後大部分的不良事件,但會忽略掉疫苗對COVID-19的大部分保護作用,這種保護作用將持續兩個月以上。

 

2. 研究是否得出「接種疫苗的人住院的可能性是未接種疫苗的人的三倍」這個結論?

不能,謠言文章片面解讀了研究中部份的分析數據,並錯誤的將無法互相比較的風險互除,得出「三倍」的結論,而研究本身從未提出或比較出「接種疫苗的人住院的可能性是未接種疫苗的人的三倍」的結論。

主要是研究僅分析2020年11月輝瑞與莫德納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只有受試者為期約兩個月的臨床期間數據,無法看出疫苗實際的影響與效益。該研究在討論的內容中也提到,此研究的效益風險比(harm-benefit ratio)也不能類推到試驗研究以外的感染人群,因隨著不同程度的感染與追蹤時間的拉長,疫苗帶來的效益也會大於風險,而並非臨床試驗期間的短短兩個月。

這份研究只觀察在「臨床試驗期間」的數據,並未持續追蹤疫苗在實際發生保護效益的6到8個月[2][3],而不良事件通常發生在接種疫苗後的六週內,所以在危害與效益的評估上僅侷限於「臨床試驗」的這段時間。

此研究並非WHO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研究團隊與資金來源也都與WHO無關。研究報告是有參考SPEAC制訂且經WHO認可的不良事件定義,但該研究並未完全參照,而是擴展與修改後套入研究方法中。

引用資料: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428332/bin/mmc1.docx,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2. Tartof SY, Slezak JM, Fischer H, et al. Effectiveness of mRNA BNT162b2 COVID-19 vaccine up to 6 months in a large integrated health system in the US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21;398(10309):1407-1416. doi:10.1016/S0140-6736(21)02183-8
  3. Thomas SJ, Moreira ED Jr, Kitchin N,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BNT162b2 mRNA Covid-19 Vaccine through 6 Months. N Engl J Med. 2021;385(19):1761-1773. doi:10.1056/NEJMoa2110345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