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1月20日凌晨00:00以牛津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舉辦記者會發布「全球碳移除」報告(The 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這份報告是全球首次有研究團隊全面評估移除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的現況。

報告指出當前全球CDR的方式有99.9%來自傳統的方法,例如造林;僅0.1%來自新的技術方法,例如生物炭、採用碳捕捉的生質能源、從空氣直接碳捕捉並儲存。整體而言,各國的CDR計畫數量與實踐巴黎協定所需的移除數量有極大落差。這份報告呼籲,新技術的CDR需增加1,300倍,傳統方式的CDR(樹木與土壤)需要增加2倍,才可能將升溫限制在攝氏2度的目標之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整理報告摘要,並邀請台灣專家分享台灣的碳移除技術的進展。

研究原文:

報告摘要全球碳移除報告摘要

專家怎麼說?

2023年01月18日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林育正

報告中將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CDR)定義為捕捉空氣中的CO2,達成減少大氣中CO2濃度之目的。CDR方法可分為直接捕捉(如direct air capture, DAC),或是間接捕捉(如biomass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ECCS)。CDR優點為以負碳方式彌補其他無法被減少的碳排,例如分散且低濃度的碳排來源。CDR缺點為空氣中的CO2濃度僅有400ppm,相比於捕捉高濃度的CO2,每單位CO2捕捉成本會是10倍以上。

對於台灣來說,主要碳排為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CO2,通常濃度高且來源集中,當前減碳的策略優先度應為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或是以碳捕捉技術方法(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減少這些濃度高且來源集中之碳排,如火力發電廠煙道氣、鋼鐵業及水泥業排放的廢氣。使用CDR回收空氣中低濃度的CO2 唯有在高濃度碳排來源皆排除後才有實施的理由。目前台灣的碳捕捉技術發展集中在回收高濃度的來源,與CDR相關的技術有發展藻類固碳,新技術如DAC或是BECCS之發展較少。CCS部份技術亦可應用於CDR。台灣在減碳技術發展應走的方向為發展CCS技術減少化石燃料之碳排同時測試類似技術應用於CDR之可行性。

2023年01月18
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榮譽退休教授  談駿嵩

台灣現有利用鹼性水溶液捕捉燃煤鍋爐排放氣中酸性的CO2,規模一年在數十到數百噸間,屬於小規模的試驗工廠,但全球現今從燃煤電廠碳捕捉的量也不過一年數百萬噸;另台灣也有利用碳化鈣捕捉水泥廠排放的碳,但因需要在高溫下操作,只適合水泥業的捕碳。至於捕捉下來的碳,因為量不大,現在的應用研究以培育微藻為主,日後利用途徑會朝直接利用CO2及藉由捕捉之CO2生產化學品、能源產品、生質產品及燃料等方式發展。

台灣已宣布要在2050達到淨零碳排,在去(2022)年3月30日所提出的淨零路徑中指出,2030碳捕捉量要達400萬噸,2050要達4,020萬噸。只是目前捕碳規模只在試驗階段,若沒有政策、法規、環評、技術、金融、財政、土地等之配合,要達這些目標是具相當的挑戰。由於碳捕捉及利用在國際上現仍處在發展階段,目前台灣的捕捉技術對比國外毫不遜色,加上台灣有相當優越的石化工程能力,若政府及產業能大力支持自行研發,未來必能具更高競爭力,不僅台灣產業減碳不會為國外所控,並能擴散技術至國際。

台灣在2019排放了2.56億噸的CO2,但由於台灣土地不大無法單靠造林加以移除CO2。此外台灣能源約97.8%是仰賴進口,不得不依靠化石燃料發電,因此不能只看其他國家作法,必須投入較樹木或土壤移除碳速度更快的捕碳封存及再利用(CCSU),才能達成減碳目標。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