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預防糖尿病?專家提醒:可能僅「糖尿病前期」患者適用

英國Science Media Centre專家意見:

台灣Science Media Center專家意見:

發稿時間:2023年02月07日

發稿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今(2023)年2月7日台北時間早上六點,國際期刊《內科醫學年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一份最新研究。研究團隊發現,「糖尿病前期」的成人補充較多的維生素D,與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有關,研究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補充維生素D的組別,發生糖尿病的相對風險降低約15%。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糖尿病臨床與研究領域的專家解析,專家們指出研究使用的是高劑量維生素D,不適用於一般人,且高劑量的維生素D可能增加高血鈣、高血尿或腎結石的風險。

成大醫院糖尿病防治中心主任歐弘毅說明,研究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在補充高劑量的口服維生素D長達3年之後,確實可以降低糖尿病發生率的相對風險達15%,絕對風險則降低了3.3%。歐弘毅認為,這項研究打破原先「只有血中維生素D濃度不足的族群,補充維生素D才能有效預防糖尿病前期,進展成糖尿病」的看法。因為該研究統合了三個臨床試驗研究,受試者在研究開始前的平均血中維生素D濃度是在目前認可的充足範圍內,而在長期補充高劑量的口服維生素D後,還是能減緩糖尿病的發生,這是新的發現。

歐弘毅表示,雖然研究結果指出只有在血中維生素D濃度偏低、不足的族群,補充維生素D才能有預防「前期糖尿病」進展成糖尿病的好處,他也提醒研究中看到患者補充維生素D後,達到的平均血中濃度都高於一般認可的安全範圍、甚至達到過往被認為「可能有害」的濃度,就血糖平衡而言,必須思考維生素D的合理濃度為何。

萬芳醫院內科部新陳代謝科主任李亭衛指出,此研究分析的三個臨床試驗,其中兩個使用非活性的維生素D3,另一個則是用活性的維生素D。混合分析的結果顯示,維生素D可以顯著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甚至讓血糖異常的病人變回血糖正常。但李亭衛也表示,研究把活性與非活性的維生素D一起分析,他感到有些疑慮,因為非活性的維生素D3可用作一般民眾的營養補充品,但活性的維生素D是醫師處方藥物。

國防醫學院生理及生物物理學科教授謝博軒提到,此研究主要歸納分析了三個患有「糖尿病前期症狀」之個別參與者資料庫的臨床試驗,使用隨機取樣、雙盲且有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此研究可提供臨床糖尿病預防和治療的參考。但要注意的是,研究對象是「患有糖尿病前期症狀」的患者,而非一般大眾都可以參考的結果。謝博軒強調,這篇研究並沒有證明一般大眾補充維生素D,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發生風險。

歐弘毅說明,研究使用的維生素D劑量,遠高於目前醫學建議的「建議飲食攝取量」:每日600國際單位(IU)。他提醒,長期使用高劑量維生素D的安全性尚未經過完整評估,是否會引起尿路結石或是增加高血鈣的風險、或對肌肉和骨骼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皆不清楚,此研究無法證實與評估高劑量維生素D的安全性。

謝博軒提到,研究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使用維生素D劑量達到1200國際單位(IU),並維持血中較高的維生素D濃度,似乎可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但長期服用容易引起高血鈣和高血尿等相關毒性反應。另外,謝博軒補充,一般推薦維生素D的單日攝食劑量是400到600國際單位(IU),此劑量範圍並不能達到研究中有效降低糖尿病發生率的作用劑量。

李亭衛補充,目前確實不知道若要減少糖尿病發生,血中的維生素D濃度應該要到多少濃度,但是維生素D的血中濃度越高,高血鈣的風險確實也更高。李亭衛提醒,一般人補充維生素D應是服用非活性的維生素D3,要知道維生素D補充過量會有危險性,建議還是先諮專業醫師。

歐弘毅也提醒,雖然研究提供了維生素D在預防「糖尿病前期」進展成糖尿病的科學證據,但益處僅限於經過嚴格篩選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而不是一般大眾。因此他建議,一般大眾不需急於補充維生素D,讓將來更多的研究報告來驗證這些結果和安全性。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