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報導與工商時報合作,並刊載於〈科學家新視野專欄-釐清感染COVID-19與糖尿病的關聯性

文/鄒硯芳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專案主任

COVID-19全大流行至今(2022)年5月,臨床上觀察到有糖尿病史或高血糖問題的病患,感染COVID-19後病況較差,重症和死亡風險也較高。此外,許多COVID-19病患產生高血糖代謝問題,引起醫療與研究團隊關注,想找出COVID-19感染後,是否會引發糖代謝的異常,以及與糖尿病的關聯。

目前多篇研究,先後分析美國、德國健康資料庫中的數據,以及調查美國保健軟體公司的電子醫療紀錄系統。雖然美國資料庫的研究從特定的族群中,觀察到感染COVID-19的病患比起未感染COVID-19者,被診斷出糖尿病的人數較多,但因為這類特定樣本,大部分本來就是高齡、高血壓、過重的白人男性,難以排除是因為本身糖尿病風險較高而導致。

糖尿病主要分成第一型和第二型,而德國的健康資料庫研究,是觀察平均年齡42歲的COVID-19病患,感染COVID-19前七天到感染後七天的區間,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率較高,反觀其他種類的糖尿病發生率沒有增加。

此外,利用美國保健軟體公司的電子醫療紀錄調查19歲以下族群的研究,觀察到比起COVID-19大流行前五年,2020年至2021年3月這段期間,因第一型糖尿病住院的病患,糖尿病控制不良而酮酸中毒的比率增加。不過,被診斷出糖尿病的患者,並沒有同時檢測是否感染COVID-19。

這些研究觀察病患的時間都不同,有的是感染COVID-19後一年,有的是取感染前後各七天,有的則是僅觀察特定年分,而非觀察COVID-19確診病患。研究的族群,年齡、種族等也相差很多,所以研究結論都還不能套用在所有人身上,還不能說「只要感染COVID-19,就會產生新的糖尿病」。

目前研究還不清楚感染COVID-19與發生糖尿病的因果關係,雖然觀察到COVID-19感染與糖尿病變嚴重有關,但不清楚COVID-19是否為糖尿病的病因。這些研究是敘述一個現象,重要的是讓醫療團隊更能夠注意COVID-19病患控制血糖的情況,藉此改善他們的病況。住院時是否有高血糖的症狀,也可以作為評估COVID-19病患是否有較高重症危險的指標。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教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秘書長歐弘毅,即建議未來在「長新冠」患者的長期追蹤計畫中,應定期針對糖尿病進行篩檢,配合並衛生教育與飲食輔導,減少可能產生的重大醫療與經濟負擔。

要持續研究COVID-19與糖尿病的關係,有幾個因素尚未被納入考量,也可能會影響後續研究結果。首先是研究當時,大部分COVID-19病患都未接種新冠疫苗,不清楚疫苗在這之中的影響。現在多數人已經接種新冠疫苗,應可以調查感染COVID-19且有糖尿病的病患,有無接種新冠疫苗的紀錄。不過,因為同時有接種過新冠疫苗、仍感染COVID-19又患有糖尿病的人數較少,也是研究的挑戰。

再者,COVID-19爆發至今,歷經不同的變種病毒株,研究未知不同病毒株感染後糖尿病的風險。台灣的情形會和國外非常不同,因為國外感染Alpha、Beta新冠病毒的人數多,台灣則是從Delta病毒株開始全球大流行後,才有較多人感染。另外,COVID-19大流行期間,人們一般會減少至醫療院所看診,使得原先有高血糖或糖尿病因子的人,可能等到感染COVID-19住院後,才診斷出糖尿病。因此尚不清楚COVID-19重症住院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感染COVID-19之外,是否有其他造成糖尿病的因素。

了解COVID-19病毒可能加重住院者病況的原因十分重要,但感染COVID-19後是否產生糖尿病,或許不僅有單一的因素。除了臨床醫療研究應持續追蹤COVID-19患者的高血糖症狀,是否在康復後仍然存在,也仍需要基礎研究釐清因果關係和機制。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