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影響需更多研究投入 專家:全球要共同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發稿時間:2023年2月10日
發稿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塑膠微粒對環境與生物造成的危害近來受到重視,而在人體器官中發現塑膠微粒的研究,也獲得大眾與媒體的關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10)日邀請兩位專家召開「塑膠微粒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證據」線上記者會,說明目前應如何看待塑膠微粒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證據。
專家們提醒,目前看到塑膠微粒對健康有負面影響的研究,都是動物實驗上的結果,仍缺乏在一般生活中,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風險的研究,因為塑膠微粒種類多,有不同型態、尺寸與暴露過程等,因此需要更多研究提供證據,才能得知民眾在生活中暴露於塑膠微粒的情況和實際的風險,但解決塑膠微粒污染是全球性的問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這個研究領域正在發展中,雖然還有許多限制或是尚未有結論,但可預期未來還會有更多研究塑膠微粒的進展值得關注。
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邱惠雯指出,目前還無法精確得知和評估每一個人,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不同生活環境下,暴露在不同狀態塑膠顆粒的濃度。邱惠雯認為塑膠微粒是全球性議題,在塑膠廢棄物方面的問題需要全球共同解決,皆與人類健康、海洋環境的永續發展有關。塑膠顆粒是一個統稱,依照尺寸大小會再細分塑膠微粒、奈米塑膠。
邱惠雯說明,塑膠顆粒的成分、種類、大小都不同,對於各種不同塑膠的研究也都還在持續進行中,因各種塑膠有不同的特性而應用在生活中的不同物品,所以有必要知道一般人暴露的塑膠究竟最主要的特性、來源是什麼,才能繼續了解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邱惠雯補充,人體暴露在塑膠微粒最常見的方式包含空氣吸入、皮膚吸收、飲食攝入,未來需要釐清的是一般人平常暴露於塑膠微粒的程度和主要途徑。
邱惠雯說明目前塑膠顆粒領域的兩大研究方向,分別是檢測各種樣本中可能存在的塑膠微粒,以及研究塑膠微粒是否對生物體健康的危害。但邱惠雯也特別提醒,毒理學研究在細胞或動物實驗的塑膠微粒濃度並不代表實際人體在環境中暴露的狀況或濃度。
邱惠雯表示,目前看到的健康影響研究都是在動物實驗中的結果,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主要是老鼠的神經毒性、肺部傷害、肝臟代謝影響、腎臟累積和傷害、腸道傷害和微生物菌相影響、細胞內胞器和訊息傳遞路徑改變等,但是缺少人體在一般生活、一般暴露塑膠微粒情況的研究,還沒有足夠證據能評估一般人在暴露塑膠微粒後,是否會影響健康。邱惠雯提到,已知比較充足且有公信力的資料目前都來自職業安全研究,對象都是塑膠相關工廠中長期接觸到高濃度塑膠微粒的工人,應該要首先做好配戴適合的防護用具,減少暴露大量塑膠顆粒的危險。
邱惠雯提到研究塑膠微粒的瓶頸在於,各式各樣的塑膠大小、材質、物理與化學特性、暴露到人體的方式,都需要後續研究才能知道一般人在一般生活情況中暴露塑膠微粒後是否會影響健康。邱惠雯補充,塑膠顆粒粒徑大小和其物理化學特性,也會影響進入人體細胞組織的情況。因此,目前還無法精確得知和評估每一個人,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不同生活環境下,暴露在不同狀態塑膠顆粒的濃度。邱惠雯最後強調,全球的國家都需要共同解決塑膠顆粒污染這個全球性的問題。
中國醫藥大學藥用化妝品學系助理教授李宥萱本身專長是針對環境毒物、環境微粒與肝腎臟的毒性效應、皮膚疾病等毒理研究。李宥萱說明自身的研究團隊發現,塑膠微粒會使小鼠的肝臟脂質代謝紊亂。
李宥萱表示,目前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仍缺乏許多健康風險的研究,因為實際環境中的塑膠微粒種類繁多,不同的形態、大小和暴露過程都會引起不同的危害反應,所以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提供更多的證據。李宥萱說明,過往許多塑膠微粒的毒性研究,主要使用小鼠的動物實驗,去測試塑膠微粒在小鼠體內的累積與排出速率,並可藉由演算推論出人在一生中,可能會累積約數千顆塑膠微粒。
關於環境中的塑膠微粒,李宥萱表示,主要都是來自消費者和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9年的報告顯示,在1950年到2016年之間,發現有大量的塑膠微粒是在2000年後出現在環境中,顯示塑膠的用量快速增加與在環境中出現。
李宥萱舉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現在大家已有廣泛的認知,全球有多個國家,包括台灣的法規已經禁止含有塑膠微珠(柔珠)的化妝品、去角質產品,以利減少環境中的塑膠微粒。另一例子是針對醫療中心的醫療廢棄口罩研究,若不當處置或丟棄,可能會有老化降解的塑膠顆粒,但目前研究上還必須驗證分解後的塑膠微粒是否會攜帶病毒在環境中傳播。
李宥萱說明,針對塑膠的食材包裝的研究,最大的重點是要了解塑膠微粒對人體有何影響,可以知道人體在代謝的過程中,是否能有效排除、清除塑膠微粒。李宥萱表示,目前雖有少數動物實驗的研究證據提到,塑膠微粒可能與動物的消化道發炎、細菌感染或擾亂內分泌等問題有關,但目前並沒有整合一個較具系統性的完整評估研究,這也是未來研究需持續發展的方向。
李宥萱最後提醒,許多資訊可能會提到「人在每天或每週會吃掉多少量的塑膠微粒」,但目前科學研究仍尚未完全了解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影響。李宥萱強調,研究在評估塑膠微粒、奈米塑膠對人類的健康風險上,可用的數據仍然非常有限。
參考資料:
- WHO於2022年8月發布的「塑膠微粒的吸入或暴露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研究報告:Dietary and inhalation exposure to nano- and microplastic particles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 全文摘要與編譯:https://smctw.tw/15193/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