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本月20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發表一篇系統性的回顧分析論文〈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trength of evidence for the most commonly recommended happiness strategies in mainstream media.〉,指出目前可google搜尋到與增加幸福感的建議有關的健康網站中資訊,缺乏強而有力且嚴謹的的科學證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指出,這顯示我們在健康相關網站看到對於提高幸福感的建議時,應該要注意這些建議背後是否有足夠可信、強健的科學證據來支撐,特別是看到這些建議的方法若可有效提高幸福感,要注意究竟是跟什麼情況下的族群、與其他什麼樣的方法比較,而得到的效果。我們都想要知道有效的方法來提高幸福感,也因此需要敦促更多、更好、更可以保證科學證據力的研究產出,並且謹慎看待目前網路上有關幸福感的建議。

這篇研究先搜尋Google的關鍵詞,找出最常被推薦的提高幸福感的策略,建立關鍵詞庫,再分類成五種類型,分別是表達感謝、增加社交、運動、練習正念思考或冥想,以及增加與大自然的接觸。接著作者根據關鍵詞庫,從過往研究文獻中搜尋比較實驗組及控制組的隨機實驗研究,排除了心理因素評量(或任何其他潛在混雜因素)的研究、排除重複的研究、排除評估病患群體的研究(例如癌症和臨床憂鬱症病患),最後分析494篇論文、共532項針對健康的人的實驗。研究發現,其中只有57項實驗在測試這些策略會不會影響健康人的主觀幸福感之前,有採用預先註冊(preregisteration)或估計最小樣本數等增加證據強度的措施,其他實驗則缺乏足夠的統計效力,未採用任何一種增加證據強度的措施來檢測這五種策略是否真的明顯有好處。

回顧分析的結果是,至少暫時有可靠的證據顯示,一般健康的人練習表達感恩,可以改善情緒。而表現得更外向或是與陌生人交談可以改善情緒的過往文獻,目前能適用的群體太狹隘。冥想和正念思考的文獻則是證據力不足,其中一些甚至分不清楚社交互動和正念的差別。而有五個過往的研究有充足的證據表示,一般人在一次運動後會感到更快樂,但是這僅限於跟無聊的活動比較之下,例如安靜坐著或觀看書籍裝訂的影像。最後,雖然接觸自然被很廣泛地宣稱可以增加幸福感,但只有四個有足夠證據力的實驗,也沒有已知的實驗研究一開始就投稿給有同儕評審的註冊報告(registered report),保障證據的強度。

研究原文:

專家怎麼說?

【陳紹慶】【張育愷】

2023年07月19日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 陳紹慶

這份系統性回顧論文的目標是檢視一般大眾經常從各種健康資訊網站接觸的增加幸福感建議,例如冥想、正念等關鍵詞,有多少正式發表的研究以嚴謹的實驗測試這些建議的效果。嚴謹的實驗測試是指將這些建議比照醫學研究的隨機化控制測試(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將參與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有接受或未接受某種增加幸福感建議的參與者,參與實驗前後的幸福感評分差異。除了隨機分組,更嚴格的實驗條件還有確保樣本人數達到建議統計考驗力(statistical power,一般建議達到80%),以及採取事前預先註冊(preregistration),確保資料收集及分析過程按照計畫執行。[註1]

這份回顧論文找到1,035篇研究在探討增加幸福感建議的效果,但是只有不到一半是隨機分組實驗,有採用嚴格措施的實驗更只有約5%(57篇)。即使如此,少數有預先註冊或確保樣本人數的實驗,經過論文作者的檢視,證據強度都略高於未採取任何措施的實驗。論文作者並未評價哪些建議能有效增加幸福感,而是提醒這類研究結果的可信度離提出真正的科學建議還有一段距離,建議研究社群能採用最嚴謹的分組實驗測試,累積更可信的證據。我個人認同作者的立場,對於媒體來說,使用大眾較易理解的語言,不只突顯這類用科學研究包裝的建議之價值,也要說明其可靠程度。這篇回顧論文指出了較可信的行為研究有三種條件:隨機分組實驗、足夠的樣本人數、嚴格按照計畫執行出來的研究結果。

2023年07月20日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講座教授 張育愷

【呼籲邁向證據力更高的研究:從促進主觀幸福感策略的視角】

主觀幸福感涵蓋個人對生活的情緒體驗、情感狀態,以及對生活滿足度的主觀感受,而高度的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積極心態、社交關係的改善,以及更高的生活滿意度皆有密切關聯,因此尋求促進主觀幸福感之策略對個人生活層面而言即顯得十分重要。

本篇系統性回顧研究針對目前大眾傳媒較廣泛受到推薦的五種策略,如表達感激之情、社交互動、健身運動、正念/冥想實踐,以及接觸大自然等方法,首先以「預先註冊」與「足夠樣本數」兩項指標進行研究證據力之排序,而後再統整與分析,亦即先以研究證據力為基礎,再考量結果的驗證,故在整合過去研究方面確有所精進。有趣的是,本研究結果顯示,並非所有推薦的方法都受到足夠研究證據力的支持,因此在採用這些策略促進主觀幸福感時,應該更加謹慎評估。

然該篇系統性回顧也有一些推論上的限制。首先,雖然本篇文章的優勢是採取預先註冊、足夠樣本數等指標,排序研究的證據強度後再統整,然而現有研究執行這些指標仍屬於推動階段,導致排序時可納入最優質的研究十分少,僅有四篇研究。需要注意的是,過去在這些提高幸福感策略之研究仍屬多數(n = 532),如健身運動、正念/冥想的研究皆多於150篇,且這些策略多有呈現得以促進主觀幸福感的效益。其次,本研究只分析非臨床的樣本,因此結果可能不適用於特定群體,例如臨床患者或特殊族群。最後,雖然有57篇研究符合條件納入該篇系統性回顧,但這些研究的議題、設計、屬性,以及樣本各有不同,可能導致這篇系統性回顧結果的差異和解釋上的困難。

如同本篇系統性回顧作者所述,作者並不是在暗示這些提高幸福感的策略就像江湖郎中的膏藥沒有用處,相反的,作者認為這些策略類似維他命,在理論上應該是有益的。作者提到現有回顧的大多數策略,只是缺乏強健的證據支持,而非強力的證據缺失。事實上,現有研究確實提供了許多具參考價值的實驗架構供未來研究使用,且這些策略極有可能是增加幸福感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期研究發表呈現多面向與多元化之趨勢,增加研究發表的數量已不是首要重點,反之,提升研究品質或是研究證據力,將會是未來研究者所需要著重的面向。

註釋:

[註1] 預先註冊:因為研究過程中遇到許多誘因或阻礙時,研究者中途更改研究計畫的設定,即使得到會讓人感興趣的結果,資料分析也變得不可信。所以預先註冊研究就是要研究者遵循自己設定的假設與方法,自始至終地貫徹執行。請參考陳紹慶教授個人網站:https://scchen.com/zh/post/text_2017002/

預先註冊(Preregistration)的定義請參考:https://forrt.org/glossary/preregistration/

註冊報告(Registered Report)的定義請參考:https://forrt.org/glossary/registered-report/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