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今(2023)年8月8日台北時間凌晨06:30,國際期刊《英國醫學期刊-心理健康》(BMJ Mental Health)發表一篇由倫敦國王學院精神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所(IoPPN)貝克利斯副教授(Dr. Ioannis Bakolis )等人所做的研究。研究發現,空氣污染的濃度與失智症患者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的次數有關。研究在英國南倫敦(South London)地區收集2008年到2012年的空氣污染數據,以及5,024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初次診斷失智症後使用心理健康服務(mental health services)的情況,追蹤時間最長達9年。結果顯示,暴露在較高濃度的細懸浮微粒(PM2.5)和二氧化氮(NO2),失智症患者使用心理健康服務(mental health services)有增加的趨勢,尤其是血管性失智症患者,關聯性相對更高。

研究分析數據估計,如果將倫敦的每年PM2.5濃度(2019年為11.6 微克/立方公尺)降至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年度限值:5 微克/立方公尺,失智症患者每年使用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次數將下降13%;如果將每年的二氧化氮濃度(2019年為39 微克/立方公尺)降至WHO建議值:10 微克/立方公尺,失智症患者每年使用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次數將下降38%。

研究認為,減少城市中空氣污染物的暴露,可能增進失智症症患者的健康和福祉,並進一步減少失智症患者在心理健康服務的使用頻率,從而釋放當地已相當緊繃的身心醫療服務資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失智症研究、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說明此研究,並分享看法。

研究文獻:

Ronaldson A, Stewart R, Mueller C, 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 in dementi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Ment Health 2023;26:e300762. http://dx.doi.org/10.1136/bmjment-2023-300762


專家怎麼說?

邱銘章】【李佩珍】【程藴菁

2023年08月05日
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兼任教授/憶安診所神經專科醫師 邱銘章

1. 這篇研究為什麼重要?

此研究是探討空氣污染和失智症患者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的相關性。近年來國內外研究都已證實空污會增加失智症風險或加速認知功能衰退。

該研究納入5,024位南倫敦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樣本數相對大,而且是個追蹤了九年的世代研究。心理健康服務使用頻率的資料來自社區心理健康團隊的醫療紀錄,所以在失智種類的診斷或接受服務原因的可信度是比較高的。另外空污的地理解析度也相當高(20x20公尺),可以精確對應到患者住址所面臨的鄰近污染源或交通流量。

2. 這篇研究有哪些推論的研究限制嗎?

研究中提到的限制是以住址為基準的量測,無法得知那些因搬家或其他因素離家者的暴露量,另一個限制是同一照護機構的失智症患者,可能會產生的群聚效應。在一個南倫敦都會地區進行的研究,當然結論不適用於中低所得國家或非都會地區。

另外,在其他的限制是失智症患者在診斷後的餘命中位數是四到六年,而且不同種類失智症的存活時間不一,所以接受觀察研究的時間長度各異。其次,不同種類的失智症發生其他精神疾病或精神行為症狀的機會也不均等。舉例來說,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存活最長,長期追蹤下來他們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的次數也最多。

3. 一般人該如何正確的理解這篇研究?

在住家環境暴露的空氣污染物,不管是PM2.5或二氧化氮,不僅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或加速認知功能的衰退,如本研究所述,也會增加罹患失智症後的心理健康問題,並加速生活、社會功能的衰退,其中相關性以血管性失智症最高,因空污會增加發炎、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023年08月07日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科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李佩珍

1. 這篇研究為什麼重要?

過去數十年空氣污染流行病學的研究累積許多空氣污染暴露與呼吸道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相關證據,然而近年來許多研究紛紛在探討空氣污染對於退化性神經性疾病特別是失智症的影響,例如:近期一篇統合分析的研究指出,暴露於空氣污染物,特別是細懸浮微粒(PM2.5)、二氧化氮(NO2)、或一氧化氮(NO),可能是失智症之危險因子[1]。倘若未來在老化的社會中,確立了空氣污染暴露與失智症發生風險之因果關係,減少空氣污染暴露可以當成為減少失智症發生之初級預防。

雖然本篇研究之主題不在探討空氣污染暴露與失智症的相關性,但是更進一步探討空氣污染暴露會不會增加失智症病人其心理健康服務的使用次數。焦慮與憂鬱等為失智症病人常見的共病症,因此,探討空氣污染與失智症病人其心理健康服務使用次數,可增進了解空氣污染是否會影響失智症病人在心理健康上的發生與盛行,並作為日後影響失智症病人疾病預後之參考。

2. 這篇研究有哪些推論的研究限制嗎?

這篇在研究設計上,樣本擷取以及空氣污染暴露評估的方式,可能會限制了此研究結果的推論。例如:本研究擷取出來的失智症是否為新發生的個案?由研究數據中可得知,樣本平均年齡皆在81歲左右,再加上此研究最長追蹤九年,疾病較晚發病者以及存活情形也代表了疾病或共病症的嚴重程度。因此,本研究結果的外推性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另外,本研究之空氣污染暴露僅有2008-2012年的數據,而研究個案搬家情形、研究個案在追蹤期間的污染濃度數據缺乏、以及缺乏室內空氣污染濃度等,在暴露資料不完整的情形下,有可能會產生暴露錯誤分組(exposure misclassification)的研究偏差。

3. 一般人該如何正確的理解這篇研究?

過去文獻指出,空氣污染物可能具有神經毒性,並可透過嗅覺與肺部進入循環系統並穿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 進而影響大腦的功能[2][3],而此生物機制或許可以說明,空氣污染暴露可能會增加失智症與精神疾病或精神症狀發生的風險。

本研究結論為居住地區的空氣污染暴露程度與失智症病人的心理健康服務次數增加有相關,特別是二氧化氮的暴露。然而,本研究在研究設計上面有些限制。因此,該研究結果的解讀僅在於統計相關性的發現,未來需要有更嚴謹的研究設計來提供以及累積證據,才能對研究結果做出更正確的解讀。

2023年08月08日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程藴菁

1. 這篇研究為什麼重要?

從2015年開始,陸續有多項研究探討並發現空氣污染物暴露與失智症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此英國研究旨在進一步了解三種空氣污染物(NO2、PM2.5及PM10)暴露是否與失智症患者心理健康服務使用頻率的增加相關,此議題過去未有相關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特定的空氣污染物(NO2)暴露與失智症患者心理健康服務使用頻率的增加有關。希望透過減少交通排放產生的空氣污染物,降低失智症患者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

2. 這篇研究有哪些推論的研究限制嗎?

本研究僅使用2008年至2012年的預測模型來評估空氣污染暴露,並未收集研究開始前的暴露資料。此外,由於研究長達9年,部分時段缺乏空氣污染暴露資料,難以建立空氣污染暴露與失智症患者心理健康服務使用之因果關係。

此外,台灣環保署的空氣品質指標AQI包含六種污染物:二氧化氮(NO2)、細懸浮微粒(PM2.5)、懸浮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及臭氧(O3),然而本研究僅探討三種污染物(NO2、PM2.5及PM10),而且資料分析僅考慮單一或兩種污染物的存在,因此無法反映失智症患者暴露於多種污染物的實際情況,而這些污染物之間還可能存在交互作用(例如加成效應),影響心理健康服務使用,本研究未能提供相關的訊息。

對於失智症患者而言,其行為和精神症狀會逐漸出現,但本文無法確定這是失智症進程本身,還是空氣污染暴露導致心理健康服務使用頻率增加的影響此外,失智症患者可能使用藥物影響行為和精神狀況,但相關資訊有限。

3. 一般人該如何正確的理解這篇研究?

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顯示空氣污染物暴露影響心理健康服務使用,但影響程度不大,未來需要更完整的資料進行驗證。

在看這份研究時需注意,所有參與者皆為失智症患者,因此研究結果不適用於一般社區老年群體。另外,受試者位於南倫敦都市區,研究結果可能無法延伸至居住於郊區的失智症患者。心理健康服務的使用也會受文化影響,西方國家對此較為開放,而東方國家則可能有所不同。台灣健保制度也與歐美的保險制度不同,對醫療使用可能造成不同行為。

此外,本研究僅涵蓋了三種空氣污染物,無法全面了解其他污染物對心理健康服務使用的影響。同時,研究觀察到的三種空氣污染物的平均年暴露濃度低於歐洲空氣品質標準,因此只有少部分患者暴露於超過標準的濃度。這樣的暴露情況與許多開發中國家普遍面臨的高濃度污染不相同。尤其在參與者中,只有極少數固定於一個住址,這是因為失智症患者經常需要遷移到其他地方(例如護理之家)接受照護,或在研究期間去世。因此,以研究開始時2008年的居住地點,並不能完全反映大多數患者在九年間的空氣污染暴露情況。

失智症的老年患者通常伴隨其他的共病症,需要綜合考慮非心理的慢性疾病及治療方式,因為這些因素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空氣污染造成失智症的機制主要涉及污染物對腦部或肺部引起的直接或間接發炎反應,進而影響腦部功能。然而,本研究在解釋空氣污染對心理健康服務使用影響的機制方面相對薄弱,需要加入更多關鍵因素,以更清楚的解釋機制。另外,研究中的受試者在9年後只剩下原始人數的1/4,對於失去3/4受試者的情況並未進行詳盡說明,因此無法確定研究結果受到受試者大量流失的影響程度。

參考文獻:

[1] Wilker, E. H., Osman, M., & Weisskopf, M. G. (2023).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clinical dement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381.

[2] Oberdörster, G., Sharp, Z., Atudorei, V., Elder, A., Gelein, R., Kreyling, W., & Cox, C. (2004). Translocation of inhaled ultrafine particles to the brain. Inhalation toxicology, 16(6-7), 437-445.

[3] Peters, A., Veronesi, B., Calderón-Garcidueñas, L., Gehr, P., Chen, L. C., Geiser, M., ... & Schulz, H. (2006). Translocation and potential neurological effects of fine and ultrafine particles a critical update. 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3(1), 1-13.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