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國際期刊《自然》(Nature)於台灣時間2023年10月18日晚間23:00發表一篇禽流感病毒的研究〈The episodic resurgence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5 virus〉。研究分析2005年至2022年期間的流行病學數據、一萬多個病毒基因序列,想知道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疫情的起源和演化趨勢。研究發現禽流感疫情復燃的關鍵是在2016年禽流感病毒從亞洲擴展到包括非洲和歐洲的部分地區,2020年野生鳥類傳播禽流感速度大幅加快,H5N8病毒在歐亞大陸傳播,並導致隨後出現H5N1新變異株,變異病毒株的基因來自低病原性病毒變異與基因重組而來。

研究原文:Xie, Ruopeng, et al. (2023). The episodic resurgence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5 virus. Nature. DOI:10.1038/s41586-023-06631-2

由於全球禽流感盛行,大眾關注禽流感造成的雞隻與雞蛋減產,各國也需要最新研究來評估防治禽流感的策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到四位研究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疫苗相關的台灣專家,依據自身研究經驗解析此研究對於防治禽流感的幫助,讓更多人透過台灣科學家的說明,正確的理解此最新研究呈現的意義和科學研究的限制,以討論防治禽流感與禽流感疫苗的議題。

 

  • 低病原性禽流感是什麼?高病原性禽流感又是什麼?

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WOAH),前身為國際獸疫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 OIE)網站公開資料〈What is avian influenza?〉,低病原性禽流感(LPAI)通常引起較輕微症狀或臨床幾乎沒有症狀,而高病原性禽流感(HPAI)可引起嚴重的臨床症狀且死亡率可能很高。

  • 病毒名稱的英文,像是H5N1,代表什麼意思?

根據美國CDC公開資訊〈Types of Influenza Viruses〉,依據病毒表面的兩種蛋白質,分為不同的亞型:紅血球凝集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目前禽流感病毒有 18 種不同的HA亞型(H1至H18)和11種不同的NA亞型(N1至N11)。

  • 目前的全球禽流感情況?

根據美國CDC在2023年9月7日的報告顯示,全世界爆發動物禽流感和人類感染的數量正在增加。2013至2022年6月期間,不僅動物的禽流感爆發,人類感染的數量也增加,全球累計超過兩萬一千件的動物禽流感疫情和兩千多起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疫情,其中包含了34種禽流感病毒的亞型,而且在越來越多的地理區域與不同動物種類中發現禽流感案例。

專家怎麼說?

【趙黛瑜】【鄭明珠】【蕭培文】【張伯俊】

2023年10月17日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趙黛瑜

Q1:與過去禽流感病毒與傳播的研究相比,這份研究為什麼重要?此研究結果如何幫助我們更理解禽流感的傳播與復發原因?可以幫助我們擬定對抗禽流感的策略嗎?

這份研究主要把從1997年香港出現高病原禽流感病毒(H5N1)後,過去25年間此病毒的演化做一個完整性的分析,結論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此病毒不僅沒有消失,且在全世界的養禽場經過四次大爆發,而傳播路線從以前主要在亞洲出現傳到歐洲,2016年後則從非洲及歐洲回傳至亞洲,造成全世界家禽的大量死亡,對全世界的糧食供應造成巨大的損失與影響。

(2). 此病毒在過去25年間不斷演化,包括血清型不只侷限在H5N1,還包括H5N8、H5N6、H5N2等統稱H5Nx,且內部基因也不斷跟低病原的禽流感病毒發生重組,在2014年之後出現的基因型的數目較2014年之前多很多,顯示高病原的禽流感病毒不斷適應在野鳥身上,並外溢傳給其他哺乳動物,例如貂及海豹等,當對哺乳動物的適應性增加,傳到人類造成大流行的機會也會增加。

目前世界各國對抗每一波的高病原禽流感疫情,主要的策略仍是減少家禽與野鳥的接觸,但在歐盟已經開始考慮對家禽施打疫苗,而法國作為歐盟國家的先驅者則率先開始在今年的10月1日開始對境內的鴨鵝開始施打疫苗,至於成效如何,仍待觀察。

Q2:此研究有哪些推論和應用上的限制,是我們要謹慎看待的?
(例如,作者提到研究分析的資料中,回報禽流感的國家不一定都有檢測當地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而且多數國家僅在大規模禽流感造成家禽死亡事件後採樣禽流感的病毒,即使有採樣野生鳥類身上的病毒,通常也僅限於容易觀察與捕捉的鳥種,並不全面。這會如何影響我們看待研究結果?)

由於此篇研究主要是用已經上傳到網站上的基因序列,分析病毒的演化擴散動態,因此推論會受限於這些已經上傳的基因序列多來自爆發禽場或是在特定濕地容易觀察或捕捉採集的野生鳥類。但困難的是野鳥太多,實務上,不論是人力或財力,都不可能大規模的調查野鳥身上攜帶禽流感病毒的盛行率,根據我多年的研究,認為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利用公民科學資料庫,找出野鳥和禽場的交界處,在容易出現不同基因型別的熱區進行監測與採樣。

Q3:根據這篇研究的推論,我們該怎麼理解「野鳥會傳播禽流感給雞鴨」這件事?

首先,野鳥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界宿主,尤其是雁形目與鴴形目的野鳥,所以野鳥若會傳播禽流感病毒給雞鴨通常也是低病原的病毒,但在禽場大量傳播後就會演化出高病原的禽流感病毒,並回傳給野鳥,此時野鳥也會死亡,但近幾年野鳥也對高病原禽流感病毒產生適應性,加上外溢效應,而增加其他動物感染的風險。

這邊指的外溢效應是其他非雁形目與鴴形目的野鳥,家禽,甚至其他哺乳動物,因為存在同一個棲地環境,透過環境中存在大量的高病原的禽流感病毒而受到感染而死亡,但目前還需要研究野鳥與家禽之間傳播的頻率,以及是否有特定的棲地環境會特別加速野鳥與禽場間的病毒傳播。

其次,影響野鳥與禽場間的病毒傳播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同樣是雁形目與鴴形目的野鳥,對高病原禽流感病毒的耐受性不同,不同野鳥身上排出病毒的量也不同,加上不同的野鳥有各自選擇棲地的習性,也可能受氣候變遷影響棲地環境,不同的野鳥是否會進到家禽場吃家禽的飼料、以及吃飼料的喜好也不同。因此還需要更科學性了解這些因素,才能針對這些地方加強監測與阻止病毒在家禽與野鳥間傳播,阻止病毒的持續演化與造成感染人類的大流行。

Q4:研究作者提到各國的家禽接種疫苗的做法不同,而且還不知道給家禽的禽流感疫苗是否會影響高致病性H5N1病毒的演化。我們還需要什麼樣的研究和科學證據,來幫助我們理解是否該讓台灣的家禽接種禽流感疫苗呢?

首先家禽接種疫苗的確可以減少家禽死亡,但若疫苗產生的免疫力無法阻止病毒繼續傳播,將造成病毒在田間繼續演化,導致出現對哺乳動物適應性高的變異株,而恐怕會出現造成人類大流行的病毒株。但仍有家禽接種疫苗成功的案例,中國的H7N9造成許多人類死亡,中國除了在大都市關掉家禽活宰市場外,也成功在家禽場施打疫苗後將人類死亡案例降到0。歐盟國家中,以法國率先開始施打疫苗,但法國並不是盲目的施打疫苗,首先必須挑選病毒株,評估每一株病毒施打在家禽身上的免疫反應與抗病毒能力,並將數據配合實際模擬,評估田野間的家禽施打率達到百分之多少才可達到疫苗施打的成本效益,是一個非常科學性的評估與實施案例,值得台灣參考。

2023年10月18日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副教授 鄭明珠

Q1:與過去禽流感病毒與傳播的研究相比,這份研究為什麼重要?此研究結果如何幫助我們更理解禽流感的傳播與復發原因?可以幫助我們擬定對抗禽流感的策略嗎?

這份研究報告整理巨大的科學數據與資料,來推演出禽流感病毒H5亞型2344b分支H5N8的傳播及H5N1病毒感染復發的轉變過程,有助未來對禽流感病毒的演化應採行的對策。本篇研究告訴我們,高病原性禽流感的發源中心已經發生轉變,當野生環境受病毒污染的狀態下,任何地區只要野鳥與家禽容易接觸的環境,就有可能衍生新病毒株以及造成傳播的起源地。對於台灣這種海島型國家來說,經由候鳥遷徙傳播的機率顯然較以往更高,因此,台灣除了努力控制過去侵入本土的禽流感病毒之外,在候鳥遷徙季節,更需要防控新病毒株藉由野鳥帶入,在鳥類遷徙季節的監視與預警,是需要加強的重點。

Q2:此研究有哪些推論和應用上的限制,是我們要謹慎看待的?
(例如,作者提到研究分析的資料中,回報禽流感的國家不一定都有檢測當地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而且多數國家僅在大規模禽流感造成家禽死亡事件後採樣禽流感的病毒,即使有採樣野生鳥類身上的病毒,通常也僅限於容易觀察與捕捉的鳥種,並不全面。這會如何影響我們看待研究結果?)

本篇研究最大的限制在於野生環境數據的分析。作者明確表示野生鳥類採樣的優先順序通常偏向易於採樣的物種。尤其是當海洋哺乳動物或海鳥的疫情發生時,發生的數量及病毒採集分析等研究數據的取得都是非常不易且辛苦的,另外,因為禽流感對不同物種的鳥類耐受性、致病性如何,大部分目前都未有研究,加上禽流感病毒的變異性,使我們更無法理解全觀。因此面對這類數據,我們仍應秉持保留及謹慎的態度看待研究結果。

Q3:根據這篇研究的推論,我們該怎麼理解「野鳥會傳播禽流感給雞鴨」這件事?

野鳥會傳播禽流感給雞、鴨的問題,在1983年美國賓州家禽爆發禽流感之後,就有不少的研究證實。但是在1997年香港H5N1禽傳人的禽流感之後,台灣多年來努力地持續監測秋冬季遷徙來台候鳥帶病毒的研究,就如本篇研究報告所述,事實上過去的禽流感經由野鳥傳播病毒給家禽的頻率並不高,因此我們過去很難證實台灣禽流感的發生與候鳥傳播之間的關聯性。但是本篇研究報告也同時告訴我們,2020年的H5N1禽流感病毒在野鳥身上適應力強,在野鳥與家禽之間的傳播限制變少,而且經由野鳥傳播的速度比以前快、感染的野鳥種類範圍更廣,因此大大地增加了野鳥傳播給家禽的頻率。因此,防止野鳥傳播的病毒是對付近年禽流感的防疫上不可忽視的工作。

Q4:研究作者提到各國的家禽接種疫苗的做法不同,而且還不知道給家禽的禽流感疫苗是否會影響高致病性H5N1病毒的演化。我們還需要什麼樣的研究和科學證據,來幫助我們理解是否該讓台灣的家禽接種禽流感疫苗呢?

任何的疫苗接種,都會影響病毒的演化,這是不爭的事實。對於高病原性禽流感來說,防疫的目的在減少病毒傳播以減少感染發病的禽場數,減少經濟損失並提供民生安全的家禽產品。所以疫苗的使用如果不能完全阻止疾病傳播,就來應當搭配使用其他防疫策略來阻止傳播,國際上已經在使用疫苗的國家會依照國情,搭配使用不同的做法。

台灣從2003年以來到現在,持續有不同的禽流感病毒在家禽場流行,雖然政府採行撲殺清場策略,但也僅止於暫時控制疫情,避免擴大而已。主政單位多年來持續不斷地監測工作以及專案研究的數據,已經明確的指出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在於我們傳統的家禽產銷體系之下,無法杜絕禽流感病毒在蛋雞的禽場發生反覆感染,以及土雞場間的交叉感染,因此很難完全清除。因此,我們可以試著研究看看禽流感疫苗使用在蛋雞場及土雞場這些高風險的家禽種類、在高密度飼養區及在高風險季節使用疫苗等相關應用的研究。

Q5:目前禽流感疫苗研發情形為何?目前是否有研究正在分析或追蹤讓家禽接種禽流感疫苗的國家,當地禽流感疫情狀況,或禽流感病毒的變異情形呢?

自1997年香港發生H5N1高病原性禽流感之禽傳人事件,並造成染病的18位住院患者當中6位死亡的案例之後,禽流感的問題就一直受到全球生命醫學界的重視而持續有疫苗的研究。但大部分都僅限於研究階段,實際應用於家禽場的疫苗,也僅止於傳統的全病毒死毒疫苗。使用全病毒死毒疫苗有許多缺點,除了可能促進禽流感病毒變異之外,最大的問題是造成隱形傳播,使防疫工作更為棘手,因此大部分國家並不採行疫苗的政策。

但是,近幾年國際上具規模的家禽疫苗公司已發展出其他有別於傳統的疫苗,據了解,有些疫苗已足夠克服過去傳統疫苗的缺點,因此,歐盟國家在遭受2021-2022年家禽及野生環境的H5N1禽流感重大疫情之後,已將疫苗列為防疫策略的考慮選項,積極地選擇幾款已研發完成的新式疫苗進行各種家禽接種實驗,而法國已在今年9月率先購買8000萬劑新式禽流感疫苗使用於養鴨場,以防堵今年秋冬季禽流感再度來襲。我們期待這些新式疫苗確實能克服過去全病毒死毒疫苗的限制,有助於未來全球禽流感疫情的控制。

2023年10月18日
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分子疫苗科技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蕭培文 

Q1:與過去禽流感病毒與傳播的研究相比,這份研究為什麼重要?

這篇研究比先前禽流感病毒與傳播的研究更完整,不只是像大多數研究分析禽流感病毒的演化樹,此研究還分析了禽流病毒基因序列隨著時間變化的突變位置,追蹤出這一波流行的禽流感病毒最早是從亞洲中國南方的地方,輾轉傳到北非產生突變,再從北非傳到歐洲後經過與野鳥的低病原病毒株重組,回傳亞洲過程又陸續和禽場的低病原病毒株重組,這一波在赤道和溫帶之間持續傳播,導致傳染力劇增、傳播加速、範圍擴大,重組出新病毒的情形一再出現。

蕭培文認為,此研究最重要的是歸納了禽流感病毒基因和傳播之間的相關性,得到的結論是流行的禽流感病毒的基因中有高病原和低病原的基因重組,提高病毒在禽鳥身上的適應性與致病能力。

其實禽流感病毒原本感染水鳥後的病症輕、死亡很少,但感染陸禽後致病力強。研究結果發現,禽流感病毒從水鳥傳播到畜養的禽鳥時,除了病毒HA基因會突變,若兩種禽流感病毒同時感染同一個物種,也可能會增加病毒基因重組的風險。產生新病毒,對鳥類的免疫力而言便是面對全新的病毒,使得感染的病症和死亡較嚴重,推測可能因此擴大了對禽鳥種類的感染範圍。2015年台灣就遇到很多種不同基因排列組合的禽流感病毒,高致病力遍及雞、鴨、鵝等家禽,嚴重衝擊台灣的農業與食物供應。

Q2:此研究結果如何幫助我們更理解禽流感的傳播與復發原因?可以幫助我們擬定對抗禽流感的策略嗎?

研究點出原本只是跟著候鳥遷徙而季節流行的禽流感,現已變成一再不間斷發生的全球禽流感疫情。蕭培文指出,全球多數飼養的家禽都沒有施打禽流感疫苗,所以一旦爆發,只能撲殺,但家禽長大和生蛋需要時間,所以持續的禽流感會造成長期且全球的家禽產業受到影響。

蕭培文認為,野鳥與畜養的家禽之間互相傳染禽流感很可能是全球禽流感持續原因之一,我們雖然沒有辦法控制候鳥,但其實可以把飼養的家禽,適度的與其它家禽和野外環境隔離。例如,候鳥若帶有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而家禽帶有低病原的病毒,會交叉感染,萬一雞舍內其中一群的雞感染,在有事先的隔離飼養環境下,雞舍其他群的雞隻較不容易被影響。同時,隔離的家禽也較不容易和野鳥攜帶的禽流感做交叉傳播,可減少病毒在野生禽鳥身上基因重組後再度傳染給家禽。如何利用隔離設施,必要的時候還要準備好疫苗,是可考慮的防治禽流感策略。

Q3:此研究有哪些推論和應用上的限制,是我們要謹慎看待的?
(例如,作者提到研究分析的資料中,回報禽流感的國家不一定都有檢測當地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而且多數國家僅在大規模禽流感造成家禽死亡事件後採樣禽流感的病毒,即使有採樣野生鳥類身上的病毒,通常也僅限於容易觀察與捕捉的鳥種,並不全面。這會如何影響我們看待研究結果?)

蕭培文說,研究仍有極限,有些經濟較落後的國家,禽流感的治理不良,無法做野鳥和家禽的禽流感監測,做全球疫情的大數據分析時就會受數據不足的影響,難以完整的解析全球各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和演變情況。但即使如此,蕭培文表示此研究仍然找出禽流感病毒基因演變的大方向、突變和基因重組的軌跡。

台灣目前是透過野鳥生態研究相關人員來調查,一旦發現死亡鳥類屍體,會送防檢局檢驗、通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禽流感病毒的亞型和病原性的高低。

蕭培文提醒此研究是從流行病學調查中歸納出相關性,並未模擬驗證所有推理的因果關聯,需要實際用病毒做實驗看到病毒重組後的病原性的高低,在同一物種身上出現傳播力增減的變化情形,才能驗證之間的因果關係。

Q4:根據這篇研究的推論,我們該怎麼理解「野鳥會傳播禽流感給雞鴨」這件事?

蕭培文認為這顯示養殖的禽鳥包括雞、鴨、鵝、鵪鶉的飼養環境是需要控制的,顯示隔離這件事的重要,養殖的禽鳥適度隔離可以一部分的兼顧動物福祉,而且跟要不要替家禽接種疫苗的政策有關連。但是台灣目前有放山雞的飼養方式,當野鳥傳播禽流感時會成為風險,即使發現感染後撲殺,過程仍難免有病毒傳播,建議要適度控制放養的方式,迫不得已的一種選擇就是替雞接種疫苗。

蕭培文認為隔離和疫苗兩個方法都要交叉使用,越是接觸到野外環境的家禽可以適度施打有效的疫苗。另外也需要持續追蹤,若防疫意識不夠,沒有持續監測,人也會有接觸風險。

Q5:研究作者提到各國的家禽接種疫苗的做法不同,而且還不知道給家禽的禽流感疫苗是否會影響高致病性H5N1病毒的演化。我們還需要什麼樣的研究和科學證據,來幫助我們理解是否該讓台灣的家禽接種禽流感疫苗呢?

目前替雞接種疫苗,大多數國家反對的三個原因,首先是,若為較劣質、便宜的禽流感疫苗,可能使用死病毒但是沒有把病毒完整殺死,容易會變成傳播管道。功效和品質較高的疫苗需要研發,用病毒加工來的疫苗必須在較高生物安全第三等級的實驗室製作,但成本較高。

第二是因為施打死病毒做的疫苗後,家禽身上產生抗體,在環境監測和採檢抗體時,可能難以分辨禽鳥究竟是因為接種疫苗產生抗體,還是因為感染禽流感而產生抗體。一般環境監測和採檢抗體是為了知道哪些禽鳥是已經感染過病毒的、是否被傳染後恢復的,來看環境中禽流感散播情形。

第三是禽流感疫苗如果無法產生群體免疫,防止家禽被流行的病毒株感染,只要病毒有傳染就可能會突變,可能會演化出逃過免疫系統的變異病毒,更容易在禽鳥中傳播。且此研究中就提到H5N1病毒有許多分支,要更新禽流感病毒的資料來製作疫苗也沒有這麼快。

蕭培文表示,想要有替家禽接種疫苗的選項就需要研究開發禽流感疫苗,有備無患!是否決定使用、實施範圍多大是另一回事,若不研究也不開發,永遠沒有好的疫苗可以使用。而且目前需要的是能夠在檢測抗體時區別出是感染產生的抗體還是疫苗產生的抗體,蕭培文分享自己團隊的研究做的就是設計不會繁殖的類病毒顆粒重組疫苗,接種後不會產生自然感染後的NP抗體,所以可以分辨真正感染來的和疫苗來的抗體,目前蕭培文團隊正在準備進行新的禽流感疫苗計畫,下一階段要做的是以類病毒顆粒內含佐劑的疫苗。

Q6:目前禽流感疫苗研發情形為何?目前是否有研究正在分析或追蹤讓家禽接種禽流感疫苗的國家,當地禽流感疫情狀況,或禽流感病毒的變異情形呢?

台灣有在研究禽流感疫苗但是不多,2003之後因為SARS與禽流感的關係才有較多人願意投入感染症相關的研究。蕭培文說全球目前有部分國家准許替家禽接種疫苗,例如中國、埃及、印尼、越南用得比較多,荷蘭、以色列、蒙古、蘇丹、俄羅斯、巴基斯坦等,也有低度實施。

(補充,2018年中國發表一篇H7N9病毒的研究[1],發現家禽接種疫苗反而會造成禽流感病毒的免疫逃脫,使原本在禽鳥內是造成輕症的低病原病毒,免疫逃脫之後傳給人的死亡率很高。另一篇2022年發表的研究[2]發現H5、H7疫苗可以控制養殖場裡面的禽流感。)

2023年10月17日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暨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張伯俊

Q1:與過去禽流感病毒與傳播的研究相比,這份研究為什麼重要?此研究結果如何幫助我們更理解禽流感的傳播與復發原因?可以幫助我們擬定對抗禽流感的策略嗎?

本研究之主要貢獻在於發現引起2016-2017年世界大流行的H5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起源於亞洲,而2020-2021年的H5病毒則起源於非洲,2021-2022年的H5病毒則來自於歐洲之重組病毒。因此歐、亞、非洲已皆為H5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之疫區,各洲皆有演化出新型高病原H5病毒之能力,所造成之經濟損失與對人類健康之潛在威脅也日愈嚴峻,各國必須加強禽流感之防控措施予以因應。

Q2:此研究有哪些推論和應用上的限制,是我們要謹慎看待的?
(例如,作者提到研究分析的資料中,回報禽流感的國家不一定都有檢測當地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而且多數國家僅在大規模禽流感造成家禽死亡事件後採樣禽流感的病毒,即使有採樣野生鳥類身上的病毒,通常也僅限於容易觀察與捕捉的鳥種,並不全面。這會如何影響我們看待研究結果?)

中國飼養的家禽數目極為龐大,且長期使用禽流感疫苗,但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中國病毒基因序列相對較少,較難一窺病毒演化之全貌。

Q3:研究作者提到各國的家禽接種疫苗的做法不同,而且還不知道給家禽的禽流感疫苗是否會影響高致病性H5N1病毒的演化。我們還需要什麼樣的研究和科學證據,來幫助我們理解是否該讓台灣的家禽接種禽流感疫苗呢?

疫苗是否影響H5N1病毒的演化,目前仍待研究。法國已自今年10月起,為6,000萬隻鴨子施打禽流感疫苗,台灣可留意其結果與利弊得失,再調整相關之防疫政策。

Q4:目前禽流感疫苗研發情形為何?目前是否有研究正在分析或追蹤讓家禽接種禽流感疫苗的國家,當地禽流感疫情狀況,或禽流感病毒的變異情形呢?

根據一篇研究[3],在墨西哥,H5N2疫苗的使用,確實有利於與疫苗株基因型不同的野外病毒株在家禽中蔓延,因此疫苗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需更新疫苗使用的病毒株,這會增加防疫的難度。

參考文獻與資料:

[1] Shi, J., Zeng, X., Cui, P., Yan, C., & Chen, H. (2023). Alarming situation of emerging H5 and H7 avian influenza and effective control strategies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12(1), 2155072.

[2] Shi, J., Deng, G., Ma, S., Zeng, X., Yin, X., Li, M., ... & Chen, H. (2018). Rapid evolution of H7N9 highly pathogenic viruses that emerged in China in 2017Cell host & microbe24(4), 558-568.

[3] Lee, C. W., Senne, D. A., & Suarez, D. L. (2004). Effect of vaccine use in the evolution of Mexican lineage H5N2 avian influenza virusJournal of virology78(15), 8372-8381.

  •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最新的禽流感報告有什麼重要資訊?

WOAH會定期根據回報的資料,更新全球禽流感的情況。根據WOAH的最新報告〈HIGH PATHOGENICITY AVIAN INFLUENZA (HPAI) – SITUATION REPORT〉是包含了2023年9月15日至10月5日這三周期間的即時通報禽流感資料,並從76個在2005至2019年間受到禽流感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回報的18,620起家禽感染的疫情資料中,分析全球高病原性禽流感在家禽中的季節性發生率趨勢,如下圖。圖中紅色矩形是我們目前所處的流感疫情週期,9月份的傳播率最低,10月份開始上升,2月份達到高峰。

這三周期間,即時通報的家禽中新的疫情爆發:

亞洲和歐洲流行的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株都是H5N1,亞洲的疫情是2023年9月27日在以色列開始復發,歐洲則是2023年9月26日在丹麥復發。

 

這三周期間,家禽中正在持續的新疫情:

南非是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株H7N6,美洲的加拿大是H5N1病毒支系: 2.3.4.4b。

此三周期間有4個國家(加拿大、丹麥、以色列和南非)共回報9起新的家禽中的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

 

在這三周前開始的疫情但在這三周內才報告的事件:

美洲是流行H5N1病毒株,2023年9月7日在加拿大(阿爾卑省)復發(支系:2.3.4.4b)。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