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於台灣時間2023年11月3日凌晨2:00發表一篇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APOBEC3 deaminase editing in mpox virus as evidence for sustained human transmission since at least 2016〉,研究顯示猴痘病毒正出現不同的分支,分支的病毒特徵是與人類免疫系統的持續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突變。

研究發現2022年猴痘大流行的病毒突變特徵,和人體免疫系統中一種稱為APOBEC3的抗病毒蛋白有關,顯示大流行疫情中,猴痘病毒的演變,跟人與人之間的猴痘持續傳播相關,而不是過往常見的動物傳染給人。作者認為,如果要防止人群中傳播的猴痘病毒重新出現,就需要做全球的猴痘病毒監測。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痘病毒的台灣專家,解析這篇研究結果以及我們可以怎麼看待這個結果,作為應對和討論如何預防猴痘時,可參考的科學資訊。

研究原文:

  • O’Toole, Áine, et al. ''APOBEC3 deaminase editing in mpox virus as evidence for sustained human transmission since at least 2016''. Science 382, 6670 (2023). 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g8116 DOI : 10.1126/science.adg8116

猴痘基礎資訊:

編譯自世界衛生組織公開資訊,完整文章來源:

WHO. Mpox (monkeypox). 2023/04/18.

  • Mpox(猴痘,通常縮寫為 MPXV)是由猴痘病毒(正痘病毒屬的一種)引起的疾病,可以透過與感染者、受病毒污染的物質或與感染動物的身體接觸,而傳染給人類。
  • 猴痘常見症狀是皮膚紅疹或黏膜病變,可持續 2-4 週,伴隨發燒、頭痛、肌肉酸痛、背痛、疲勞和淋巴結腫大。
  • 猴痘病毒是1958 年在丹麥用於研究的猴子身上發現的,第一例被報告出的人類猴痘病例是1970 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 個月大的男孩。
  • 2022-2023 年爆發全球猴痘疫情。目前尚不清楚此病毒的自然宿主來源——松鼠和猴子等各種小型哺乳動物都很容易感染。

 

專家怎麼說?

【張雯】

2023年11月2日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張雯

Q1:與過去分析猴痘病毒與傳播的研究相比,這篇研究為什麼重要到能夠登上Science期刊?

過往研究猴痘病毒基因突變的數據與傳染模式的關聯,沒有這麼明確,這篇研究的重點是比較過往與近年傳播猴痘病毒株,基因組序列突變的頻率及種類,發現2017-2022年猴痘病毒的基因突變較多而且90%的DNA序列突變(由G變成A,或由C變成T)與過往均不相同。這種G/C變成A/T的改變,推斷應為寄主的抗病毒蛋白質APOBEC與猴痘病毒作用的結果,也反應出與此次猴痘流行人傳人模式的關連性。

過往我們認為猴痘病毒典型的傳播方式較常發生在動物傳染給人,但此研究結果認為猴痘病毒人傳人的感染模式可能在2016年就開始,導致2022年猴痘大流行,因此呼籲全球公衛流行病調查,應注重猴痘病毒人傳人的散布模式,並持續監控。

這項研究主要有兩個結果,第一個是分析猴痘病毒株在此次大流行的突變率增加,是過往的大約28倍,第二個是發現突變的種類應是人類的APOBEC3蛋白質所造成猴痘病毒基因突變,由此推論猴痘病毒人傳人的感染模式最早其實從2016年開始,當時還沒爆發全球較大規模的猴痘傳染。

此研究結果想呼籲的是,以往猴痘常常被認為是只從動物傳染給人的疾病,這次研究發現人傳人的模式是主要造成大流行的原因,雖然這次猴痘人傳人疫情已經受到控制,但仍然必須持續的追蹤和關注猴痘病毒的突變以及傳播模式之間的關係,以利早期發現和了解病毒突變是否會增加感染風險。

Q2:研究有哪些推論和應用上的限制,是我們要謹慎看待,或還需要研究的?

研究結果不代表猴痘病毒的突變株會比較危險,此次大流行的猴痘病毒屬於Clade IIb分支,原本感染人的症狀就是較輕微的。未來可以再進一步研究突變株之演化機制,才能知道對於猴痘的醫療與預防是否有更明確的幫助。

Q3:這篇研究可以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猴痘病毒在人身上傳播後突變,會帶來的風險?此研究結果如何幫助我們擬定對抗猴痘病毒的策略呢?

發生猴痘疫情的國家中,有些國家的疫苗政策並不完善,傳染病防治策略較差,因此猴痘病毒從動物傳給人、再從人傳給動物的機率仍然很高,也容易因為沒有早期發現案例而被輕忽,等到爆發人傳人的疫情時已經很嚴重。此研究提出人傳人的模式,與猴痘病毒基因突變很有關聯,因此提醒全球,尤其是已知有攜帶猴痘病毒的動物的國家,可能要更警覺是否已經發生從動物傳染人之後開始人傳人的事件。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