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4月12日媒體報導,台北市溪山里里民因飲用水污染導致身體不適。經檢測發現水中大腸桿菌超標,由於該里採用自設水系統,非經自來水廠供水,據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可能影響或污染地下水或山泉水的因素,以及是否可能受到4月3日花蓮地震的影響。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水質污染的原因很多,地震可能只是其中之一,但還未知此次溪山里案例是否與地震有關。

相關新聞:

專家怎麼說?

2024年04月13日
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王聖瑋

1. 在台灣,地震究竟會不會影響地下水或山泉水的水質?如果會,我們能不能判斷離震央多少的距離內易受影響?有可能造成水中大腸桿菌超標嗎?

地震可能引起地下水的物理與化學特性改變,包括壓力、濁度、硝酸鹽濃度、大腸桿菌濃度等,2016年紐西蘭發生大規模地震後,也曾於地下水中檢出偏高的大腸桿菌,且伴隨著濁度的增加,其原因推測為阻水層(較不透水的地層)的破裂而增加垂直滲透性。通常阻水層會阻絕上下含水層的地下水交換、或使地表水不易繼續往下滲入,然而,地震若造成阻水層產生裂隙,則可能使上方的地下水更容易往下滲入。此阻水層破裂的現象亦發生於1999年的臺灣921大地震之後,然而以往國內的研究並未針對地震後的地下水水質進行科學性的調查分析,因此尚無法確認水質改變程度與震央距離的關聯性。

以地震而言,若地下水在地層中的垂直流動路徑改變,可能造成地下水來源與來自地表的雨水、河水等補注量的改變,這代表地表滲入至地下水的路徑、水量可能與以往不同,連帶可能造成地表的污染物進到地下水,而使水質改變。例如原本沒有裂隙的地方在地震後產生裂隙,若此處有汙水處理設施或管線、或地表的農業活動,再加上周遭若有污水處理設施、輸水管線、蓄水設施等破裂情形,可能造成大腸桿菌或氮類物質進到地下水中。

2. 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確認地下水或山泉水受到大腸桿菌污染的來源嗎?

前述大腸桿菌與氮類污染,除了源自於生活污水與農業廢水外,亦源自於自然界的植物與土壤,因此應建立長時間的基準調查或定期監測數據,依此判斷地震後水質濃度是否異常變化,再調查周遭人為設施與管線的破裂與滲漏。

3. 我們有沒有什麽方法可以提前注意或是防範這樣的污染?例如,洪水過後的幾天內避免接觸未經淨化的水源?

由於地震或洪水對水質的影響時間與範圍,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災害的規模、水文地質條件、地表人為活動的程度等,例如2011年紐西蘭地震造成大腸桿菌上升的時間持續四週之久。因此,未經淨化的水源或簡易自來水系統,較恰當的污染預防方式為地震後的水質檢測,確認水質安全無虞後再進行供水。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