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PFAS憂影響產業 專家:跟上國際趨勢並依照台灣暴露情況訂定標準

 

 發稿時間:2024年5月29日

發稿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環境保護國際公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斯德哥爾摩公約》於2009年增列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國際已陸續設定管制標準。如何依照台灣在地產業使用PFAS與生活暴露PFAS的現況,訂定適合台灣的PFAS規範,專家認為,台灣產業其實已經受到影響,台灣的產品輸出到國外皆需符合其他國家的管制標準,台灣需要跟全球管制趨勢同步,雖然難以一次到位、完全禁止所有的PFAS,但先管制毒性較明確的某些PFAS,是可行的。

今(2024)年台灣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預計推動各部會制定「永久化學物質PFAS」管理方針。現代生活中,防水防油的產品幾乎廣泛使用PFAS,例如防潑水噴霧、一次性餐具紙碗等,因此管制PFAS影響的層面廣泛。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29)日舉行線上記者會,邀請研究PFAS的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郁真,以及臺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助理教授羅宇軒,說明環境中檢測PFAS的科學現況和PFAS對健康的影響。

林郁真說明,PFAS幾乎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分解,同時它具有耐腐蝕和抗高溫的特性,且PFAS非常容易在人體血液中、動植物中累積,是全球積極想辦法去除的污染物。

林郁真舉美國今年四月最新訂定的飲用水PFAS標準為例,規定應檢測五種PFAS污染物,且污染物濃度必須低於每公升4-10奈克(ng)。這是非常嚴格的標準,遠低於台灣飲用水水質其他化學品濃度的一百到十萬倍,已接近目前常用以檢測PFAS濃度的偵測極限。林郁真說,美國也因此提供10億美元的資金,協助飲用水公司設置監測儀器並優化處理程序。

至於台灣要如何處理PFAS的規範,林郁真認為,源頭的管制特別重要,PFAS的種類有上萬種,要完全不製造或不使用非常困難,且依據產業不同,使用的PFAS種類也不同。林郁真說,目前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可能完全不使用PFAS,只能盡量避免高毒性的PFAS。林郁真也強調,台灣產業其實已經受到影響,台灣的產品輸出到國外皆需符合其他國家的管制標準,台灣需要跟全球管制趨勢同步,雖然難以一次到位、完全禁止所有的PFAS,但先管制毒性較明確的某些PFAS,是可行的。

林郁真教授團隊最早於2009年,開始研究PFAS在台灣環境中的污染,檢測新竹科學園區附近溪流中的PFAS濃度時,發現溪流下游有高濃度PFAS污染。近幾年,根據台灣環境部持續追蹤PFAS,發現台灣環境中PFAS逐年下降,但還未達到美國最新的飲用水標準。

林郁真指出,國際間越來越重視PFAS的危害,長鏈PFAS逐漸被管制,但這不表示短鏈的PFAS和其他替代物比較安全,而且很難取得短鏈PFAS和替代物的資料,難以評估這些物質對人體、環境的影響,所以全世界科學家都還在研究新的檢測方式。

羅宇軒研究PFAS對健康的影響,他解釋,PFAS包含很多種化學物質,對健康的效應也不一樣,科學上較多研究的PFAS污染物例如PFOA、PFOS等,目前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已將PFOA 歸類為第 1 類「對人類致癌」物質,將 PFOS 歸類為第2B類「可能對人類致癌」物質。

羅宇軒以流行病學研究和動物實驗的研究說明,PFAS會干擾內分泌,而婦女在懷孕期間接觸PFAS,會影響後代的生殖健康。羅宇軒團隊研究PFAS對肝臟的影響,發現PFAS也會影響人類與大鼠體內脂質的累積,導致脂肪肝。但羅宇軒強調,PFAS造成的健康危害,還有很多資料缺口,尤其是禁止長鏈PFAS後出現的短鏈PFAS和其他替代物,我們還不知道這些物質中哪些會危害人體健康。也因此,羅宇軒運用細胞實驗,建立篩選方式,有助評估哪些PFAS的特徵會產生較高毒性。

羅宇軒引用其他文獻說明,研究發現PFAS會抑制疫苗產生抗體的反應,歐洲的食品安全局即是使用免疫毒性的研究訂定人體接觸PFAS的標準。羅宇軒提到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的調查發現,不同食物內的PFAS量與種類可能不同,例如豬肝有較多長鏈PFAS,食用豬肝與西方國家生活飲食習慣不同,台灣若要訂定食物中檢測PFAS的標準,應注意不同族群因不同暴露途徑的攝食量。

羅宇軒認為要訂定PFAS在飲食中的檢測標準,需要考量每個人每天飲食的品項和頻率,例如美國環保署飲用水的標準,是假設透過飲用水接觸到PFAS的佔比是20%。羅宇軒也提醒,應該結合在地的攝食情況、考量台灣目前檢測PFAS的量能,也需要更多研究才能完善評估台灣人接觸PFAS的情況和對健康的危害,並且定出適合台灣的PFAS檢測標準。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