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COP29、氣候峰會、碳交易、氣候融資、調適、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
科技媒體中心、劉哲良、趙家緯、王寶貫、許晃雄
議題背景:
環境部於2025/02/07舉辦第三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公聽會,會議中環境部重申第三階段目標為
相關資料請參考:
- 第三階段管制目標:草案文件、指定草案相關資料、公聽會各部門簡報
- 2024全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冊
- 各部門排放估算請參考:
「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學者專家技術諮詢小組會議」 會議紀錄
「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學者專家技術諮詢小組會議」 第二次會議紀錄
2025年2月10日
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許正一
Q1:您認為以臺灣的現況來說,目前設定的減量目標是否合理?然而相較於各國際報告的呼籲(守住升溫攝氏1.5度的路徑,應於2030減量42%),目前提出的目標距離守住攝氏1.5度仍有蠻大的落差,您認為臺灣是否有提出或是落實更具雄心的減碳目標的潛力?
受限於臺灣的自然條件(國土面積小、地處熱帶與亞熱帶)、人口數(平均人口密度高達700人/平方公里)與產業型態(耗能的科技業)等因素,過去在排碳上也相對的高。因此,考量這些因素,目前臺灣所設定的減量目標實屬合理。臺灣目前的整體溫室效應氣體貢獻量,約排在全世界第30名左右,而人均二氧化碳當量貢獻量與新加坡、愛爾蘭等已開發國家相當,但遠低於澳洲、加拿大、美國與俄羅斯等大國。衡量整體國家安全與發展,如何戰略布局新型態的能源可能是主要關鍵,臺灣已加速進行相關科學研究,建議政府可讓大眾多了解這些前瞻做法,提高國民的信心。
Q2:目前提出的各部門目標並未明訂碳匯與二氧化碳移除目標,您怎麼評估這個狀況?我們應該要設定相關目標嗎?或可能不應過於期待潛在技術的成長?您為什麼這麼看?
相較於基線,碳匯需要驗證其增加量,才能納入二氧化碳移除的行列。礙於氣候變遷因應法甫於2023年初才修訂,臺灣的自然碳匯的量測、報告與驗證(MRV)尚屬起步階段,不夠成熟,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所建議的土壤碳匯MRV程序為例,約需8年。整體而言,碳匯增量的管理問題大於新技術開發的層面,也就是說,資料的變異與不確定性需要足夠的時間來證明。因此,待MRV上路,碳匯目標與管理應可期待。
Q3:從土壤與碳匯研究,您認為目前提出的減量策略(如2050淨零路徑)是否有機會達成新的目標?還有哪些可行的措施可以納入考量?有可能面臨什麼挑戰?
全球的土壤碳存量遠高於所有植物的儲碳與大氣中的碳,因此土壤碳匯的改變對溫室效應氣體排放而言,受到非常大的關注,因此才有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的「千分之四倡議」,「千分之四倡議」是指每年土壤增加0.4%的有機碳,即可消彌全球的人為活動碳排。臺灣具有潛力達到千分之四倡議,但這需要淨零12個路徑的分進與合擊,才能做到,不過小至個人的認知改變、大到群眾的教育改造、產業轉型疼痛與社會公義調適等,都是整體國家要面對的挑戰。
2025年2月10日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主任 許晃雄
「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更新減量目標為28%±2%,相較於2022年公告增加4%,算是有心展現減量企圖,但相對於歐美國家動輒60%(或攝氏1.5度目標所需的45%),則顯得是匍匐前進、顧全現局的妥協作為,未能展現約翰·杜爾說達成攝氏1.5度目標需要規模大、速度快的減量企圖。這或許是因為臺灣體質(缺乏自主能能源、國土脆弱敏感、風光能推進不如預期、製造業導向)不利於大幅且迅速減量,且啟動時間太晚,能展現顯著作為的時間有限。
相對而言,草案中提到2035年減排將達38%才是重點。如何在5年內減排增加10%,需要有更積極具突破性的措施,但草案並未有相關論述,期許相關部門能持續動力,近期內提出可落實此一目標的具體作為。
臺灣各部門別的碳排放:製造業佔比高達50%,其次是住商21%,能源14%、運輸12%、農業2%與環境1%,與全球(或歐美)的佔比(製造業、能源與運輸各佔百分二十幾,其次是農業約百分十幾,住商約10%)完全不同,國外的有效減量作為在台灣不一定適用。從報告中可見,減量比例最高的是環境與農業部門 (71.5與35.1%),但佔比太小,無實質幫助。相對的,佔比高達50%的製造部門僅減18%,其中石化/鋼鐵/水泥/紡織/人纖/造紙等產業低碳轉型不易,電子業則因為景氣佳用電需求大增,整體減量因此有限。顯而易見,如果要有顯著減量效果,必須針對製造業著手,但難度極高。或許產業轉型方能跟上國際減量要求,尤其高汙染、高耗能與低產值的產業,但極具挑戰,知易行難。
煤轉氣是國內能源轉型的階段性策略,也是許多國家能源轉型過程的必要之惡。如何加速氫/氨能源相關技術發展與設備建置,以及兼顧生態、農漁業與環境前提下全面擴增風光電,以便盡快脫離對煤與氣的依賴,朝零碳邁進,都必須以大魄力積極切入以加速規模化,這是第二大課題。
六大部門減碳旗艦行動計畫是達成2030年目標的主力。然而,這些計畫較似擠牙膏式作為,在考慮現況限制、最低投入與最小衝擊下,嘗試增加減碳量,或許可以達成28%減量目標,但要在2035年減量35%甚至更多,以紓解國際壓力,並不樂觀。更具魄力的作為與投入更多資金顯然是必要的,也應包括能讓企業與民眾願意自主減碳的大幅度政策與經濟誘因。
2025年2月10日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院士 王寳貫
現在國際局勢的變化,特別是美國川普總統再主白宮,已經讓人有目不暇給的感覺了。川普的能源政策要進行在美國大量的天然氣與石油的開採,減少對再生能源的投資,並鼓勵燃油車在美國大量生產,很顯然是不打算支持2050淨零排碳的政策,這當然對國際減排的努力是一個不小的震撼。
面對如此局面,臺灣應如何應對?首先我們看最近的二氧化碳濃度(高於420ppm)及全球平均溫度(已大於1.5°C的增幅)兩者根本未有緩解的狀況,大概可以推知,大排碳國到目前為止並未認真執行他們的淨零政策,因此全球2050淨零的目標一定非常難以達標。臺灣的碳排量不到全球的1%,我們也仍應繼續推行淨零政策,以與國際接軌,但也須隨時評估整體態勢,因為即使我們真正做到100%淨零,對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在全球增暖影響下的氣候災難卻真的會很快來臨。
對臺灣而言,最有可能發生的是超大的豪雨、頻繁的熱浪及持久的乾旱,原來比較平均狀態的「風調雨順」會變得極端,乾的時候太乾,濕的時候又是嚴重的濕。這極端變化對臺灣社會絕對有重大衝擊,因此除了減碳之外,政府應該立即展開氣候變遷調適的行動,這包括釐清極端天氣的詳情、對不同地貌及社區的衝擊、如何調試減緩這些衝擊等等。事關社會與環境之互動,絕對不能閉門造車來制定條例,而需要事先用大型電腦模擬加上AI的輔助,來視覺化地呈現可能的狀況,以供專責機關施政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