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昨(4/14)日中午,民眾通報陽明山小油坑起火,並持續至下午16:32分撲滅火勢。根據報導,初步推估起火原因是設在步道兩側的空氣品質感測儀器自燃。台灣因環境潮濕,少有森林火災,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這次的事件,可能的影響。

相關報導連結:陽明山七星山步道火燒山 初判空氣品質感測儀起火

                         陽管處指小油坑火燒山起因是它 揭已延燒30公頃

現況直播連結:https://www.youtube.com/live/hPDsIGAnZ88?si=LyL3RW8jLjCynqcm 

專家怎麼說?

2025年04月15日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副教授 宋國彰

山區火災焚毀植被後,造成的影響包含土壤裸露,下雨時會發生土壤流失,以及動物棲地的破壞。經由目前報導中的照片與影片,可以初步觀察到目前受火災影響的範圍中,主要的植被是箭竹林及芒草草原。山區火災通常只燒毀植物的地上部(莖與葉),加上土壤有隔熱效果,許多植物的地下部(根與地下莖)會在火災中存活下來。只要這次火災,這些箭竹與芒草的根與地下莖並未嚴重受損,箭竹林及芒草草原會在幾個月內恢復綠意。但若被燒死的是森林中的樹木,則應該要花上十幾年到幾十年,才可能恢復到火災之前森林的狀況。

植被恢復所需的時間取決於火災強度與植被型。火災強度越高,存活的植物越少,植被需要越長的時間來恢復。越是以草本植物為優勢的植被型(如芒草地),則恢復所需的時間就越短,這是因為比起樹木,草本植物的生長速度快且短時間就能長到成熟個體。若要更精確判斷這次火災的影響程度及植被恢復所需的時間,需要實際現場勘查後,才能進一步確認。

2025年04月15日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王聖翔

這次火災的起火原因是不是空品感測器自燃,因並不清楚感測器的詳細設計,難以斷定原因,仍有待相關單位詳細調查,才能了解實際結果。但如果不單指這一次的事件,從感測器的設計上,導致自燃的潛在風險來源有可能有兩個,一是供電系統,二是電路短路。

由於空品感測器是電子設備,若設置於戶外,需要有發電的來源與電池,才能維持設備運作。常見的方式是使用太陽能板搭配鋰電池或鉛酸電池(汽車使用的充電電池),由於鋰電池易受劇烈衝擊與高溫影響,因此有潛在的自燃風險。另外,空品感測器中有許多電路設備,若機器老舊、潮濕,亦可能導致設備短路、自燃。特別是空品感測器為了分析空氣中的成分,一定會需要讓含有水氣的空氣進入儀器,是風險的來源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設計保護措施,採用經安全認證的電池及電源供應器,採用防火材質外殼或線材,或加裝保護裝置來降低風險,多年來執行空氣品質監測的過程中,自燃的案例少之又少。因此需要等待調查報告公布,才能有最終的定論,不需要因此過度擔憂。

2025年04月16日
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 柳婉郁

Q1. 報導指出初判起火原因是空品偵測器自燃,空品監測器有可能會自燃嗎?在什麼環境條件,或什麼因素可能引起自燃?

一般而言,空氣品質監測器本身設計上應符合防火與安全規範,不容易自燃。但若長時間暴露於高溫、高濕或灰塵環境,且缺乏定期維護,加上使用鋰電池等可能過熱的元件,就有可能在極端條件下發生短路或電池熱失控,導致起火。例如國外曾有案例指出,太陽能供電設備或老化的電池若遇高溫暴曬,有自燃風險。因此,這起事件若初判為空品監測器自燃,仍需進一步調查設備規格、維護紀錄與環境條件。

Q2. 由於4/14 14:30時火勢尚未撲滅,以近期的自然條件或是現有的救災方式,會持續延燒嗎?有沒有可能發生像國外長期森林大火的情況?

昨天4/14的14:30火勢尚未完全撲滅(現在已經撲滅)。若以我長期關心的中部山區為例,依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過去一週中部山區平均日照時數高達8小時以上,且相對濕度僅約40~50%,再加上4月初以來累積雨量偏低,這些條件容易使林地乾燥、助長火勢。若風速上升或火場位於地形起伏大、難以進入之處,則救災難度更高,雖然目前台灣尚未如澳洲或美國發生數週至數月的大規模森林火災,但在乾旱與氣候變遷影響下,風險確實上升。

Q3. 森林火災有可能造成什麼後續的影響?我們可以怎麼做減少影響?

若發生森林火災可能帶來下列後續影響如下:

  1. 土石流風險上升:植被燒毀後,土壤裸露,若短期內下大雨,極易造成坡地崩塌。
  2. 空氣品質惡化:大量PM2.5與有毒氣體釋出,危害附近居民健康。例如,2021年花蓮壽豐山區火災就曾導致花蓮市空品惡化達「橘色提醒」等級。
  3. 生態系受損:動植物棲地遭破壞,生態系功能降低,且需數十年才能恢復。
  4. 減災策略包括:提升早期預警系統與熱點監測(如整合高解析衛星熱點影像與即時氣象資訊)、建構可及性佳的林道與緊急取水設施、加強高風險區之巡邏與教育宣導,例如春節或清明節後是用火高峰期等。

Q4. 今年台灣的天氣是否有乾旱的跡象?這次的森林火災與大氣環境是否有關?或我們需要哪些資訊才能推定兩者的關聯?

2025年第一季台灣中南部累積降雨量低於歷年平均約30%,尤其山區相對濕度偏低,加上近日連續高溫與焚風現象,確實具有「春季乾旱」的潛在條件。不過,是否能直接將此次森林火災與大氣環境(如氣候變遷、極端乾旱)建立關聯,仍需分析下面條件:過去一個月的降雨頻率與土壤含水率?起火地點的微氣候資料與風場?長期林地健康與可燃物累積狀況等,才能進一步推論關聯性。

Q5. 台灣有沒有哪些行動或措施,可以提前預防或是避免森林火災的發生?

其實台灣目前已有幾項可行的預防機制,但仍有強化空間,例如:

  1. 強化目前林保署的林火預警系統精準度、建立高風險林地「燃料負載地圖」,掌握落葉、枯枝等可燃物堆積熱區。
  2. 定期進行防火林帶整理與設置人工阻火線。
  3. 強化偏遠林地的即時監控與AI影像辨識技術與熱點AI預警。
  4. 推動社區防災計畫,由當地居民協助巡守與早期通報。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