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日本、紐西蘭、中國與美國等跨國團隊的新研究指出,微塑膠不僅漂浮在海面,而是廣泛存在於海表到深海中。

今年4月30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的這篇研究,分析2014年至2024年間從1,885 個全球海洋微塑膠觀測站點收集到的數據,發現在全球海洋水體中幾乎都有微塑膠的觀測數據,包含從近岸到外海,以及從海洋表層到較深的深度,顯示出海洋是一個重要但我們還沒有完全瞭解的微塑膠儲存庫。研究結果指出,1至100 微米的小型微塑膠在海洋水體中分布較均勻,而100至5000 微米的較大型微塑膠則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層100公尺,另外,密度較大的微塑膠在離岸(外海)水域比近岸水域多。

研究中的海洋微塑膠觀測站點涵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極和南極等,還有極深水域(如馬里亞納海溝,約6,800 公尺),是為了瞭解較深層的海洋水體(約 50 公分以下深度,通常不是傳統上採集微塑膠的深度)微塑膠的分布和可能的流動。過往大多數研究都是觀察海洋表面上的微塑膠,這篇研究結果顯示出,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海洋深處的微塑膠分布,這對制定減少塑膠對環境影響的策略非常關鍵。但研究作者提醒,目前缺乏一致的檢測與分析微塑膠的方法,讓科學家難以精確掌握海洋中微塑膠的分布情況。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分析海洋中塑膠微粒的專家解析,我們可以怎麼看待越來越多的海洋塑膠研究,以及研究台灣周邊海洋中微塑膠分布情形為何。

 

研究原文:

Zhao, S., Kvale, K.F., Zhu, L. et al. The distribution of subsurface microplastics in the ocean. Nature 641, 51–61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818-1

 

專家怎麼說?

【柯佳吟】

2025年04月30日 (05月02日更新)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主任/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 柯佳吟

隨著採樣與分析技術的發展以及全球對海洋關注度的升高,微塑膠分布與數量已是亟待被剖析的議題,微塑膠對於生物和人類的可能危害甚至被放大檢視,顯示眾人對微塑膠污染危害的擔心,以及害怕可能產生的長期且尚未看見的威脅。

有別於過往研究多收集海洋表層的微塑膠,這篇研究以微塑膠在海洋垂直水層的深度剖面數據,除了證實整個海洋水柱中確實都存在微塑膠,也發現相較於較大的微塑膠(100至5,000 微米(μm),大約0.01至0.5公分)集中在海水因溫度不同而分層的交界處,小型微塑膠(1至100 微米,大約0.0001至0.01公分)在海洋中可能分布更為均勻並能更長時間持續在海水中漂流,微塑膠的3D旅行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快速擴展中。

迄今不論是微塑膠採樣或測量方式皆未能未標準化,也難以標準化,是研究微塑膠時仍會持續面臨的挑戰,加上實驗步驟耗時與樣本顆粒保存或污染的疑慮,皆會影響研究即時微塑膠分布與數量的結果,因此仍須審慎評估這篇研究結果。

這篇研究中的微塑膠成分分析則凸顯出不僅是過往大家熟知的傳統塑膠污染,如塑膠袋、塑膠瓶等,人造纖維已然也是不可被忽視的微塑膠污染,值得思考未來在減塑用品的過程中,是否應該要進一步的管理衣物、提袋等製品的使用。

微塑膠長期存在和累積所帶來風險,不僅在海洋生物群落方面仍存在巨大的知識空白,微塑膠對地球上的生物、化學、水、大氣等循環過程中的影響也尚未被充分瞭解,而進一步推敲微塑膠對於人類的影響也還需要多方面的突破與科學實驗佐證。

我的團隊與臺大校內其他團隊過往的研究計畫,曾共同協助調查臺灣周圍海域不同水深的微塑膠分布,目前也正在著手分析臺灣現況。臺灣需要開始建立全水深、全區域性、多元數據的調查,並能夠與鄰近國家建立一致性或標準化的方法,長期且持續的監測微塑膠,以幫助制定與研擬對於海洋環境與海洋生物有效的政策和管理策略。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