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臺大醫院與比利時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開發出一套實驗室流程,能夠預測罕見兒童腦部疾病FOXG1症候群的嚴重程度。研究提供了有潛力的工具,未來或可協助醫師評估不同FOXG1基因變異可能造成的腦部異常程度、分類病患的疾病嚴重度。

6月17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分子精神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的這篇研究,分析了來自歐洲、北美、日本和台灣共14名FOXG1症候群患者的腦部影像和臨床資料。研究團隊運用三項實驗室檢測,包括測量蛋白質表現、檢查FOXG1如何調控腦部發育關鍵基因,以及評估人類FOXG1變異在小鼠胚胎中對神經細胞遷移的影響,成功預測超過90%個案的腦部病變嚴重程度。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小兒罕見疾病的臨床專家解析研究結果,以及對病患家屬的意義。

 

FOXG1症候群是什麼:

  • 由FOXG1基因突變所引起的罕見神經發育疾病,根據2020 年一篇《Brain》期刊的研究,估計發生率約為三萬分之一。
  • 根據國際FOXG1基金會,這種疾病會導致發育遲緩、癲癇和嚴重智能障礙。FOXG1 兒童家長觀察到的一些症狀包含缺乏語言能力、重複的動作(洗手、絞手、握手)等,患者症狀差異極大。
  • 根據國際FOXG1基金會,截至今年一月,全球已知的FOXG1確診病例約1,200例,台灣也有患者。
  • 過去難以解釋或預測FOXG1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兒童被診斷有OXG1症候群後,家屬較難決定該如何規劃後續醫療照護。

 

研究原文:

Lin, TY., Wong, LC., Hou, PS. et al. Functional defects in FOXG1 variants predict the severity of brain anomalies in FOXG1 syndrome. Mol Psychiatry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5-03077-y

 

專家怎麼說?

【洪碧蓮】

2025年06月13日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兒童神經罕病中心主任/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洪碧蓮

FOXG1基因變異的病患,以往被歸類為先天性雷特氏症(Congenital Variant of Rett syndrome),但近年來被有些文獻發現,此基因變異的臨床表現迥異於典型雷特氏症,病人臨床症狀多為全面性的發展遲緩、小頭畸形及不同程度的腦部構造異常。本篇研究包含14位FOXG1基因變異的病人,分析其疾病嚴重程度及腦部構造異常程度。研究使用螢光蛋白檢測(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的分析方式,評估FOXG1基因變異是否會抑制病患特定的腦部發育基因(COUP-TFI(NR2F1)),這是FOXG1基因的一項重要功能。若FOXG1基因變異,無法正常的抑制特定COUP-TFI基因的能力,往往會導致中度至重度的腦部異常。

本研究利用胚胎小鼠子宮內電穿孔(in utero electroporation, IUE)的技術,分析這些基因變異對神經元遷移與分化的影響,並整合分析蛋白質、抑制COUP-TFI基因能力及神經元遷移等功能,建立了一套可用於預測FOXG1症候群嚴重程度、分類患者的流程。此流程成功區分了92.3%不同嚴重程度的個案,有助於早期診斷並指引未來的治療策略。

這是一篇設計嚴謹的研究,研究成果十分優秀卓越。這篇研究的限制是個案數偏少,離落實臨床運用上有一段距離,目前還無法應用在診斷產前胎兒的罕見疾病,但團隊中的臨床醫師可以幫助未來臨床研究,扮演強力後盾。未來期待能應用在臨床診斷。
雖然次世代定序法已在台灣蓬勃發展,診斷FOXG1症候群不再是難事,但是FOXG1症候群目前沒有確切的治療方式,結合基礎和臨床的研究應可突破此點限制。

這篇研究的英文新聞稿:https://smctw.tw/18768/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