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議題背景: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將於本週(9/18-19)召開免疫實務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為期兩天的會議將討論常規疫苗與新冠疫苗的流行病學更新、疫苗有效性、安全性更新與經濟分析等議題。在新冠疫苗的議程中,討論方向可能指涉25名兒童死亡案例與施打疫苗有關。由於議題涉及兒童安全、防疫政策與公共衛生措施,引起國外媒體的高度關注,甚至可能造成公眾對疫苗接種的擔憂,需要充足科學資訊的刻畫。
相關連結:
目前國內的新冠疫情如何?過去曾施打新冠疫苗或是確診過,還需要打新的疫苗嗎?台灣有疫苗安全的監測機制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說明民眾應如何看待疫苗與死亡案例的相關性。
專家怎麼說?
2025年09月16日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 翁瑞宏
一、目前疫情與疫苗接種必要性
目前我國COVID-19疫情屬低度流行,但未完全結束。根據疾管署資料,9月初一週 (9/2-9/8) 新增16例重症與2例死亡,多為高齡或慢性病患。今年(2025)目前累計1,652例重症與381例死亡(統計至9月17日),其中超過八成並未接種最新的JN.1疫苗,凸顯疫苗在降低風險上的重要性。由於病毒持續變異,過去感染或舊疫苗的保護力會減弱,因此即使曾接種或確診,仍建議補打新疫苗,尤其對長者與慢性病患者,可有效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
二、疫苗與死亡因果性的流行病學解讀
判斷疫苗是否導致死亡,不能單憑個案或直覺,需系統性分析。臨床與解剖調查可確認直接死因,但不足以認定疫苗為觸發因素。真正的因果判斷需比較接種者與未接種者,在相同條件下的死亡率;若接種組死亡率顯著升高,才可能顯示疫苗存在風險,否則不支持因果關係。解讀時應遵循因果判定原則,包括時序性、生物合理性、一致性與劑量反應關係等。換言之,個案死亡能揭示死因,但需依大規模研究與監測數據判斷疫苗因果性。
三、臺灣的監測制度
我國已建立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與受害救濟制度,由專家審查因果並提供補償。以COVID-19疫苗為例,從2021年至今近8,000件申請案中,僅約3%認定與疫苗有因果關係;死亡案例多與原有疾病相關,僅少數與特殊副作用相關,如腺病毒疫苗血栓合併血小板減少症。數據顯示臺灣監測與補償制度完整透明,可提供公平資訊並與國際經驗對照。
四、避免民眾對疫苗不信任的資訊與論述
要降低民眾的不信任,關鍵在於透明資訊、誠信溝通與制度保障。應公開不良事件與背景死亡率比較,清楚說明疫苗效益與風險;以生活化、同理心語言解釋數據,讓民眾感受到政府理解疑慮;善用專業醫師、公衛師與學者說明,避免誤導或謠言;透過補償與監測機制,讓民眾知道「若出問題,有管道可求助」。結合透明數據、專業解釋、同理溝通與制度保障,才能逐步化解疑慮,鞏固社會對疫苗的信任。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