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池品儀 報導 | 2017/11/12

外食當道的今日,不少人每天早上的第一個行程就是拜訪早餐店。不管是燒餅油條還是漢堡、三明治,豆漿都是一個熱門的搭配選項。到了中午吃便當,豆干和豆腐是非常常見的配菜,也替素食者補足所需的蛋白質。下午茶時間,豆花則是一項人氣頗高的點心選擇。黃豆製品和中式飲食文化密不可分,然而,基因改造的黃豆製品標示不明,卻讓食用者多了些擔心。

基改黃豆市占率六成以上

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近五年來,台灣一年約進口240萬公噸黃豆。其中基改的比率雖逐年下降,但去(2016)年進口黃豆中,基改比率仍超過九成六。而台灣本土的大豆(含黃豆與黑豆)因積極復耕,年產量逐漸上升,雖於去年突破3000公噸,但與進口黃豆量相比,國產大豆所佔比重實在非常稀少。

台灣進口黃豆大多用於榨取食用油。榨油餘下的豆粕製成動物飼料,其餘黃豆則連同國產豆製成豆漿、豆腐等加工品,供國人直接食用。立委蔡培慧於質詢時指出,2016年,製成加工品的黃豆約有28萬噸。加總國產大豆和進口非基改大豆的重量計算所占比率,市面上的黃豆製品約六至七成是由基改黃豆製成。

基改作物存有安全疑慮

基因改造作物是否對人體造成傷害,一直是學界論辯的主題。基改作物在健康方面引起的疑慮主要有造成過敏、以及其他可能的慢性疾病,癌症也包括在內。2000年美國發生星連(StarLink)玉米事件。星連基改玉米原為飼料用,卻不慎混入食用玉米中製成食品,引起數十起過敏案例。然而美國食藥監管局(FDA)發布調查結果指出,無法證實基改玉米與過敏間的關係。

法國學者Gilles-Éric Séralini於2012年的研究也指出,基改玉米會提高老鼠長腫瘤的機率。然而該論文在實驗方法上遭到各界質疑,並未被視為基改食品對人體有害的有力證據。目前各國政府普遍認為,沒有確切的證據能說明基改食品對人體造成傷害,而反基改團體則認為基改跨國企業的政治影響力,明顯影響了政府決策。

除了作物本身是否安全的疑慮,過量的除草劑也是基改作物常見問題。植入抗除草劑基因的作物,占基改作物中的大宗。這些作物不受除草劑影響,因此農民常過量噴灑除草劑,並造成過量殘留。目前國際間最常被使用的除草劑為嘉磷塞,屬於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分級下的很可能致癌(Group 2A)等級,不過其致癌性在國際間仍有爭議。台灣在進口黃豆上的嘉磷塞殘留量標準為10ppm,而其他乾豆類之上限大多為2ppm,恐有雙重標準之嫌。

法令已全面規管基改標示

基改作物含有上述隱憂,爭議始終未能消退。因此,提供消費者足夠的資訊,讓其自行判斷是否購買含基改原料的食品就顯得非常重要。目前市面上的包裝食品如超市販賣的豆漿,多已在包裝上註明是否為基改,而散裝或供即時的食品則不然。其實,衛生署已在2015年發布「散裝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及「供應飲食場所之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規定」兩條相 關法令。自該年年底開始,業者販售散裝方式的基改食品,或供應餐點中含有基改食材時,都需要另行標示。

從早餐店、便當店到路邊攤,全是這兩條法令的規管對象。這些店家只要販售或使用刻意摻雜基改原料製成的食品,不論摻用比率,按規定就必須標示「含基因改造」的字樣。店家可用標籤、立牌或菜單註記等方式,在店內或盛裝食物的容器上標示基改訊息。法規看似能保障消費者知的權益,但這些規定卻未能真正落實。

多數業者未標示基改

記者隨機採訪民眾,詢問他們是否知道攤商與餐飲業者依法需標示基改訊息,以及是否見過確實標示的店家?民眾多表示不知情,除了部分連鎖店,不曾見過一般攤商店家標示。其中五十幾歲的菜籃族蔡女士更直言:「菜市場不可能有人標示啦!」她指出,除非主動詢問,否則店家都不會告知。因此自己已拒絕到傳統市場購買任何豆製品。

此外,雖然目前非基改的產品不需強制標示,但多數民眾擔心店家僅用口頭告知,比起立標示的做法更容易出現將基改製品謊稱為非基改的情形。三十幾歲的上班族林先生便表示: 「只有口頭講沒有證據,說謊的話政府也抓不到。」

基改黃豆市占率六成 多數缺乏標示

自2015年底開始,散裝基改食品也必須標示基改資訊。圖為市場販賣的黃豆製品。攝影/池品儀

實地走訪台北市中正區的東門市場,發現販賣黃豆粉的兩間攤商皆未標示是否為基改食品。進一步詢問,業主都告知產品為非基改。而大安區水源市場裡共有四間販賣豆製品的攤商,全都沒有標示。販售基改豆干的業者表示,他以為散裝食品不須標示。另一名兼賣基改與非基改豆干的業者語帶怒氣說道:「法令只是寫在那邊而已,誰在宣導?」也表示不知情。

另外位於北市中正區五間早餐店中,僅有一家主動以標語告知使用基改產品。其他店家面對詢問時語帶保留,或稱不清楚。

基改黃豆市占率六成 多數缺乏標示

因此,目前基改食品標示的法規雖已規管所有種類的攤商店家,但初步調查結果發現,實際施行的店家不多。許多店家可能不知道相關規定,或有販賣基改產品的業者了解規定卻心存僥倖不願標示。民眾面對店家普遍未標示的情形,若以口頭詢問也會碰釘子,並且無法確認其回應的真偽。畢竟宣稱採用非基改原料或食材的店家占多數,但目前基改豆製品的市占率超過六成,代表許多店家可能謊報。這些問題顯示,目前的法規雖立意良善,但施行成效不彰,導致許多消費者失去了知的權益仍渾然不覺。

基改黃豆市占率六成 多數缺乏標示

法律規定供應基改食品的店家須標示基改字樣,卻少有店家落實。圖為餐飲業者於店內公告。攝影/ 池品儀

稽查有限制,無法完全規管

針對基改食品標示法令是否經充份宣傳,以及是否確實進行稽查,北市衛生局也給予回應。食藥科黃技正表示,衛福部公告法規後,進口商與製造商,連同學會公會等,都會告知下游業者相關注意事項。地方政府另會舉辦教育訓練。至於稽查部分則因人力不足,無法管制所有業者,但已確實稽查並指示不合格業者限期改善。

不過,根據衛生署發布的一份106年初稽查結果,稽查260間便當及自助餐業者,只有17間的基改標示不合格。極高的通過率與民眾日常經驗出現落差,不禁讓人懷疑衛生單位人員是否確實查核。宜蘭縣衛生局王姓專員表示,此種落差可能是由機率造成,也就是稽查人員恰好都選中確實標示,或使用非基改產品的店家。

然而此種說法恐怕無法使民眾信服。新竹縣衛生局一名不願具名的技士則指出,便當與自助餐業的標示稽查,確實面臨困難。這些業者不一定天天使用豆製品,或經常更換貨源,在標示上無所適從。而稽查當天若店內未供應豆製品,也無從規管,只能勸導。

可能解方:改為規範非基改食品標示

綜觀目前法規無法落實的情形及其本身的限制一事,不少民眾表示,政府或可修改法令,將強制標示的對象由基改產品改為非基改產品,並增強宣導標示的重要性。原因有二: 一、此種規範方式,代表未標示的店家就是使用了基改產品。因此使用非基改產品的店家更會積極標示以凸顯自身優勢,也提升確實標示比率。反觀現行規定下,未標示者被視為非基改食品,業者自然選擇不標示。二、由於市面上基改食品仍占多數,因此修法後需要標示的店家數下降,將更有利於衛生人員管理。

文章備註

(本文轉載自:臺大新聞e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