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陳必晟助理教授

中國禁止洋垃圾進口的政策上路,今年已讓國內廢塑膠廢紙集口進口量大增,蘋果日報與相關媒體亦有專題報導,探討相關的問題。究竟能進口更多低價的回收料對台灣是禍,還是福?我們都知道只有要投資,就同時會有賺錢的機會、也會有認賠的風險,我想用一系統的視野,圖解這個中國禁廢策略所產生的機會與風險。

廢塑膠進入回收系統的風險與機會

圖:塑膠循環的影響因素與產業變化的系統

先從風險來看,更多國外的回收料進入國內的資源回收再生產業,就會影響國內民間回收的市場價格,例如國內拾荒者賣所收到的廢塑膠賣給大豐環保回收站,已從前幾年的每公斤6至7元降至每公斤0.5至1元。同時處理量的需求增加,分類處理與再生原料過程生產的廢料也因此增加,媒體民眾會憂心這些廢料與再生製程所造成的環境問題政府與產業有沒有對策。

如果政府對於廢棄物的管理不夠周延,進品回收物資所衍生廢棄物會加重環境污染的風險,然而,若是我國的廢棄物的監管制度能夠讓業者確實承擔所產生廢棄物的處理的責任與成本,進口業者勢必會更謹慎挑選進口的少雜質的回收料,也能讓再生的新材料產品有更好的性質與產品應用市場。

在這個時機,進口的回收料供給充裕又低價,料源有更多選擇,循環產業更有機會透過擴大生產規模,來減少每一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加上歐盟設定目標,大力推動塑膠的循環經濟,未來全球將有更多高品質回收塑膠製品的需求,有機會帶動國內產業研發能量與技術水準再提升,同時回收的物流服務,加上其他技術研發及產品設計也的需求與水準也會因此提高。這是為什麼歐盟視發展循環經濟經濟長成與就業機會增加的良方。

回收料再生的技術水平與產品設計決定再生料的市場的利潤和市場有多大,台灣已有幾家企業的技術產品以經讓世界注目,例如設計環生方舟的小智研發、春池玻璃、回收廢電子產品的瑞大鴻、還有多家使用回收保特養瓶作為機能紡織品原料的企業,先進的循環技術會比舊的回收技術更少環境污染問題,而且多數回收的材料很明顯的比開採礦產與新材料生產消耗更少的能源與水資源。

目前回收技術是還有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問題與產品市場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企業營運仍需穩定足夠的利基,可以支撐其研發再提高產品品質與應用面向,並減少環境影響,好追上其他國家的競爭者,現在已經超前的則能更拉大技術差距,也讓多數資源靠進口台灣能減輕對進口資源的依賴。這是進口回收料價格下跌後,讓我國回收與製造產業一同升級,轉型循環經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