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馬鴻文教授研究團隊
塑膠具有質輕、耐酸鹼、防銹、防水、絕緣等特性,非金屬、玻璃、紙、木材等物質可以取代;然而塑膠不易自然分解的特性,使得消費後的廢塑膠容易增加廢棄物量。塑膠進入食物鏈與海洋環境,則會衍生出更多嚴重的生態和環境污染問題,也間接影響人類的健康,因此廢塑膠的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間十分關切的議題。
塑膠進入食物鏈與海洋環境,將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和環境污染問題。圖/pixabay
探討廢塑膠資源物是否具備循環經濟的潛力,前提應建立資源物質的基線資料,了解塑膠資源物從生產、使用、廢棄與回收再利用等各生命週期階段裡的流向與流量。因此物質流分析在轉型至循環經濟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物質流可以監測當前經濟體中塑膠物質流動的情況,並可藉由循環經濟的指標判斷廢塑膠資源物的循環程度,以及是否需要改善當前的方案。
掌握塑膠生命週期中的流向與流量才能判斷資源循環程度。圖/pixabay
目前許多回收後的廢塑膠資源物未能發揮其循環再利用的價值,其中有幾個環節應思考突破點,包括推動綠色創新,強化綠色設計,導入創新思維重新設計產品或製程,讓產品可透過組件再製、修理、升級等方式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產品壽命終了時則利於回收再利用或分解回歸大自然,降低塑膠產品生命週期之環境衝擊。此外,引導建構塑膠二次料創新商業模式也是發揮廢塑膠資源物再利用價值的重要途徑,例如共享平台與產品服務化。共享平台係指透過資訊與交易平台,發展各種可能的共享式利用、使用、擁有方法,提高產品的利用率;產品服務化是企業提供產品的使用權,但保留所有權,顧客購買特定能效,企業由提供效能與服務來獲利,並能降低能資源的耗用。
讓產品可透過修理、升級等方式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圖/pixabay
塑膠二次料面臨著重要的品質問題,企業從不同供應商得來的二次料,往往需要進行重複測試以確認不同來源的二次料品質,增加生產成本,降低企業使用二次料的意願。要解決此問題,政府應先行建立二次料品質驗證機制,並確立塑膠二次料等級的標準化,對於製成的新產品,則給予環保標章,藉此提升產業產品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