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刺胳針》氣候變遷對健康影響之報導

背景描述:
學者尼克.沃茲(Nick Watts)等人與國際相關機構合作,在《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上發表了一份《刺胳針倒數計時:追蹤健康與氣候變遷進展》的報告。它透過獨立的全球監測系統,對41項指標及包含氣候變遷威脅的暴露程度和脆弱性、針對健康的適應計畫和適應能力、減緩措施和健康協同效益、資金和經濟、公眾和政治參與等五大領域進行追蹤。該報告主要提出了四大結論:(1)熱浪、勞動力、病媒傳播疾病與糧食安全的衝擊,預見了暖化對公共健康造成複雜的負面影響;(2)國際上減緩與調適的進展停滯不前,已經威脅到影響人類生命的國家衛生系統;(3)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的具體內容及規模,會直接左右未來的國家健康體系;(4)目前的重要任務,是要確保「氣候變遷是公共健康的核心議題」之觀念成為世人共識。

基於我國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高度脆弱性,特此邀請專家、學者針對本次研究進行回應。

研究原文:
Watts, N., Amann, M., Arnell, N., Ayeb-Karlsson, S., Belesova, K., Berry, H., … & Campbell-Lendrum, D., “The 2018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Shaping the Health of Nations for Centuries to Come, “The Lancet (2018).

2019年1月9日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溫在弘教授

氣候變遷對於登革熱爆發的衝擊評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第五次評估報告》(I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AR5)已明確指出,登革熱病媒蚊分布有高度的氣象敏感性。研究文獻亦證實氣溫、濕度、雨量乃至於颱風事件等氣象因子,都與登革熱病媒蚊分布及其致病率呈現顯著的關聯性。然而,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人類活動作為風險形塑的主要影響途徑。因此,我們需釐清病媒蚊孳生的建成環境特徵,及其與登革熱致病風險的交互作用,以找出因應氣候變遷下登革熱衝擊的調適策略關鍵。從環境治理觀點的防治,應從調整長遠的都市計畫思考,以期降低病媒蚊的孳生範圍,是登革熱防疫治本的途徑。換言之,改善都市土地利用的建成環境,是可行的調適與介入的途徑之一。都市水體分布與植被覆蓋是影響登革熱孳生源適宜性、數量與分布的關鍵,也是登革熱傳播風險管理與調適的重要目標。我們最新研究結果顯示1998-2015年台灣植被覆蓋變遷的面積比例,確實與歷年登革熱疫情呈現正相關 (Chen et al., 2018)。2018年在新北新莊與台中市的登革熱疫情爆發也是和開放的都市農園有關,建議未來政府應需要針對綠覆率(Ratio of green cover)高的地區進行使用管制與病媒蚊監測。

另一方面,病媒蚊孳生的地表積水環境同時亦受到人為建成特徵與降雨型態影響。氣候變遷對降雨型態的衝擊,改變水文循環的特徵;都市規劃的土地利用型態決定地表不透水地區、公園綠地植被、以及農地土壤等分布,也進一步影響極端降雨下的都市排水效能和可能淹水分布等。因此,理解氣象水文與建成環境之間的非線性交互作用,是評估病媒蚊孳生源棲息的關鍵。我們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來進一步釐清登革熱孳生源的本土環境特徵,從永續發展的視野,將都市設施規劃與土地使用的概念,納入作為登革熱防疫的長期調適策略,以期減緩氣候變遷對於孳生病媒蚊傳播的致病風險。

參考資料

  1. Chen TH, Chen YJ, Wen TH (2018), “Revisiting the Role of Rainfall Variability and its Interactive Effects with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Urban Dengue Outbreaks.” Applied Geography 101(12):14-22.
  2. 【新北市政府新聞稿】 新莊區增2例登革熱病例 市府持續管制高風險農園菜園(2018/10/9)【中央社】菜園登革熱疫情延燒 新北台中再增5例(2018/8/24)
  3. 【蘋果日報】『登革熱擴大』台中病例超越新北 疑從菜園傳到社區 (2018/8/29)

2019年1月16日
亞太公共衛生學術聯盟副理事長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邱弘毅特聘教授

全球暖化是多年來被廣泛討論的議題,過去此一議題的重點在於極端氣候的產生對於生活環境、經濟及生命所造成的重大影響,然而近年來,極端氣候導致病媒以及致病微生物的分布、傳染能力的提升,使得許多原本沒有重大傳染病的地區也開始發生這些疾病,而原已有傳染病的地區,也因為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極端氣候影響,成為此類傳染病的高風險地區。

以登革熱為例,近年來台灣中、北部也陸續有個案,過去登革熱不會越過濁水溪的印象,早已被打破。然而全球暖化所造成像這類傳染病分布的北移,又如瘧疾這種熱帶國家常見傳染病,也在溫帶國家如日本出現等,此些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似乎在國人的認知中仍十分薄弱。因此,如何提升國人對此議題有正確的認知,進而採取防範的措施;政府如何在我國重要傳染病的高風險地區建立「預警系統」(early warning system),是面對全球暖化對公共衛生的威脅日益嚴重的現實下,一項刻不容緩的議題。基此,我國應有下列幾項因應的作為:

  1. 經由嚴謹的調查研究,將我國重要傳染病的高發病危險地區預警地圖明確界定。
  2. 將造成傳染病的危險因子,包括環境、人為因子以及病媒與致病微生物等,整合建立預警模式,如同空氣健康品質指標(AQHI),作為防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重要指標。
  3. 在各級學校、社區大學及媒體持續不斷的教育宣導,同時宣導的主責機關、宣導的內容及宣導方法需有完整的策略規劃,才能有效提升國人對此一議題的正確認知,進而支持政府採取的預防政策。
  4. 衛生體系針對全球暖化對公共衛生的威脅,應有一套因應的SOP,並且演練熟練至內化到系統,才能在面對真正傳染病的發生時,能夠有效的因應,將國家社會的損失減到最小。

全球暖化所造成極端氣候,對於公共衛生的衝擊,不論是頻率、規模,將是日益嚴重,需要立刻採取必要的因應措施,希望政府及全民都要加以重視,才能有效防範,讓國人生命財產獲得最好的保護。

相關新聞
【中央社】本土登革熱台北市現蹤 2016年後首例(2018/8/2)

以下專家回應翻譯自英國科學媒體中心:Expert reaction to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climate change and health

2018年11月29日
惠康基金會《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健康》項目負責人 霍華德.弗魯姆金
(Dr. Howard Frumkin, Head of Wellcome’s Our Planet, Our Health Programme)

《刺胳針》雜誌2018年的〈倒數計時報告〉提供了地球氣候變遷處於空前規模的可靠證據。很明顯地,氣候變遷正在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健康,以極端高溫為例,它會在世界各地引發野火、作物歉收、傳染病,以及生命損失。

雖然有進步的跡象,但我們必須做得更好。如果我們要顯著地減少氣候變遷對我們的地球與健康所可能造成的破壞性傷害,影響到我們的後代,那麼所有部門單位,舉凡政策制定者、工業領袖到社會公眾,都必須優先採取行動因應氣候變遷。

開放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系講師 菲力浦.施塔特博士:
(Dr. Philip Staddon, Lecturer i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e Open University)

這篇研究論文不僅攸關溫度,降雨量的變化在確定未來氣候變遷對影響健康的方面也非常重要。

這項研究是全面的,它準確地總結了當前的知識現狀。

報告中提到了煤炭,卻令人訝異地未提到以水力壓裂的採氣技術。人們肯認放棄使用化石燃料有其必要性,但這與當前包含英國在內的許多政府正在積極開採天然氣的行為並不相符。當我們的目標是擺脫化石燃料時,尋找新的化石燃料來源似乎是有悖常理的。

中國被認為是愈發頻繁使用電動汽車的一個頗佳的例子,它們沒有對電力來自哪裡做出說明,在中國,大部分運輸用電來自煤炭。

中國在許多方面打前鋒的觀點是正確的,但與此同時,他們也仍在建設大量可以使用20-30年的新燃煤電廠。

相關利益聲明

霍華德.弗魯姆金博士:惠康基金會是《刺胳針》的戰略合作夥伴,為其工作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菲力浦.施塔特博士:沒有利益衝突,我的部分研究興趣涉及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