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諾貝爾生醫獎於10月5日台灣時間下午揭曉。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生醫領域專業學者:陽明大學生科研究所退休教授周成功、長庚大學生醫系客座教授羅時成,與中興大學生科系特聘教授林赫,三位專家解析與評論本次獲獎的研究。2020諾貝爾生醫獎由英美三位科學家,哈維.歐特(Harvey J. Alter)、麥可.荷頓(Michael Houghton)與查爾斯.萊斯(Charles M. Rice)獲獎。得獎者在各自領域裡的貢獻,最終證明了C型肝炎病毒的存在,為後續的病毒檢測及藥物治療鋪下關鍵的前路。
至2016年,全球還約有七千萬人感染C型肝炎病毒,每年約有四十萬人死亡。而台灣目前約有四十萬名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防治C型肝炎病毒,即是有效預防肝癌的手段之一。
美國臨床醫師與病毒學家的哈維.歐特(Harvey J. Alter),首先觀察到一種非A型也非B型的未知病毒,以血液為傳染途徑導致慢性肝炎。英國的麥可.荷頓(Michael Houghton)以分子生物學技術找到肝病病人檢體中未知的基因,並命名為C型肝炎病毒。查爾斯.萊斯(Charles M. Rice)將分離出的RNA注入黑猩猩的肝臟中,觀察到黑猩猩的肝臟發炎,證明該RNA確實為具致病性的C型肝炎病毒。
在C肝病毒的研究時程上,因為科學家是先找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所以才有利於後續的病毒檢測及藥物治療研究與發展。成功分離此病毒,阻止病毒傳播,也就有機會研究出對抗它的方法。此研究對全球人類健康的影響深遠。
長庚大學生醫系客座教授羅時成指出,因為C肝病毒在人體血液內的數量很少,一開始很難發現C型肝炎病毒。科學家是先發現,去除了A型和B型病毒的血液,竟然還具有肝炎的傳染力,而開啟了一連串分離C型肝炎病毒的研究。C型肝炎病毒感染後,約有70-80%會演變成慢性肝炎。而反覆的肝臟發炎,與肝癌罹患率有高度相關性,造成C型肝炎患者相當的精神負擔。
中興大學生科系特聘教授林赫則提到,肝炎在台灣是相當受重視的疾病,政府長年投入非常多的資源於研究與防治肝病。本次三位得主因其不同階段的貢獻,從這個疾病的臨床發現,再到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合作,最後得到對人類有益的成果,而獲頒諾貝爾獎。作為一個基礎研究學者,很多時候研究靈感都來自於臨床觀察,兩者互相結合是非常重要的。
陽明大學生科研究所退休教授周成功則提到,諾貝爾生醫獎今年頒給發現C肝病毒的科學家們,很清楚告訴我們基礎研究非常重要,只有在具備扎實的基礎研究能力上,當社會出現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時,我們才有能力找出原因,並發展有效治療的方法。從本次諾貝爾生醫獲獎得主的背景得知,國外是以循序漸進的模式來發展科學研究,台灣社會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完整影片:
精華版: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